理论教育 新时代精准扶贫:千年古寨巨变的反贫困实践

新时代精准扶贫:千年古寨巨变的反贫困实践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八洞村因习总书记的调研而远近闻名。作为“精准扶贫”的首提地和全国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的“摇篮”,两年多来,十八洞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探索出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此外,十八洞村还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民素质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新时代精准扶贫:千年古寨巨变的反贫困实践

(一)十八洞村脱贫历程简要介绍

十八洞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现双龙镇)西南部,是一个纯苗族村,也是典型的贫困村。它坐落于云贵高原的莲台山山脉南坡的一个台地上,全村由飞虫、飞虫小寨、梨子、竹子4个自然寨和6个村民小组组成,225户939人,紧邻吉茶高速、209和319国道,距县城34公里、州府38公里、矮寨大桥8公里、高速公路出口5公里,交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全村面积为14162亩,其中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分别为817亩和11093亩。村庄内有能容纳几万人的大溶洞,洞内有18叉溶洞,洞洞相连,传说古夜郎国战败后藏于此洞得以生还并繁衍生息,故名夜郎十八洞。竹子村和飞虫村于2005年合并,更名为十八洞村,之所以将村名定为洞名,主要原因是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十八洞村海拔700米,冬季较长,夏季时间很短,属于高山熔岩地区,有着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这里的景点很多,包括乌龙一线天、擎天柱、莲台山林场,还有十八溶洞群、黄马岩、背儿山等,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十八溶洞群,洞内景观美轮美奂,古藤老树,高山峡谷,生态环境良好,享有“云雾中的苗寨”的美称。此外,该村属于纯苗族聚居村,由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村内公路没修通,村民的民居风格、生活习俗受外界影响较少,这里保存着苗族很多原生态文化,民族文化活动多样,如“赶秋节”“过苗年”等。春节期间有抢狮、接龙、打苗鼓等传统习俗,赶秋节有舞龙、八人秋、椎牛、唱苗歌、苗族绝技等活动。苗绣、蜡染、花带、古花蚕丝织布、腊肉、酸鱼、酸肉、野菜、苞谷烧等也各有特色。

十八洞村因习总书记的调研而远近闻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于2013年到十八洞村苗寨参加调研活动,并对该村提出了十六字扶贫方针,并提出十八洞村要探索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模式,并强调“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作为“精准扶贫”的首提地和全国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的“摇篮”,两年多来,十八洞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探索出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全村人均耕地在2008年只有0.83亩,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8.75%,人均纯收入为1668元,40岁以上的光棍38人,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36户和542人;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518元,增长912元,比上年增长54.67%;截止至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0元,增长1062元,比上年增42.17%,脱贫61户269人。剩下的71户、273人在2016年全部实现脱贫。此外,十八洞村还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民素质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该村已成为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平均日接待游客量达2000余人。

(二)十八洞村反贫困经验中的突出特色

1.产业扶贫,重在“造血”

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十八洞村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为指导,明确了新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讲,重点发展乡村游、苗绣、养殖、种植、劳务五大产业,这为十八洞村贫困群众提供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途径。十八洞村利用独特的景观特色以及传统民居特色,再加上总书记走访调研对社会的影响,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从当前来看,村里成立了农家乐共8家,截止到2014年,累积接待游客数量超过40万。十八洞村于2016年引入资金,重点打造旅游景区,努力在三年时间内创建完成国家4A景区,并集中力量建设5A级景区。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成立了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精品猕猴桃基地,当该项目见到收益后,人均年收入增加至少5000元,村集体收入至少增加100万元。全村全部农户家家种植冬桃、黄桃,同时还养殖鱼类,利用网络平台,将桃树采摘权转让给游客,游客每年需要以每棵树418元的标准支付采摘费用,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四千多棵桃树的采摘权销售给游客,获得170多万收入,收入大大增加。巩固特色养殖、发展苗绣加工和劳务经济。以股份合作模式在全村发展黄牛、山羊、肉猪,采取大户带散户的形式,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全村饲养各种牲畜880多头(只)。将村中妇女集中起来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并与专业贸易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留守妇女实现了在家创收。不仅如此,要为村民提供更多技能培训机会,还要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当地不仅成立了苗绣专业合作社,而且还成立了黑毛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确保资金流向贫困人口,“抱团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引领扶贫产业发展方面,十八洞村将“异地产业化、适度多元化和市场化”有机结合起来,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借鉴。首先,面对土地等资源约束,十八洞村提出了“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的理念,借鉴“飞地产业”模式,在土地资源相对丰裕、区位条件较好的道二乡流转1000亩土地,发展高品质猕猴桃产业;其次,通过适度多元化战略,将“短平快”产业和“长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五条腿走路”方案,即同时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等,既保障眼前受益,又着眼长远发展;最后,在扶贫产业发展上,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提出“五跟”发展思路,通过整合资源,引进有较强实力的市场主体,如苗汉子专业合作社、德农牧业等,实现扶贫产业的有序发展。

2.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改善扶贫和发展的软环境

十八洞村在落实各级各部门的扶贫政策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各项政策的统筹实施,既注重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的建设,更重视农户、贫困户的“精气神”的改造,即通过“扶志”和“扶智”来改变扶贫和发展的软环境。“扶志”方面,十八洞村通过开座谈会、搞集体活动、树道德模范、开展村民评议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增强勤劳致富的信心,形成全村的凝聚力,极大地提振了全村村民的“精气神”,营造了良好的精准扶贫软环境。“扶智”方面,十八洞村通过开展烹饪、苗绣、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等一系列实用技术培训,让村民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同时,带领村民外出学习,开阔视野、培育市场意识等,增强村民自主发展的适应能力等。硬件和软件环境改造双管齐下为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实现村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十八洞村作为习总书记重点考察的贫困村和“精准扶贫”概念的首倡地,在扶贫政策的贯彻实施和探索创新方面具有典型性。目前,已成为“精准扶贫”的红色样本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者和游客,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昔日宁静的山村变得异常热闹,村容村貌也有了可喜的变化。

(三)十八洞村反贫困的启示(www.daowen.com)

2015年,十八洞村共上报52户223人脱贫。本书通过对这52个贫困农户的收入结构进行了分析,这52户223人在2015年共实现各类收入2371603元,人均收入10635元,与2013年相对比,在两年的时间内实现了6.79倍的收入增长。户人平收入最低为4574元,最高为20912元,且贫困人口已经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学生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家庭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贫困群体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学生全部入学,农村人口全部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农户住房100%符合相关标准。他们主要收入来源为:一是工资性收入,52户贫困户一年的工资性收入1941500元,占比81.87%;二是生产经营性收入20户129600元,占比5.46%;三是帮扶金发放52户112000元,占比4.72%;四是住院合作医疗补偿及残疾人护理补贴23户74382元,占比3.14%;五是生态补偿46户32246元,占比1.36%;六是低保和民政救助27户30510元,占比1.29%;七是各类转移性补贴48户28865元,占比1.22%;八是养老金发放19户22500元,占比0.95%。

该村作为湘西山区的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其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如何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6.79倍的增长?

十八洞取得目前成绩,分析其中的原因,其有偶然性的因素,但同时也有必然性的因素。其偶然性的因素主要是因为总书记的造访。十八洞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在花垣全县的县域内,十八洞村并非具有更加独特的资源。但是由于总书记的造访,使得十八洞村成了明星村,正是这种光环效应,迅速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并投入了巨资进行改造,派遣了强有力的扶贫工作队,在大量资源的倾斜扶助下,“十八洞村”成了全国的一张著名名片,由此吸引了外地的投资,也成了乡村旅游的著名品牌。

同时,十八洞村的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十八洞村的发展是在全国上下共同实施脱贫攻坚这一战略下大背景之下进行的;第二,十八洞村本身是具有自身的巨大发展潜力的,其中的典型苗寨文化(包括村居文化等)、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旅游资源(溶洞)、质朴的民风等都可以进行进行整理开发,具有可以建立持续经营的能力;第三,各级政府和工作队的努力工作使得十八洞村在短期内形成了产业发展雏形,其中,以隆秀林为代表的工作队,完全保留了十八洞村的原始风貌,也保留了其作为典型的苗族村寨特点,为十八洞村的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基础道路建设、乡村网络建设等为十八洞对外的资源对接提供了无限可能,而“苗汉子”猕猴桃种植基地、溶洞开发等也为未来的持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十八洞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的发展面临较高层次经营人才缺乏的困局,在经营管理和产业规划上,目前主要是以工作队帮扶为主,而本地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受限,缺乏具有较为开放的视野、规范管理能力的团队;第二,在产业发展机制设计上,缺乏长远的规划,当前主要以实现短期脱贫目标为主,在产业设计机制上,缺乏长期的权、责、利的合理分配,产业运营上缺乏规范性,其长期发展性存疑;第三,在乡村管理发展上,可能会造成一些新的矛盾,例如:大量的外来旅游人口给当地的文化造成的冲击、由于帮扶受惠政策的不同给当地村民造成新的不平等矛盾等等。

总体来说,十八洞村的脱贫攻坚模式是成功的,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之下,十八洞村现有村民可以实现当前的阶段性目标,也启动了产业发展的长期持续性经营尝试,这都是十八洞村所取得的光辉业绩。但是为保证脱贫攻坚成效,形成稳定、持续的长远发展,笔者建议:第一,坚持产业发展思路。由于十八洞村自身的耕地太少,单纯依靠传统的农业,不能实现稳定脱贫,由此,必须结合十八洞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序开展乡村旅游、溶洞开发和特色种植、养殖业,通过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户进行产业培植。第二,必须重视外部优质资源的引入,包括人才的引进,对本地的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也要兼顾本地村民的长期利益所得,形成可持续、稳定的收入,并且要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逐步实现本地化的产业升级、智力升级。第三,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管理能力,包括及时化解由于各项优惠政策的不均衡而造成的不同个体农户之间的矛盾,也要重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化解。

虽然在扶贫政策实施及其减贫成效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也探索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为了更好地发挥扶贫政策的减贫成效,十八洞村仍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

(1)加大微观层面面向“人”的干预力度。人是贫困最根本的载体,也是减贫脱贫最核心的主体。对“人”的生计资本、可行能力进行干预,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因而往往易于在扶贫实践中被“忽视”或重视不够,但实质上贫困山村的可持续脱贫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生计资本和可行能力,这就要求扶贫工作者要着眼长远,加大对“人”的扶贫干预力度。

(2)要进一步创新“业”的扶贫方式,提升村域产业的竞争力、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目前,十八洞村除了乡村旅游较为火爆,形成了较大的带动效应外,其他产业的竞争力还很弱,脱贫带动效应有限。而乡村旅游火爆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和阶段性,其可持续性令人质疑。因而,十八洞村一方面要加快开发其核心景点——十八洞,提升景点品质和吸引力,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苗绣加工等产业也要创新发展模式,形成特色,树立品牌。同时,要以多样化、低门槛的方式让贫困农户参与产业的发展。

(3)更好地发挥面向“人”“业”“地”扶贫政策的协同效应,提升减贫与发展效率。十八洞村的地理资本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为该村的减贫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宏观环境,因而,该村“人”和“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一宏观环境,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期,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人”“业”的发展与外部进行有效对接,融入区域性产业和经济循环中,真正跳出“贫困陷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