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缫丝工具演变:从绕丝架到脚踏缫车

缫丝工具演变:从绕丝架到脚踏缫车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艺器具的演变与工艺的变迁密切相关。这一说法是可以反驳的,因为中国同时期乃至稍晚的西汉也没有与缫车相关的文献、图像信息和考古发现。显然只有一种可能,缫车的确不存在。由此可见,根据现有文物资料、文献资料显示,中国古代缫丝工具的演变大致为:以绕丝架取茧丝,纺专合股茧丝→以绕丝架取茧丝,出现纺车合股茧丝→手摇缫车→脚踏缫车。

缫丝工具演变:从绕丝架到脚踏缫车

工艺器具的演变与工艺的变迁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缫丝工艺中包括抽绪和茧丝合股两道工序,这两道工序经历了从分流到合流的发展过程。

考察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发现大型化的纺轮占纺轮总数的绝大部分,但其中也有极少数质量轻、形体小的纺轮存在。一方面说明这些小型的纺轮可能用于蚕茧丝的合股,证明当时缫丝工艺是分流的;另一方面说明丝织技术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纺轮趋于小型化,一方面说明茎皮植物纤维的纺纱技术水平提高,另一方面说明蚕茧丝的合股操作开始增多,但缫丝工艺仍处于分流阶段。

1979年江西贵溪战国时期的崖墓出土了一批纺织工具,其中就有一件“X”形绕线架,长36.7cm,这与后世缫车上的卷绕部分有相似的形制,但整个崖墓并未出现后世缫车的完整形制。同时该崖墓中出土了绢、麻等纺织品。这些绢是如何缫丝成线?这是一个难点。可能是这样:缫工从水中抽绪后,将蚕茧丝绕在绕丝架上,然后再用轻型纺轮将多根蚕茧丝合股。对于这一假设,有关科技史、纺织史研究者认为这样太繁琐且效率不高,当时应该有缫车,没有缫车不可能有丝线。这一说法是可以反驳的,因为中国同时期乃至稍晚的西汉也没有与缫车相关的文献、图像信息和考古发现。显然只有一种可能,缫车的确不存在。

缫车的出现应该晚于纺车,虽然缫车、纺车都有曲柄结构(或简易曲柄结构)和加捻装置,但缫车结构要比纺车复杂。从《诗经》中可知,春秋晚期还在使用纺轮纺纱,到西汉时期才有一台非常简易的纺车(加捻装置,在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帛画中出现)形制信息出现。那么缫车必定是在西汉后才出现。前文已间接证明缫车出现在东汉时期。西汉时期,缫丝工艺应该还是处于分流状态,以绕丝架取茧丝,以纺车合股茧丝。由唐代陆龟蒙(?—881年)的诗句“每和烟雨掉缫车”,可知最晚至晚唐,就出现了手摇缫车。其后北宋苏轼也有“村南村北响缫车”的记载,这些手摇缫车的具体形制不太清楚,因为诗中的信息比较模糊。北宋秦观的《蚕书》中出现的缫丝工艺合流的记述,应该是抽绪和蚕茧丝合股两道工序合流的手摇缫车。南宋梁楷(生卒年不详)《蚕织图》中绘有一台脚踏缫车,并且抽绪和蚕茧丝合股两道工序明显合流(图3-10)。元代以后缫车记载多且详细,《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豳风广义》中都有文字记载和图考,其中既有手摇缫车,也有脚踏缫车。(www.daowen.com)

25

图3-10梁楷《蚕织图》(临摹)中的脚踏缫车

没有缫车就不能缫丝吗?显然不是。纺专是可以加捻丝线的,无非是非常费时。殊不知,中国古代为了做成一件青铜重器可谓不惜工本,制作几次甚至几十次也屡见不鲜。丝织品的制作刚开始也应该是如此,毕竟其当时的实用性是其次,而政治性、宗教性是首位。由此可见,根据现有文物资料、文献资料显示,中国古代缫丝工具的演变大致为:以绕丝架取茧丝,纺专合股茧丝(抽绪、合股工序分流,战国之前、战国)→以绕丝架取茧丝,出现纺车合股茧丝(抽绪、合股工序分流,西汉)→手摇缫车(抽绪、合股工序合流,估计出现于东汉,唐代出现“缫车”一词,北宋《蚕书》明确指出手摇缫车的出现)→脚踏缫车(抽绪、合股工序合流,南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