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监督中的模糊现象:原因与应对之策

经济监督中的模糊现象:原因与应对之策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监督对象的模糊性,是指它具有不确定性。监督对象的不确定性并不是说经济监督没有对象,而是指经济监督的对象不是恒定不变的,不能确定为某一类固定的社会关系。经济监督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种独立的评价职能。由于经济监督对象和经济监督标准的多样复杂,经济监督人员习惯于凭经验进行判别和处理,在繁杂的社会因素作用下,经济监督中呈现出大量的模糊现象。

经济监督中的模糊现象:原因与应对之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没有一条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客观事物在普遍联系和相互渗透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状态,即为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许多界限不清晰,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如“高个子”,多高才算高个子,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又如温水,既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热水,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凉水。模糊性的出现是由于标志事物某种性状量的规定性,缺乏确定的临界值。因此,人们为了实际的目的,需要研究这些不清晰的、模糊的问题,使其清晰化、明朗化,以获得有用的结果。

经济监督对象的模糊性,是指它具有不确定性。监督对象的不确定性并不是说经济监督没有对象,而是指经济监督的对象不是恒定不变的,不能确定为某一类固定的社会关系。它不是一种静态的经济关系,而是处于动态的经济关系之中,并不时刻在某一处社会关系中存在,而是经常发生变化,因为国家不必也不应时时刻刻对某种经济关系进行监督。

经济监督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种独立的评价职能。它通过对指导和管理本部门(单位)业务所采用的制度和程序进行经济监督来实现,是一种经济监督系统。由于经济监督对象和经济监督标准的多样复杂,经济监督人员习惯于凭经验进行判别和处理,在繁杂的社会因素作用下,经济监督中呈现出大量的模糊现象。

首先,经济监督对象无论从纵向深度或是横向广度看,都极为复杂,包含着许多层次和系列。由于经济监督的范围在目前已经从财务经济监督扩大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而经济监督的对象涉及了一个部门(单位)的经营目标、组织机构、策略计划、规章制度和定额标准。如要求对经济监督客体进行审核评价,包括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正确和完整,是否合理、合法和合规,以及经济效益、工作效率和社会效果的程度等。因此,经济监督对象的实质含义包括了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形成复杂的制约关系,交织出经济监督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伴之而来的模糊性。(www.daowen.com)

其次,经济监督标准是实行经济监督的客观依据,经济监督某项活动业绩时,有关部门往往提供了许多经济监督标准,但这些标准有的含糊不清,有的相互矛盾,并可做多方解释。经济监督人员掌握这些经济监督标准进行监督时,必须用这些标准判别和分析哪些方面符合客观实际,哪些方面不符合客观实际,并只能取其为试验性标准。此外,经济监督中庞杂的经济监督标准有的有明确的数值指标,可以定量而不模糊,有的则属于政策问题,涉及时间和空间因素,没有明确的数值指标,很难给予综合的定量值,也找不出可供定量的临界值,这个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模糊标准。

最后,经济监督作为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不完全脱离一定的区域,不能不涉及有关人员的功过得失以及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阻力和干扰。特别是内部经济监督在经济监督本部门(单位)业绩时,往往受到来自上面的行政干预而缺乏独立精神,以致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致使经济监督意见模棱两可。现实经济监督中,也不可能排除经济监督人员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采取主观片面的态度,特别是带着框子、先入为主的作风。从心理学角度讲,外界事物的矛盾关系通过知觉神经系统作用,记印在经济监督人员的脑子里,然后由它触发人脑中高度密集的经验、知识储库,以快速推断方式“悟”出了对问题的解答,并作为意见输出。由于人们对这种凭经验快速推断程序不很明了,因而会对问题产生模糊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