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亲族治理与企业治理的关系

亲族治理与企业治理的关系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3亲族治理主体一、亲族治理主体民国时期,河北铺村的亲族治理主体主要分为管理家族内部事务的尊长、“家长”、管事人和管理祠堂事务的宗族组织如赵祖会、李家会。赵祖会会员未超过70岁的会员可连任。

亲族治理与企业治理的关系

河北铺村的亲族治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治理主体有尊长、“家长”、管事人,治理内容主要为公共财产的管理、祖坟的管理、家庭内部事务的协调等,治理过程则体现为宗族会议,本门会议,宗族、亲戚和官府共同会议。此外,还有宗族组织管理着宗族事务,如赵祖会、李家会。

图6-3 亲族治理主体

一、 亲族治理主体

民国时期,河北铺村的亲族治理主体主要分为管理家族内部事务的尊长、“家长”、管事人和管理祠堂事务的宗族组织如赵祖会、李家会(如右图所示)。

(一) 尊长、“家长”、管事人

谁做尊长,由辈分和年龄两个因素决定。首先辈分要是最大的,其次年龄要是最大辈分中最长的。尊长的担任无关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尊长是自然形成的,辈大、年龄大。这个不看家财,有钱辈分不在也不行,再有钱也不行。”村中老人说。尊长都由男性担任,女性不能当。家族里的大事情,族人要向尊长汇报。但尊长对于族中事务不一定行使管理权。如果尊长还能管事,那么尊长可以管理族中的事务,如果尊长年纪大了管不了,那么则由族中的其他管事人员管理。担任尊长的人没有工钱,一直担任到去世。上一任尊长去世了就再换下一个辈分最大、年龄最高的人担任。家族中有尊长,各门中也有各门的“家长”。“家长”与尊长差不多,由本门中辈分最大、年龄最高的人担任。村中的大家族通常有一个尊长和许多“家长”,而小家族中则可能尊长和“家长”都是同一个人。

尊长和“家长”都是本村本家族的,不会和外村同家族的连在一块。河北铺村的赵氏家族和东滩头村的赵氏家族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东滩头的赵家祖先因为在那当倒插门女婿,改姓为“魏”,因此赵家有“赵魏不分家”的说法。过年的时候两个村的赵家会轮着把各自的家谱轴敲锣打鼓地请到村中祠堂祭拜,相互间关系很好。虽然“赵魏不分家”,但是他们也还是各有各的尊长和“家长”,东滩头村的在东滩头村,河北铺村的在河北铺村。

尊长和“家长”通常由于年纪比较大而无法管理族中事务,所以,为了更好地管理族中事务,通常会选一些能力比较强的人当族中的管事人。管事人一般是族中能说会道,处事平和,有能力的人。管事人不是族人选的,而是因为他们懂族中的事务,并且对族中的事务热心,家里还有一定的财力,有能力把族中的事务管理起来,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管事人。

(二) 宗族组织:赵祖会、李家会

赵、李是村中的两个大姓,分别有赵祖会和李家会管理祠堂中的事务。

赵祖会的相关情况如下:赵祖会有会首1名,副会首1名,会员8名,实行会首负责制。会首由会员们轮流担任。副会首为下届会首。当全部会员轮完则换下一届,正月十七为换届日。赵祖会会员未超过70岁的会员可连任。赵祖会主要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腊月二十六赵祖会要负责请祖、送祖及相关事宜。腊月二十七要悬挂家谱轴,各门家谱轴由本门人负责请挂,供品由各门安排(原则上由家长负责),总家谱轴和供品由祖会安排(原则上由族长负责)。腊月二十六至正月十七,祠堂祭祖所用的香、箔、蜡烛及相应安全防范工作由赵祖会会员轮流值日。

李家会的情况与赵祖会差不多,管事人都由男性组成,女的不能参加,都没有工资。无论赵祖会还是李家会,凡祠堂有事要开会讨论的时候,管事人就会在一起商量。“一般商量事情都是那么几个人。去的都是门里的负责人,能管得了家门里的事情的,能担责任的,能统治这个家的,在家说了算数的。”村长老人说。

二、 亲族治理内容

亲族治理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财产的管理。如赵家有出租桌椅板凳等的收入。他们不仅将这些收入用于集体的祭祖开支,还在每年正月初三祭祖完毕后,按男丁数给族人分发馒头

二是祖坟的管理。村中的大小姓氏都有自己的祖坟,有的祖坟大,有的祖坟小。赵家的祖坟大,每个坟墓前都种了柏树,还立有碑楼,所以就专门在祖坟旁边建了三间房子让守坟人住在那看守。

三是修撰族谱。修撰族谱的时候,管事人会主动召集各门的人开会,交待相关事项,并让帮忙收集资料。以前,赵家有个人很会做家谱,他那有许多资料,赵家的家谱都是他一门门给做好的。那时做家谱很费劲,家谱上的字都是那人用铅字一个个地按出来的。修撰族谱资金由各家按男丁数摊,管事人负责收取。族谱修撰完后管事人会在正月初三的时候进行账目公开,向族人说明收了多少钱,开支了多少。“以前修谱是个麻烦事,不仅不挣钱,还往里面赔钱,要统计所有的人的情况,管事人要跑近一年。”村中老人回忆道。以前,家族里就只有一本家谱,放在尊长或是“家长”那。但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都被烧了。幸亏有人存了底,把家谱轴子藏了起来,所以后来就又将家谱续上了。

四是家族祭祖。正月初三的家族祭祖由族中的管事人负责,赵家和李家主要由赵祖会和李家会负责。管事人要负责处理祠堂的相关事情,悬挂好家谱轴,购买供品并组织族人统一去祖先坟上烧香。村中没有祠堂的小家族,则由族长、“家长”负责将家谱轴悬挂在家中,并组织族人一起祭祖。

五是家庭内部事务的协调。家庭内的诸如结婚、分家等事情都要找族中的“家长”和管事人协调。尤其是抱养小孩这事得找家长或是管事人协调。“以前抱养小孩要经过家族同意。如果‘家长’很管事就跟‘家长’说,他管不了就找管事的,不然就不会被家族允许。”村中老人说。(www.daowen.com)

六是家庭纠纷的调解。旧时,家庭闹纠纷了,家族里管得了的事情就家族管,家族管不了了再去见官。不会轻易地去见官。

三、 亲族治理过程

(一) 宗族会议

尊长和“家长”是家族中的尊者,管事人是家族中能力较强者,但他们并不能单独决定族中事务。家族事务的决定必须由他们一起或是由他们召集族人一起讨论决定,去参加会议的族人一般是家中的男性,主要是当家人。当发生分歧的时候,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需要开宗族会议的事情主要有祠堂的修缮、族谱的修订、家族账务的公开、相关款项的筹集等等。若宗族会议召开的主体是尊长、“家长”和管事的,那么这些人回去后需再将会议内容传达给本门的族人。如果宗族会议召开的主体是全体族人代表,那么就由这些代表回去后将会议内容传达给家人。

(二) 本门会议

本门会议由本门的“家长”和管事人或是由他们召集本门族人一起召开,相关事务的决定必须由其一起协商讨论,没有谁能单独做决定。本门会议的召开没有固定的时间,有事情则开,没事情则不开。本门人开会决议事情的时候一般都由本门人参加,但是如果有不懂的也可以向其他门的人请教。本门会议的召开一般是在本门族人遇有结婚、买卖土地、分家等较大的自己不好解决的家庭事务的时候。通过让“家长”和管事人召开本门会议,让其在人力、物力、财力或是点子上给予自己帮助。

(三) 宗族、亲戚和官府共同会议

旧时,社会比较混乱,经常有黑团、土匪来村中抢劫或是绑票。当族人遇见绑票的事情的时候,既需要求助于家族、自家比较有能耐的亲戚,还需要求助于村长,把他们都请来家中共同协商讨论解救的办法,把人解救出来。

四、 亲族治理关系

(一) 尊长、家长与家族成员之间

村民很尊敬家族里的尊长和“家长”。村民们结婚、分家、过继的时候都要把尊长和‘家长’请至家中,让其做见证。在酒宴上,尊长、“家长”往往会被请上上席。正月初一拜年的时候,族人们都会去给尊长、“家长”拜年。日常生活中族人们对尊长、“家长”不用特别的称呼,都是按辈分称呼,该称呼爷爷的称呼爷爷,该称呼叔叔的称呼叔叔。若族人家里有纠纷或是忤逆之子,可把尊长、“家长”请至家中替其教训。

据村民回忆,以前河北铺村有个很有威望,说话顶事的尊长。无论族中谁家有不孝子之类的不好处理的事情都可以请他去管,即便打死人也没事。为此,河北铺村留下了关于那尊长的“乱棍打死邓癞子”的故事。

(二) 族与族之间

不同的家族之间平时不会有什么交往活动,“家长”或是管事人也没有什么交往,一般都是各管各家。但是,两族族人间有事情需要调解的话,那么家族里的“家长”和管事人会一起协商。如一个家族的人需要另一个家族人的土地盖房子,当事人自己不会或不方便协商,那就可以请家族里的“家长”或管事人帮忙协商。如果当事人在协商的过程中产生了纠纷,也可以请家族的“家长”或是管事人出面调解。如果调解不好,最后他就只能找法院调解。如果本族人与外村外族的人发生了纠纷,那么不仅要找家族里的“家长”、管事人帮忙调解,还要请村长出面协调。如果本族人与外村本族的人发生了纠纷,那么则只需找家族里的“家长”和管事人。

(三) 族与国家之间

家族里的“家长”和管事人不管也管不了政府里的事情,他们就管本家族的相关事情。“上面可以管下面的事情,下面管不了上面的事情。税收之类的,家族里跟上面说不上。管不了,经官的事情都管不了。”村中老人说。但是,若有人因打架之类的事情被公安局抓起来了,有能力的“家长”或管事人可以去给其当保人将其保释。但是,这也要看当事人犯的是什么错。如果是犯了比较大的错误,甚至违犯了国法,那就谁也保不了,就让其按国法处置。日常生活中,“家长”、管事人与村长以礼相待,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不会特意给村长送礼,也不会特意邀请其参加家族举办的集体活动。

政府不管家族里的事情,家族建祠堂、修族谱、举行祭祖活动等政府都不干涉,也不阻扰。此外,政府也不干涉宗族购买田产、做生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