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官织场所在中国古代宫廷中的作用及历史变迁

官织场所在中国古代宫廷中的作用及历史变迁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时代,东吴的“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的蚕丝均属丝类上品,为宫廷织造提供了极好的原料。因而,东吴的宫廷设立“织络”的作坊。初时其作坊的成员“数不满百……先帝崩后……织络以诸徒乃有数千”。刘裕废晋立宋,建都南京,于义熙十三年将长安百工迁往南京,成立了专为皇室消费需要的“锦署”。梁武帝时,还曾恩诏放遣后宫治丝织造的女奴,所谓“织室绣房,幽厄犹见役”,这里的“织室绣房”就是官织场所。

官织场所在中国古代宫廷中的作用及历史变迁

统治阶级为了自己享受,一方面榨取民间丝织物品,另一方面组织工匠专为皇宫织造。

周代的中央王朝就设有掌管妇女纺织劳动的“典妇功”、掌管征集蚕丝的“典丝”、掌管漂染丝帛的“染人”等职位,以便组织生产供统治者享用的丝帛。春秋战国时,楚国有专门主持靛青生产的工官“蓝尹”,吴国的苏州有专供吴宫廷织造锦绸的“织里”。汉时,长安设东、西织室,专为皇室织做绮绣、冰纨等粗细丝织品,所谓“又御府尚方织室,锦绣冰纨縠玩弄之物,皆绝不作”。三国时代,东吴的“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的蚕丝均属丝类上品,为宫廷织造提供了极好的原料。因而,东吴的宫廷设立“织络”的作坊。初时其作坊的成员“数不满百……先帝崩后……织络以诸徒乃有数千”。从织工不足百人到千人,一方面可以看出东吴丝绸业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丝织官僚机构规模的扩大速度和统治者的奢侈程度。晋朝末年,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不仅给南方补充了劳动力,还促进了南北生产技术的交流。刘裕废晋立宋,建都南京,于义熙十三年(417年)将长安百工迁往南京,成立了专为皇室消费需要的“锦署”。梁武帝时,还曾恩诏放遣后宫治丝织造的女奴,所谓“织室绣房,幽厄犹见役”,这里的“织室绣房”就是官织场所。(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