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京丝织业与云锦的历史渊源

南京丝织业与云锦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南京的丝织业在此时得到大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军事、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优越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南京丝织业的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大地促进了南京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笔者认为,南京丝织业的复兴本质上与南京城市地位的转换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南京丝织业的发展,可以从土贡中看出其中端倪。据《元丰九域志》所载北宋元丰年间的土贡情况,江宁府当时只进贡笔五百管,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南京在丝织产品上并无特色。

南京丝织业与云锦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自三国时期南京丝织业开始发端。《三国志·吴志·华核传》中记载“大皇帝......广开农桑之业,积不赀之储”,说明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就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桑蚕丝织业。北宋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中原、川蜀、江南三大丝绸产区。然而,南京的丝织业在此时还默默无闻。直到南宋之后,南京的丝织业才得到大发展。笔者认为,南京的丝织业在此时得到大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军事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南京丝织业的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大地促进了南京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地理位置优越,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淮河流域、太湖、钱塘江的产品购销链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南宋时期的南京已经成为南宋的第二大城市。城市的繁荣必然会促进对高档丝织物的需求,同时,北宋时建康(南京)每年已能生产锦缎三百余匹;南宋时,大量北方人口南移,更促进了南京丝织业的发展。

(2)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南京丝织业繁荣形成客观的保护

南京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南宋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其防卫,因此,在宋金对峙阶段,南京遭受到的兵灾之祸较少。据《景定建康志》所载建炎四年(1130年),抗金名将岳飞曾向宋高宗奏言:“建康为国家形势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比张俊欲使臣守鄱阳,备虏人之扰江东、西者。臣以为贼若渡江,心先二浙,江东、西地僻,亦恐重兵断其归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护腹心。”高宗赞许岳飞的这一看法,“上嘉纳,赐金带、鞍、马等褒嘉”。同时,南京又是当时的陪都,受重视的程度很高,金国再也没有机会攻破南京。因此,它的经济不仅很快得到恢复,而且发展很快。而扬州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扬州地处长江北岸,实为国都临安的屏障,受到的攻击最多。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金废帝海陵王,1122—1161年,1150—1161年在位)亲率十万铁骑攻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程度极其惨重。南宋词人姜夔(1155—1221年)在其《扬州慢》词序中写:“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淳熙丙申指的是淳熙三年(1176年),时隔扬州城破已有十五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可见,昔日扬州的繁华已成追忆,悲伤之情难以言表。仅相隔三十年,扬州再次经历屠城惨剧,发展不起来实属正常。正由于南京在宋金之战中遭受的破坏较小,同时其政治地位又得到提高,这些有利的因素为其丝织业的发展必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www.daowen.com)

(3)南宋的外交政策刺激了江南地区丝织业发展

南宋采取“金钱换和平”的绥靖政策,加速了江南地区丝织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宋廷共与金国缔结过《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三次和议,直至公元1214年7月,宋宁宗(1168—1224年,1194—1224年在位)结束对金称臣,才停止对金国的岁贡。白银和丝织物是南宋向金国纳贡的重要物资。在1140—1214年的七十多年中,南宋共向金国贡纳了近二千万两白银,近一千七百万匹绢。这个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而此时的南宋较北宋已经丢失了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仅以一百余郡之力支付庞大的行政与军费开支,加上每年向金国贡纳的大量币帛,必然会重视农桑,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赋税收入。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绍兴十七年(1147年),东南诸路岁额绸三十九万匹,绢二百六十六万匹,绫、罗、絁三万余匹,四川仅上供绢绸七万四千匹,绫三万四千余匹,锦绮一千八百余匹,激赏绢三十三万余匹。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南宋时期东南诸路的丝织业已经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超过四川。

(4)南京城市地位的转换奠定了丝织业发展的基础

南京丝织业的复兴,并不是在南北朝时期,而是在南宋时期。笔者认为,南京丝织业的复兴本质上与南京城市地位的转换有着最密切的关系。经考查,在北宋以前,在南京建都的割据政权有十一个之多,南京给当时的中央政权一种非常危险的感觉。晋武帝(236—290年,265—290年在位)、隋文帝(541—604年,581—604年在位)、唐太宗(599—649年,626—649年在位)、宋太祖(927—976年,960—976年在位)都曾降格南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地位,抑制其城市发展。南宋以后,南京的城市发展才走出这种贬抑的怪圈,封建中央政权不再出现贬抑南京地位的行为,南京的城市发展真正走上良性的道路。元初时在南京设立官营织造工场,并属于专门生产御用织物的织造机构。这一情况从侧面充分说明了南宋时期南京的丝织业已经非常发达,否则,在元初之时御用织造局不可能设置在南京。南京丝织业的发展,可以从土贡中看出其中端倪。所谓“土贡”是指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向统治者进贡土产的制度,自汉代初期贡、赋分离之后,土贡则成为独立于国家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皇室收入来源。因此,土贡明显反映了地方上的特色产品。据《元丰九域志》所载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土贡情况,江宁府当时只进贡笔五百管,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南京在丝织产品上并无特色。而到了南宋时期,南京的土贡物品则由“笔”转换成“罗”。据《宋会要辑稿》所载,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京以罗二十匹进贡皇室。因此,土贡产品的转变反映了当时南京丝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