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弹棉的初步处理技术的介绍

弹棉的初步处理技术的介绍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弹棉弹棉又叫弹花,主要功能是开松棉花纤维、除杂,其使用的工具是弹弓。其目的是使经弹棉已松散的纤维,呈筒条状,以便纺纱时纤维能连续顺利地从棉条中抽引出。不像去棉籽、弹棉两道工艺那样源于少数民族,卷筵工艺是汉族地区的能工巧匠发明的,这与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纺织技术差异有关。

弹棉的初步处理技术的介绍

棉花是种子纤维,棉团里有棉籽,首先必须去掉棉籽,才能供纺纱之用。在去籽过程中,棉团很容易混入一些杂质和泥沙,这样必须进行弹棉,开松棉纤维,去杂质。最后,将棉纤维卷筵成棉条,才能更好、更有效率地供纺纱所用。

(1)去棉籽

去除棉花籽核的工艺先后经历了手剥法、轧棉法,而轧棉法先后经历了铁杖赶籽法、搅车轧棉法,搅车轧棉法又先后经历了三人操作的搅车轧棉法、一人操作的搅车轧棉法。

手剥法是指不利用任何工具,用手剥籽,这一方法应该是最初使用的去棉籽方法。

铁杖赶籽法的应用最早出现在宋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如北宋成书的《泊宅编》、南宋成书的《岭外代答》和《诸番志》中都记载了福建、广西、海南岛等地人“以铁筋碾去其子”或“以铁杖赶尽黑子”的方法。元初,这种方法传入长江黄河流域,因为元初成书的《农桑辑要》中将铁杖赶籽法收录,并加以推广。

元代中期,出现三人操作的搅车轧棉法,《王祯农书》中有图文记载(图4-2)。此后出现了一人操作的搅车轧棉法,成书晚于《王祯农书》的《南村辍耕录》,提及一人操作的搅车,可惜记载不详细。到明代晚期《农政全书》(图4-3)、《天工开物》中都具体介绍过一人操作的搅车,其中,《天工开物》中还有详细的版图(图4-4)。

图4-2中,《王祯农书》所载三人操作的搅车版图有问题,版图与文字介绍不相符。书中介绍搅车:“夫搅车四木作框,上立二小柱,高约尺五,上以方木管之。立柱各通一轴,轴端俱作掉拐,轴末柱窍不透。”其中“立柱各通一轴,轴端俱作掉拐,轴末柱窍不透”说明两个立柱各通过不同的圆轴,并且每个圆轴没有把两个立柱都连接起来,而图4-2中仅有一轴连接两个立柱,不知这一轴是如何轧棉的,显然图4-2是错误的。那么,三人操作的搅车是如何操作呢?《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中载:“二人掉轴,一人喂上棉英。二轴相轧,则子落于内,棉(绵)出于外。”可见,三人操作的搅车是利用两根反向的轴作机械转动来轧棉,比用铁杖赶搓去籽,既节省力气,又提高工效。

38

图4-2《王祯农书》中三人操作的搅车版图

图4-3是根据《农政全书》中的文字复原的一人操作的搅车,其操作也是非常简单的。上轴的转动由手摇曲柄控制;而下轴的转动则由踏板受力,通过细绳带动位于下轴顶端的简易曲柄转动,好似手拨曲柄一样,下轴在力的惯性作用下转动,等到下轴转动到上一次踏板的位置时再一次脚踏踏板,如此循环。下轴顺利转动的关键是踏板踏动时间的控制,应该在曲柄转动用力方向位于曲柄转动面的11点钟或者1点钟方向最佳。到底在哪个方位踏动踏板,这还得由手摇曲柄摇动的方向决定,因为上、下两轴的运动方向相反才能有效地去籽。如果手摇曲柄是顺时针转动,那踏板应在曲柄转动用力方向位于曲柄转动面的11点钟方位时脚踏最好,因为此时下轴正好呈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果手摇曲柄是逆时针转动,那踏板应在曲柄转动用力方向位于曲柄转动面的1点钟方位时脚踏最好,因为此时下轴正好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39

图4-3根据《农政全书》中文字复原的一人操作搅车

图4-4中的搅车的操作与图4-3中的搅车操作一样。

(2)弹棉

弹棉又叫弹花,主要功能是开松棉花纤维、除杂,其使用的工具是弹弓。弹弓形制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过程,弹棉的操作经历了手弹、槌弹的过程,弓弦材料经历了线弦、绳弦、蜡丝弦、羊肠弦的变迁。(www.daowen.com)

最早涉及弹棉所用弹弓的图像信息是元代中期成书的《王祯农书》中的版画(图4-5),其弓“以竹为之,长可四尺许,上一截颇长而弯,下一截颇短而劲”,其操作是“控以绳弦,用弹棉英”,可见元代中期已使用大弓,使用的弦是绳弦,用手弹操作。这一弹弓形制和操作较之中国最早关于弹棉的文献中记载的弹弓和操作,有很大的改进。

中国最早关于弹棉的文献是南宋成书的《泊宅编》,其文载“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许,牵弦以弹棉,令其匀细”,足见弹弓形制之初具有弓小、弦细、手弹的特征,较元代中期的弹弓而言,效率要低很多。

40

图4-4《天工开物》中一人操作的搅车版图

到元末,出现了槌弹工艺。元末成书的《南村辍耕录》中有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可知到成书之时已有“椎”(即槌弹)制。所谓槌弹是指用槌子突然打击弓弦,引起弦强力弹震,从而开松弓下的棉纤维。可惜,《南村辍耕录》中并没有版图。直到明代成书的《天工开物》中才有槌弹的版图(图4-6),并且以“蜡丝为弦”,弓长较元代更长,“长五尺许”。从图4-6中,可知明代弹弓的弹力很大,因为弦被悬挂在柱旁的弯竹挑起。其作用有二,一是减轻操作者承负的弹弓重量,二是将弦拉得更紧,以便槌弹时开松力更大。从清代成书的《木棉谱》中可知,清代弹棉工艺沿用明代的工艺,所不同的是弦以羊肠为之,足见清代弦的弹力性能更好,这也是对明代工艺的一种改进。

(3)卷筵

卷筵,又称擦条,相当于现代的梳棉成条。其目的是使经弹棉已松散的纤维,呈筒条状,以便纺纱时纤维能连续顺利地从棉条中抽引出。如用纺专或捻棉轴纺纱,则不需经过这道工序,可直接将弹松的棉花就纺。如用纺车纺纱,则必须经过这一道工序,因为锭子转速快,用手撕扯棉花来不及,难以保证纱条均匀。

不像去棉籽、弹棉两道工艺那样源于少数民族,卷筵工艺是汉族地区的能工巧匠发明的,这与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纺织技术差异有关。在宋代,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都没有纺车纺纱,所以不需要这道工艺,而汉族地区早在西汉就已经使用纺车纺纱,这必然造就这道工艺的汉族地区出身。

41

图4-5《王祯农书》中的弹弓版图

42

图4-6《天工开物》中的弹棉版图

关于卷筵工艺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最早出现在《王祯农书》中,随后的《农政全书》也沿用《王祯农书》的图文记载。卷筵工具淮民多用“蜀黍梢茎,取长而滑”,而其他处民众用“无节竹条代之”。其操作很简单,“先将棉毳条于几上,以此筵(卷筵工具)卷而擀之,遂成棉筒。随手抽筵,每筒牵纺,易为匀细”。关于卷筵工艺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南宋成书的《通鉴释文》中,书中载弹棉之后要“卷为筒”。到清代卷筵不用手擀,用搓花盖擀,其操作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仅用搓花盖代替手,避免手长时间擀棉条出现不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