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货币危机频频爆发的原因何在?

货币危机频频爆发的原因何在?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货币危机频发的形成原因,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种种理论,有三代较为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货币危机的对外传导被称为货币危机的“传染效应”。是指一国突发性的货币危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和扩散到其他国家。针对这场危机,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提出了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

货币危机频频爆发的原因何在?

一般来说,如果货币危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就会触发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一系列的经济事件也会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区别。

针对货币危机频发的形成原因,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种种理论,有三代较为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此模型也称为国际收支危机模型。该理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相悖造成的;就其产生机制来说,则是由于投机者的攻击导致外汇储备流失至最底线,所以外汇储备是保持固定汇率关键,而为了防止危机,政府须实行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危机成因主要是在经济基本面,所以对外融资或限制资本流动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这一模型可以用来解释1998年的俄罗斯危机、巴西危机以及阿根廷危机等。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中受到了质疑。当时,很多国家经济基本面很好却受到了危机冲击,为了解释这一问题而产生了第二代模型。该模型认为,一国即使经济基本面尚好,但由于羊群效应和传染效应的存在,投机者的贬值预期仍会通过利率机制进行传导并引发危机。

货币危机的对外传导被称为货币危机的“传染效应”。是指一国突发性的货币危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和扩散到其他国家。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传染渠道有两个:由外贸溢出造成的传染和由国际资本市场流通造成的传染。(www.daowen.com)

为了防止二代危机的发生,政府会提高利率来维持平价;但是,这种做法有其内在成本,如政府净债务(赤字)规模的上升、提高利率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经济波动、不良资产上升,以及高利率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等;而另一方面,当危机无法控制时,放弃固定汇率也有其成本,如无法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固定汇率的“名义锚”作用将消失,以及政府的政治声誉受损等。故此,要避免危机的发生,政府就必须提高政策的可信度。

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南亚国家国际储备严重不足、国际收支赤字长期存在、汇率与美元挂钩造成币值高估,并且外债结构也不合理,从而引发外国投机者的攻击;而且,政府为大量金融机构及企业提供隐性担保,道德风险问题日益严重,为危机的到来埋下伏笔。此外,由于资本市场开放,金融自由化程度高,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并倾向于将资金投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牟取暴利,导致泡沫滋生(即“金融过度”)。针对这场危机,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提出了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他认为,货币的实际贬值、经常账户逆差、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也会引发危机。

除上述三种较为成熟的危机模型外,国外学者还提出了一个所谓“第四代模型”,这一模型目前还处于完善阶段。总的来说,各种模型的目的都是希望能通过分析前次危机来解决当前问题并能解释下一次危机,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办法只能是亡羊补牢,对危机的避免无济于事。他们认为,一场世界性的总危机正在酝酿当中,除非对现有的国际金融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否则,总危机的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