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都市农业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都市农业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域概念①都市农业是指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③都市农业是一个广义的、地域经济的概念。因此本文除在第一章中采用“都市农业”的概念,在其他章节中均采用“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概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有所差异,国内外对于都市农业的研究视角和重点内容不尽相同。表1-1国内关于都市农业的研究重点

都市农业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都市农业理论源于日本及欧美等,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杜能提出的“农业圈”理论。“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之为都市农业。1935年日本地理经济学家青鹿四郎对都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这一术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20世纪50-60年代,该术语受到美国经济学家的重视,同时都市农业的实践也得以迅速展开;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一文中明确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此后,都市农业正式成为一个经济学理论而流行于国际经济学界。

都市农业的概念源自国外,但在我国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归纳起来,对都市农业的定义主要基于两个视角:地域角度和产业发展角度。

(1)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域概念

①都市农业是指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②都市农业是处于大都市边缘及间隙地带,充分利用大都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生态环境,并具有旅游观赏等特点的现代农业。③都市农业是一个广义的、地域经济的概念。它包括都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城市庭院和房顶、阳台绿化,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

(2)都市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①都市农业是一个总概念,包括: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度假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等,都在某一方面反映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②都市农业的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乡之间差别逐步消失,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从都市农业的本质意义上说,应看作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而不只是一个区域形式。③都市农业是在城郊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又超越城郊农业的一种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④都市农业是特殊形态的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延伸、渗透、交叉、融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www.daowen.com)

我国都市化地区提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现代都市型农业与都市农业两者之间在本质上并无差异。都市农业在更大程度上属于学术术语范畴,主要见诸于学术研究论文之中;而现代都市型农业则是考虑了都市农业的时代发展特征和地域特征,强调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因此本文除在第一章中采用“都市农业”的概念,在其他章节中均采用“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概念。

对都市农业的概念,学者虽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都市农业的特征、功能等方面,又有比较接近的观点。比如,都市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性,是高集约化、科技化、设施化、市场化的农业,是城乡、工农趋向融合的农业。实际上,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其城市性,与城市生存发展有紧密联系,即它已融入城市发展体系,并和城市经济生态系统互相作用,不完全局限于行政区域内,甚至涵盖临近区域内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有所差异,国内外对于都市农业的研究视角和重点内容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学者一般从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视角出发,基于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对都市农业开展研究。比如:都市农业可以成为城市游憩空间和防灾预留空间,都市农业可以保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以及调节城市排污,都市农业可以作为城市贫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等。国内对都市农业的关注点侧重于宏观的空间结构和组织结构,且国内对都市农业的认识倾向于将之认为资金、技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强调政府层面主导下实现都市农业的专业化、设施化、组织化、精细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功能化发展(表1-1)。

表1-1 国内关于都市农业的研究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