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挖泥船到制造业:崛起经验谈

从挖泥船到制造业:崛起经验谈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9月5日,新华网刊登一则题为《美国关注中国挖泥船南海造岛:改变南沙地图》的消息:外媒称,美国和亚洲情报机构正在“密切”追踪中国一艘大型挖泥船的动向,该船在南海的“造岛”活动正在时时刻刻改变该地区的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当时国内没有专业化的挖泥船设计队伍,只能临时组织力量,对早期进口的小型挖泥船进行测绘仿造。

从挖泥船到制造业:崛起经验谈

2014年9月5日,新华网刊登一则题为《美国关注中国挖泥船南海造岛:改变南沙地图》的消息:外媒称,美国和亚洲情报机构正在“密切”追踪中国一艘大型挖泥船的动向,该船在南海的“造岛”活动正在时时刻刻改变该地区的地图。[5]这里所说的大型挖泥船指的就是天鲸号。为什么这样一艘大型挖泥船却得到多国情报机构的关注呢?挖泥船主要用于航道疏浚、建设港口,其使用范围不断在扩大,开拓运河,修筑堤坝,采掘矿藏,围垦造田以及填海造陆等,是重要的工程船舶。但随着领土争端的日益加剧,尤其是填海造陆功能的凸显,巨型挖泥船越来越具有军事设施的性质。天鲸号挖泥船装机功率、疏浚能力均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被称为“填海神器”。其作业能力惊人,能够从海底挖泥,然后以每小时4 500立方米的速度排泥。情报部门从空中拍摄的照片显示,中国这艘127米长的挖泥船在过去3个月时间里,将南沙群岛的两处目前处于中国控制下的岛礁变成了可以在上面从事新的建设活动的状态。所以,外国情报部门如此关注此船的动向也就不足为怪了。

自从1770年世界首条斗链式挖泥船在荷兰问世以来,历经200余年沧桑,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大加快了工程建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中国挖泥船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设计到制造,全部从国外引入——1949年之前。

18世纪末,英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欧洲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挖泥船随之问世,从此,疏浚工程开始了从人力为主变为机械为主的新时代。尤其是进入19世纪80年代之后,“新旧大陆各国家,对于挖泥机之制造与设计,皆有突飞猛进之惊人发展;旧日之迟缓不力,效率低下之器具,一变而为现代庞大无伦,高度效率之机械。”[6]而随着国门的大开,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首先传入上海,极大提升了工程建设的能力,加速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机器挖泥船就是其中之一。

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河上使用机器挖泥船疏浚河道,[7]开启了上海航道机械疏浚的时代。1905年6月,在英、荷等国的压力下,南洋大臣答应聘请荷兰人奈格为河道局技术顾问、总经营师(即总工程师),同时,成立浚浦工程总局,负责航道疏浚工作。奈格提出治理黄浦江的计划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浚深航道,而此项工程采用传统的人工疏浚方法根本行不通,只能使用机器挖泥船。奈格曾说道:“将北道极力用挖泥之法浚深且修筑水闸,及他种工程于南道一带阻止流水冲入,是为浚浦工程当务之急。今欲为成效可观而需费甚廉起见,急应用最精挖泥机器二副(或三副尤要)刻日开工。”工程刚开始时只有三艘挖泥船——2艘有挖斗,1艘有抽水泵[这三艘挖泥船分别是科隆尼亚号(Colonia)、罗迈尼亚号(Rhemania)和沙可罗号(Cyclaop)号],后来添了2艘有挖斗的挖泥机。1910年12月经外交团的批准,由从事道路、河流和运河工程的瑞典皇家工兵部队中尉海德生(H.von Heidenstam)接替奈格总工程师之职。他基本沿袭奈格的整治方案,侧重于挖泥,继续浚深黄浦河道。

在1912—1920年间,在海德生的主持下,浚浦局对航道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伊始,由于机器设备不足,浚浦局承包外商从事作业,或租用其他各国的挖泥机,如1915年曾先后租用荷商如江公司两部挖泥船,随着工程的进展,浚浦局不断购置新的挖泥船。浚浦局的规模和资产越来越雄厚,专门从事航道疏浚。“本局有大号斗梯式挖泥机三艘,挖泥速度每小时六百立方码,大号吹泥机二艘;大号抓泥机三艘,每艘每小时可挖一百立方码;小号斗梯式挖泥机三艘,小号铁抓式挖泥机一艘,又实验冲泥机一艘。本局运泥船只,计有大拖船十一艘,小拖船三艘,又运泥船二十六艘(容量自110至380立方码),其中九艘装有倾泥齿轮,一艘自能推动。”

1937年查得利离职后,由薛卓斌担任浚浦局总工程师,为该局有史以来第一位任总工程师的中国人,其主要工作是疏浚长江口的神滩。但由于工程浩大,普通挖泥船无法胜任此项重任,“故欲于合理时期内,达到此项目的,非有最大出泥量之挖泥机不为功;盖神滩随挖随淤,挖泥率必须超过重淤率而后可也。”于是便于1937年通过招标的方式向全世界征集,最后决定由德国但泽造船厂承造,定名为“建设号”,开全世界最大挖泥船之新纪录。[8]

但挖浚工作仅限于白昼,浚浦局为谋工程迅速起见,筹划日夜浚挖办法,“查氏末称该局正在筹划建造与建设号同样巨型之挖泥船一艘”[9],并于1937年招商投标,其规模要大于建设号挖泥船[10]。这就是由中国人薛卓斌自主设计的巨型挖泥机“复兴号”,“此轮乃由浚浦局总工程师薛卓斌及P.M.Fawcott君,Chatley博士,与Wiliam Smith君合作定规范,设计而成”。由德国但泽造船厂承造,造价23万5 000镑,较建设号贵一半,新轮每小时可挖泥浆1万2 000立方码,合原来积泥6 000立方码,等于每15分钟装满一船,计4 000吨。为当时世界上最大之挖泥船,但因战争被羁留在德国但泽船厂。[11]

第二阶段:测绘、设计仿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当时国内没有专业化的挖泥船设计队伍,只能临时组织力量,对早期进口的小型挖泥船进行测绘仿造。如中华船厂的水工一号、武昌船厂的洞庭号等。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708所等一批专业设计院所的组建,挖泥船开始走上了专业化设计的阶段,一大批绞吸挖泥船、链斗挖泥船等被设计建造,但直到60年代末仍处于仿造阶段。

第三阶段:独立开发设计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

该时期,我国挖泥船开始走上独立设计阶段,一批专业化的工程船建造厂及配套厂初步形成,并开发出一大批国内急需、具有一定技术水准的船型。这期间所建造的挖泥船无论在数量、品种以及技术含量上都较20世纪60年代以前有了明显进步。经几代人的努力,先后设计建造了各类挖泥船近千艘,初步摆脱了对国外的依赖局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需求,并在挖泥船出口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www.daowen.com)

第四阶段:以高新技术为目标的高性能挖泥船研制——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相继问世,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在国际上首创采用喷水推进的耙吸船,出口泰国的耙吸船、绞吸船、抓斗船以及配套的挖泥机具等,表明我国挖泥船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拉近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挖泥船制造突飞猛进,其研发、制造能力居世界前列。

以耙吸挖泥船为例,天航局研发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研制及工程应用”科技成果被鉴定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大型耙吸挖泥船研制及工程应用”成果针对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整船设计与建造技术的难题和我国海域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开展了超大型耙吸挖泥船船型结构、动力系统、疏浚装备、控制系统等系列研究,成功建造了国内第一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程”轮和亚洲舱容最大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途”轮,解决了远海珊瑚礁、天津港航道下层硬质粉土、盘锦港硬质黏土等疏浚工程中常规耙吸挖泥船难以开挖的技术难题。该成果填补了我国超大型耙吸挖泥船的空白,全面提高了超大型耙吸挖泥船的设计和建造水平,在船体研发、系列化耙头研制、泥泵国产化研发、精确与高效疏浚集成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填补国内空白、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应用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还有上文中提及的天鲸号,它是我国首艘超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资建造,其装机功率及生产能力在同类船型中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该船能在八级风浪条件下作业,且能够在坚硬土质定桩,定位精确牢靠,可在狭窄水域施工。其电气设备与自动控制系统均具备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具有驱动功率大、启动平滑、控制精确等特点,并实现了自动挖泥与监控。天鲸号长127.5米,型宽23米,据称配备多种当前国际最先进的疏浚设备,总装机功率达20 020千瓦,其中绞刀功率达到4 200千瓦,拥有亚洲在用挖泥船中最为强大的挖掘系统,不仅可以疏浚黏土、密实沙、碎石,还可以开挖耐压强度高达40兆帕的岩石。它的建造可大大减少海底爆破工程的数量,增大工程安全系数,也可减少对海洋的污染,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该船还装配3台高效泥泵,具有强大的吹填造地能力,排距超过6 000米,并具有装驳功能,可以将挖上来的泥沙石块通过驳船,运到其他地方,极大地拓展了疏浚范围,具备无限航区的航行能力,灵活机动,调遣方便,适应能力强,创造了总装机功率最大、绞刀功率最大、挖掘能力最强、生产能力最强、集成控制技术最先进、作业适应能力最强六项亚洲纪录。是中国疏浚产业的旗舰。

2017年11月3日,被网友誉为“造岛神器”的亚洲最大铰吸挖泥船天鲲号在江苏启东下水。天鲲号性能已全面超越天鲸号,它能以每小时6 0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岩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输送到最远15 000米的地方,不仅如此,该船配置通用、黏土、挖岩及重型挖岩4种不同类型的绞刀,相比于天鲸号,可以开挖海底硬度更高的岩石。成为建设中国海疆的国之重器。

如此强大的能力,正是来自科研设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组建于1950年的708研究所正是其中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所共有职工近700名,专业技术人员600余名,覆盖了20多个专业。他们有多牛?或许从一个个例子之中可以管窥一二。已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的向阳红01号、2017年10月下水的千吨级海监船中国海监1001、3 000吨级出口护卫舰都是他们设计的。天鲲号的一位副总设计师丁勇,正是来自708所。今年7月,他刚获评首批全国疏浚行业专家。2001年,丁勇进入708所,担任了多个重点项目或高难度项目的专业主任设计师和副总师,参与解决多个关键技术问题。他南下北上,频繁现身于国内各大疏浚作业现场。2005年,他先后担任国内首艘3 500立方米/时大型绞吸挖泥船新海鳄号的机械专业主任设计师、多艘3 500立方米/时绞吸挖泥船的机械专业主任设计师或兼副总设计师的工作。在大型耙吸挖泥船领域,他担任天津航道局13 000立方米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旭号机械专业联系人,担任中港11 888立方米、南通港闸船厂12 000立方米等大型耙吸挖泥船设计的副总设计师兼专业联系人。其中,通旭号荣获中国航海科技奖二等奖。2014年开始至今,他担任国内最先进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的副总设计师,参与设计并解决该船多种技术难点。

经验谈:

第一,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自我创新,赶超国际水平,扛起“中国制造”大旗。

第二,大型挖泥船虽然是工程船舶(民用),但随着领土争端的日益加剧,尤其是填海造陆功能的凸显,巨型挖泥船越来越具有军事设施的性质,成为建设中国海疆的国之重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