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软环境的优化与改善方案

区域软环境的优化与改善方案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区域经济发展只注意一个方面的软环境,只抓一个方面,区域经济很难搞上去。

区域软环境的优化与改善方案

人类的发展面临两种环境:一种是自然环境,即人们常说的硬环境;一种是社会环境,即软环境。根据人类文明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发展越快,文明程度越高,对软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大。在硬环境或者硬条件旗鼓相当的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竞争最终是软环境的竞争,人们的胜利最终是软环境的胜利。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佳斯指出,国家贫富问题,首先是文化和精神问题。造成一个国家富裕水平高低的原因在于共同的价值准则、习惯和民族传统;各国人民的心理因素比物质财富、权力游戏或外部援助更重要;越是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发展,就越要取决于非物质因素。重要的是各种文化在利用和掌握(消化吸收)科技革新时所采取的方式。他的这段话道出了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价值。

人们常把与某一个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和境况称为这个事物的环境。软环境这个概念就是依此引申而来的。所谓软环境,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和交往中所创造所反映出的体制上和精神上的境况的总和。要理解软环境,根据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应该把握以下五点:

第一,软环境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因为软环境是人所创造的。它不像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天然存在或产生的。而所有的软环境,像治安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都是人创造的,体现着人的意志和精神,反映着人的能力,因而也反映着人的主体性。认识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强调我们创造软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千万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人心向背等问题上更是如此。

第二,软环境具有可感性。软环境的好坏,人们一看就可感知,只不过可感性的程度因人而异。例如一个区域的经济环境、治安环境、文化氛围、风土人情等,凡是到这个区域的人都会有各自的感知。论述可感性的意义在于,我们创造软环境一定要注意给人留下什么感觉,什么印象,包括领导作风、经济发展政策、经营态度、信誉、人文素质和各种社会保障环境等等。良好的印象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第三,软环境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我们讲硬环境,有水、土、森林、岩石、大气、生物等,这些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那么,软环境也有系统性,如人文环境教育环境、法治环境、卫生环境、治安环境等,这些都是成系统的,并且,彼此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如果区域经济发展只注意一个方面的软环境,只抓一个方面,区域经济很难搞上去。因此,必须注意软环境的综合建设和综合治理

第四,软环境的影响具有持久性。比如现在人们常说腐败是受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流毒的影响,这些流毒都是软环境的影响。封建社会能影响到今天,说明软环境建设的影响是持久的。

1.软环境的概念和内涵

对于软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软环境建设研究的基础。由于研究者所持有的依据和侧重的角度、研究的层面等不同,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及政界对此还没有统一的界说。归纳其中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从“环境”这个总概念引申而得出。有学者认为,人们常把与某一个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和境况称为这个事物的环境。软环境这个概念就是依此引申而来,它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的生产和交往中所创造所反映出的体制上和精神上的境况的总和。

二是立足于“环境”这个总概念,从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相对于“硬环境”的性质特征而得出。有学者认为,从广义上讲,软环境是指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等“硬件”之外的所有方面;狭义上讲是指包括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内的政治、经济、法制、市场及社会人文环境等。有学者也认为,软环境是相对于经济发展中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环境而言,指经济主体的外在客观氛围以人为中心的诸多因素,其与经济生活、生产关系相联系,属于政治生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范畴

三是从“投资环境”这一经济发展的微观角度出发而得出。多数学者都是从这一角度进行阐述的。有学者认为,软环境是指与投资开发相关的政策、政务、经济体制、经济结构、法制、科技、教育、文化和观念等非物质形态的各种影响投资因素的总和。此外,还有政界的领导综合上述观点指出:“软环境是相对于物质环境而言,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它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社会发展赖以依托的非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有时也具有决定性。”(www.daowen.com)

关于软环境的内涵,由于理论界、学术界及政界对软环境的概念界说不一,致使其对软环境内涵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从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认为,软环境主要包括健全的法制,完善的经济、政治体制,科学规范而又有吸引力的公共政策,精干的政府机构和高效的行政效率,文明的社会风尚和道德素质,以及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等。有学者从投资环境的角度认为,软环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政府行政管理环境、招商引资环境、司法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等。有学者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认为,软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政治与文化、法规与政策、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且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保证城市物质生产高效率运行的经营环境;提升城市和谐社会氛围的文化环境;促进城市整体领先发展的创新环境。还有的学者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认为,软环境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人文环境、政府服务环境、市场服务环境、法制建设、市场创新意识和理念等。而一般来说,构成软环境系统的要素主要有制度环境、体制环境、政治环境、行政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投资环境、治安环境、诚信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2.软环境的构成要素

国内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对软环境构成展开研究工作。朱文兴(2000)认为软环境主要包括健全的法制、完善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优质高效的服务,以及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氛围,并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主体行为的软环境要素归纳为观念因素、体制因素、法制因素和服务因素。陈材佑(2006)在对武汉市的发展软环境调研报告中指出软环境包括:领导的责任意识、行政效能、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监督检查、教育管理。徐雨森和苏敬勤(2002)提出了城市软环境平台的概念,将城市软环境的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创新环境、文化环境和经营环境三个层次。魏潾(2005)认为软环境要素包括由决策者、政策法规、执行者、运行渠道、监控机制等。

综上所述,对于软环境构成,不同视角有着不同的分类内容。可见软环境构成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笔者认为软环境构成从横向的角度,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等;从纵向角度,包括决策者、政策法规、执行者、运行渠道和监控系统。

3.软环境的特点

(1)软环境是一个复合环境。即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要求各环境要素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形成综合系统,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又是由非物质形态因素所构成的复合体,代表着一个有机的整体。

(2)软环境是一个竞争环境。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财物”的竞争,更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竞争。由于硬环境竞争力的不可塑性,区域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软环境上。软环境的竞争是所有软环境要素的综合竞争,是对所有要素的整合。

(3)软环境是一个动态环境。软环境的动态性是由系统性派生出来的。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软环境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展,人们对软环境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对相关无形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引发软环境要素的相应变化。

(4)软环境是一个人文环境。这种界定基于软环境作为非物质要素的集合,与人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时,必须考虑人的情感、习惯、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等人文要素。同时,软环境作为无形要素集合,由人所制定或人们在长期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习俗和惯例等构成。

(5)软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软环境具有公用性和非排他性。一方面,良好的软环境是所有市场行为主体的共同需求,是建立有序的经济环境的前提,保证了经济活动以及交易行为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任何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无形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对所有经济主体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复制性,不会因某个人的使用而排斥其他人的使用,可见软环境具有非排他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是政府的责任。综上,软环境是一个动态化的整合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