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支持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力度不断加强

支持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力度不断加强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全州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措施,改善农牧村地区金融服务,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农牧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产品创新出现良好势头、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能力增强,较好地促进了全州“三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全州金融部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将金融服务“三农”、县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效结合,促进贫困地区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支持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力度不断加强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全州银行金融机构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抢抓落实藏区政策的机遇,扩大网点覆盖面,强化对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让银行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城乡居民。截至2015 年末,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280.28 亿元,是2010 年末的2.18 倍;各项贷款余额205.36 亿元,是2010 年末的3.24 倍;存贷比例由2010 年末的46%上升至2015 年末的73%,信贷总规模占GDP 比例由2010年末的93%攀升至2015 年末的162%,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州金融服务体系更加丰富多元,金融产品更加多样化。2011 年以来,工商银行陆续恢复设立舟曲、临潭、卓尼、碌曲4 个县支行及营业网点;建设银行在合作市增设1 个营业网点;甘肃银行设立4 个机构和网点;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10 个机构网点,新增5 家小额贷款公司。“十二五”末,银行业机构网点达152 个,并以物理网点为支撑,持续加深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布放电子银行机具、在乡镇设立固定便民金融服务点、开通电话(手机)银行等,银行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及时性和可获得性大为提高,特别是偏远地区广大农牧民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村办理金融业务”。金融业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以人民银行第二代支付系统为骨干、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的支付清算体系高效稳定运行,为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金融服务、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基础服务。征信业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在探索强化征信信息保护、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监督、机构信用代码证推广应用、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农牧户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至2015年末,共为519 户中小企业和10.01 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机制和保障机制,开通“12363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在全州实施“政府主导、人民银行和银监局配合、金融机构参与挂点、村委会具体负责”的惠农金融服务站工作模式,建成137 个村级金融服务站,金融知识普及继续推进,普惠金融工作有序开展。

(二)强化“ 三农”金融服务,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全州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措施,改善农牧村地区金融服务,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农牧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产品创新出现良好势头、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能力增强,较好地促进了全州“三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年”活动,先后制定了《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通过专项央行票据资金支持、支农再贷款政策措施、县域法人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奖励办法、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激励措施等,不断增强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推动其不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支持下,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推广“旺畜宝”、“农家乐”、“藏家乐”贷款、“双业”贷款,创新推出“藏饰贷”,积极支持农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截至2015 年末,全州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余额15.48 亿元,是2010 年末的1.58倍;全州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73.33 亿元,占全部贷款的84.4%,是2010年末的3.1 倍,其中:农户贷款98.42 亿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53.81 亿元,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21.1 亿元。

(三)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 近年来,全州金融部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将金融服务“三农”、县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效结合,促进贫困地区不断增强造血功能。特别是2014 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针对贫困地区不同经营主体的融资特点,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做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提高贫困农户的申贷获得率;加大对贫困地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力度,不断扩大信贷服务覆盖面。自2012 年9 月甘肃省“双联惠农贷款”工作开展以来,甘南州地方党政、财政、金融部门积极行动,结合全州实际,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办贷流程,发挥整体合力,走出了“政府组织、多方联动、扩大覆盖、农户受益、促进维稳”的甘南藏区特色之路,有效降低了贫困农牧民贷款的门槛,缓解了农牧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至2015 年末,全州农业银行“双联惠农贷款”2.27 万户,余额14.98 亿元。2015 年,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议召开以后,全州金融部门从政策、产品、服务等多方面架设“滴灌”网,精准对接富民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妇女创业等资金需求,形成了政策支持精准、信贷投放精准、产业对接精准和金融服务精准的金融扶贫新思路,通过改进和完善“三农”、就业、扶贫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与金融服务,确保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信贷投向精准、金融服务精准、政策工具精准、信用培育精准”。为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农业银行甘南分行积极落实《关于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推出“精准扶贫贷款”。截至2015 年末,全州农业银行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53 万户,7.53 亿元,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计划。农业发展银行甘南州分行把支持全州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重点,与州政府签订20 亿元战略合作备忘录,主动对接营销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6873”交通突破及列入国家172 项重大水利项目,2015 年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8600 万元,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9834 万元。通过“金融扶贫示范县”的试点,已经初步形成以“发挥财政撬动作用、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农村信用体系”为特色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为农牧村地区注入了金融活力,金融扶贫的“造血”功能不断强化。

(四)落实扶持政策,不断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近年来,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注重改善融资环境,促进全州中小企业发展。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信贷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融资服务,2011 年起,开始实施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通过对金融机构落实信贷政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督促金融机构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每年召开银企洽谈会、中小企业发展座谈会、企业融资产品推介会等,搭建银政企交流平台。按照全州“产业富州”战略,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督促金融机构认真执行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政策,为民族企业发放基准利率贷款,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在工作指标计划和经营发展思路上向中小企业倾斜,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出了“小企业账户卡循环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速贷通”、“成长之路”流动资金贷款和“设备租赁”、“发票融资”、“黄金租赁”、“应收账款融资”等融资模式;对暂不符合银行信贷条件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守信用的小微企业开展定向辅导,培育潜在客户。在金融的大力支持下,全州逐步形成了以水电能源、畜产品加工、建材采矿冶炼、藏医药、山野珍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打造了“华羚”、“燎原”、佛阁藏药等知名品牌,各类企业有20 余种产品销往省内外,有些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初步改变了单纯出售原料的状况,资源优势开始向经济优势转化。截至2015 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企业贷款余额达到73 亿元,是2010 年末的2.43 倍,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6.35 亿元,是2010 年末的1.96 倍。(www.daowen.com)

(五)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改善民生金融服务。“十二五”时期,全州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小额贷款公司、互助资金协会等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弱势群体金融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明显提高,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生力量。全州金融部门主动承担对民生经济发展的支持责任,打通融资瓶颈,支持民生、富民领域发展。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多次深入各县市调研,制定实施了金融支持民生领域的指导意见、活动方案,通过召开政策推广协调会议和部门协调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的协作,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和民生金融政策,加强对甘南州民生经济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经过多年努力,民生金融总量和覆盖面日益扩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稳步推进各类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妇女、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众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长效机制,为各类失业人员、弱势群体创业就业提供信贷支持,发挥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支持创业促就业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各级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增强贷款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了助学贷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认真落实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执行优惠利率等民族优惠政策,支持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和民族贸易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民族地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建设,增强了发展能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大学生“村官”创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合理确定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积极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同时,积极支持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截至2015 年末,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余额5882 万元,民贸民品贴息贷款余额9.92 亿元,交通运输业贷款16.68 亿元,水电贷款31.68 亿元,分别是2010 年末的2.98 倍、3.98 倍、4.25 倍、1.37 倍。2011 年起,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8121 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10747 万元,林权抵押贷款800 万元,助学贷款5570 万元,做好了就业、助学、少数民族等民生金融服务。

(六)扩大保险覆盖面,保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州保险机构继续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社会“稳定器”和灾害事故“减震器”作用,逐步将保险渗透到包括基础设施、交通、农牧业等各个领域,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补偿作用,保险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甘南州于2011 年5 月正式启动青稞牦牛、藏羊政策性特色农牧业保险,2013 年5 月启动马铃薯政策性特色农牧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了全州农牧业的保障程度。同时,保险业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稳步推进,兜底保障作用明显,大病患者医疗报销比例普遍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一定缓解。责任保险相关品种不断增多,覆盖面扩大,医疗、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领域的责任保险不断推广,保险参与度和渗透率不断提高,服务社会民生能力不断增强。2015 年,保险类金融机构保费收入3.95 亿元,是2010年末的4.94 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 亿元,寿险保费收入4558 万元,意外险保费收入1590 万元,健康险保费收入2353 万元;理赔支出2.09 亿元,是2010年末的5.1 倍,赔付率52.99%。青稞、牦牛、藏羊特色农牧业保险保费收入1.91亿元,赔付支出1.54 亿元;马铃薯政策性特色农牧业保险保费收入375 万元。保险密度达到489 元/人,是2010 年末的4.2 倍;保险深度达到3.35%,比2010 年末提高了2.16 个百分点。

回顾过往,甘南州金融业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机构实力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规范创新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着眼当下,全州正处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金融业的责任更加重大,主动作为的空间更加广阔。展望未来,全州金融业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上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以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金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郭常民,发表于《甘南调研与决策》2016 年第4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