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龙镇盛大的龙舟竞渡盛典

云龙镇盛大的龙舟竞渡盛典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民国时期,云龙庙会的龙舟竞渡影响非常大,每年冠军非云龙镇前后陈村莫属。近年来,在云龙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各村群众的热情支持下,龙舟竞渡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目前全镇已有龙舟19条,其中一支为女子龙舟队。2012年4月,云龙镇“龙舟竞渡”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龙镇盛大的龙舟竞渡盛典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祭屈原、祭曹娥、祭水神或龙神等。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有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彼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的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大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在屈原投水的汨罗江畔,每年龙舟竞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着龙头,一批一批地聚集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也不一,一般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

宁波龙舟的主要特点为小巧、精致、重装饰。龙舟形状大体有独木龙舟、画船、龙船、旱地龙舟四种。独木龙舟,是用独株大树挖制而成的龙舟,船的头尾较一般龙船稍平。画船,又叫“划船”“龙船”。龙舟以多桨划水为动力,故称“划船”;后在船板外侧画上龙头、龙尾、龙鳞,俗称画船,或作“华船”(“华”通“花”)。又因船体上雕刻的是龙形状,故又称“龙船”。龙船与画船区别在于,画船是以彩笔画成龙的图案;而龙船则以木雕成龙头、龙尾,龙鳞浮雕嵌以镜片,故龙船装饰特别讲究。旱地龙,以划手在河滩上排成龙舟形状的队形,持桨举旗,在河滩上来回行走。

龙舟竞渡不仅赛速度,还要赛艺术,讲究形体美,赛出“龙威”,一般达到三美:船形美,有的画船在外侧板着色添彩,有的则整艘龙船铺上红布,有的船上装上龙头、龙尾,把龙鳞上的镜片擦得雪亮;装饰美,舟上还配有龙旗、彩带、剑标、乐器等,划手穿一色坎肩,包一色头帕,服装图案如古代武士;动作美,龙船动作特别强调同步划一,桨起桨落,十分有节奏,且优美可观,在动态形式美里求得力的平衡、一致与合成,体现了齐心协力的力量和精神。

宁波有着悠久的龙舟竞渡历史,是端午龙舟竞渡习俗的发祥地。鄞州区云龙镇有着丰富的龙舟文化资源。1976年,甲村石秃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羽人竞渡纹铜钺”,刻画了鄞州先民越人以舟为马、劈波飞渡的水上生活,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龙舟竞渡史迹,同时也说明了2000多年前的云龙当地先民在河中已有竞渡现象,也可以说这是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羽人竞渡”这一图案,中国航海学会曾拟作其标志。中国申办北京奥运会时,将它作为向国际奥委会申述中国竞技体育历史悠久的资料之一。其真品保存于宁波(鄞州)博物馆,复制品作为永久收藏展示在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奥林匹克博物馆内。

(www.daowen.com)

图4-3 云龙龙舟队

宁波具有江河湖泊水资源优势,如东钱湖、姚江、奉化江、甬江等,龙舟竞渡习俗一直风行。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宁波就盛行龙舟竞渡。旧时龙舟竞渡规模较大的是陶公山的画船殿龙舟竞渡、鄞东五乡碶的庄穆庙龙舟竞渡、鄞东南的寿春岩官庙龙舟竞渡和水阁张龙舟赛。龙舟竞渡场面壮观,附近村镇万人空巷,赛程十多里,河道两岸、桥上站满人群。龙舟所过之处,锣鼓喧天,爆竹阵阵,欢呼雀跃,呐喊助阵的声音震耳欲聋。民国时期,云龙庙会的龙舟竞渡影响非常大,每年冠军非云龙镇前后陈村莫属。“文化大革命”时,云龙附近各村传来龙舟被烧毁的消息,前后陈村村民偷偷将舟身用柏油涂黑,并高高悬起,从绍兴传入前后陈村的两艘古典传统龙舟才得以保存。这两艘龙舟成为当时鄞县仅存的老式龙舟,至今还完好摆放于水家、陈家两座祠堂内。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1984年,国家体委把龙舟竞渡这一民间传统活动列入体育比赛项目。前后陈村龙舟队被选为宁波市代表队参加省龙舟比赛,连续五届获得省冠军,还多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龙舟赛,夺得全国第七名的历史最好成绩,成为浙江省内的“龙舟之王”,为云龙龙舟文化历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近年来,在云龙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各村群众的热情支持下,龙舟竞渡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该镇在原来基础上积极打造新龙舟,培育新队伍,不断推动“特色龙舟”向“品牌龙舟”的逐步升级。该镇多次开展龙舟文化交流,涌现了一批龙舟文化研究成果。周静书于2011年6月在《三江讲座》人文版发表《端午节的起源、内涵与宁波的渊源》;周静书、施孝峰主编《中华龙传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12年,李小祥等人主编的乡土教材《龙行水乡》编辑成册,并在镇内外中小学传播推广;谢国旗《剖析战国铜钺中“羽人竞渡”纹的内涵及其意义》于2013年成稿;2011年6月云龙镇成人学校课题“鄞州区云龙镇龙舟竞渡特色课程的探索研究”列入省级课题;2011年忻德元等人编写的《龙舟竞渡学术报告》被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永久收藏;2013年由当地老人整理出讲述当地一对青年男女因龙舟结缘的民间故事《龙舟情缘》等。至2017年,云龙镇已连续举办了9届龙舟比赛,可以说是“活动年年有,村村出龙舟”。目前全镇已有龙舟19条,其中一支为女子龙舟队。

从1984年开始,云龙镇高度重视对龙舟竞渡文化的挖掘,多次组织专家编写龙舟文化材料。2007年,国家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镇组织专人对龙舟文化进行整理,搜集资料。2009年,该镇“龙舟竞渡”项目被列入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后陈村村民水春华被正式任命为云龙镇“龙舟竞渡”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同年,前后陈村被列入区级“龙舟竞渡”非遗传承基地。2011年,该项目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宁波市非遗传承基地。2012年4月,云龙镇“龙舟竞渡”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6月,在“我们的节日·端午看云龙”大型民俗活动仪式上,云龙镇被授予浙江省民间文艺传承基地和宁波市优秀民间文艺传承基地。2014年6月,云龙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称号。云龙镇“龙舟竞渡”已成为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民间文艺活动。如今,龙舟文化不仅成为云龙镇对外展示地方风采的特色名片,更为云龙镇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