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层面视角下的社会责任绩效表现比较

跨层面视角下的社会责任绩效表现比较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及研究目的,本书的价值如下:1.理论意义构建企业-消费者跨层研究模型。引入道德身份认同的研究。深入研究国企、民企、外企对员工社会责任绩效表现的差异,以及对消费者响应的差异。打破以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而全”的范式。

跨层面视角下的社会责任绩效表现比较

本书是对中国情境下CSR体系的完善,聚焦消费者视野中员工社会责任体系的构成,构建从企业内员工到企业外消费者的跨层传导机制模型,为企业制定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策略,以及应对消费者响应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管理实践性。综合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及研究目的,本书的价值如下:

1.理论意义

(1)构建企业-消费者跨层研究模型。以研究企业承担员工社会责任为起点,通过深入探讨不同维度的员工社会责任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在产出,为企业内部员工社会责任行为与外部消费者的外在产出搭建一个因果解释桥梁,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善因营销相关理论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从外在产出向内在产出、从操作层向理论层的推进。

(2)尝试对企业承担员工社会责任进行更清晰的概念界定与维度构建。在原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量表的基础上,提炼与员工社会责任相关的测项,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改良形成新的员工社会责任测量量表,并完成相关信度、效度的检验,为企业管理员工行为与消费者响应之间找到更科学精确的因变量,从而为营销视角下的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提供更准确的工具支持。

(3)引入道德身份认同的研究。道德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研究中,在营销管理、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书应用道德认同、道德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及量表,探索员工、消费者两个层面的道德认同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为考察员工行为、消费者响应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www.daowen.com)

(4)深入研究国企、民企、外企对员工社会责任绩效表现的差异,以及对消费者响应的差异。打破以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而全”的范式。本书将对比分析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员工社会责任表现,以及考量企业类型不同是否会对消费者响应产生影响,并探寻其原因,从而为企业提供应对策略提供选择集。

2.现实意义

从宏观上讲,企业的竞争逐渐从有形资源领域扩展到无形价值领域,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更好地实施员工社会责任战略,有利于保持员工忠诚,赢得社会公众尊重,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从而实现基业长青。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面对以劳工、人权为基础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履行员工责任,树立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构建新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从微观上讲,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其存在的本质属性,如果不赚钱何谈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涉及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问题。企业在实施员工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究竟算“成本”,还是“投资”?哪些投入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让消费者用钱来为企业“投票”?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员工社会责任投入方面是否应该有所侧重?本书将为企业解答这些现实的管理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如果本书证明了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将对消费者响应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则有助于企业理解消费者做出响应的复杂传导机制,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状况制定更科学有效的员工社会责任管理政策,同时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通过有效的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管理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最终提高企业在从事社会责任行为中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