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星电子:数字信号产品领域的崛起

三星电子:数字信号产品领域的崛起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星在数字信号音像产品方面的竞争力逐渐显露出来。1988年256KB内存所带来的利润已经超过三星电子过去所有的投资损失。李健熙执掌三星后,三星的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在5年内增长了2.5倍。李健熙在这次会议的讲话后来成为三星内部的企业圣经。随后三星展开了“新的管理层行动”。这些企业营运层面的努力为三星在国际数码电子产品领域的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星电子则一直朝着垂直整合的方向发展。

三星电子:数字信号产品领域的崛起

移动电子商务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为韩国三星战胜日本索尼提供了最后一击。

日本索尼公司能够在二战后兴起并占领美国市场主要是借助晶体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这使得日本能够蛙跳式越过美国当时的消费电子大型企业,以晶体管集成电路为起点,发展出一系列高质廉价的消费电子产品。索尼先是以半导体收音机彩电,后来又以游戏机、“Walkman”随身听和DVD等技术以及设计精美的消费电子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风靡欧美。那时韩国三星还处在为日本的电子产业公司提供零配件的角色。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索尼虽然在模拟信号集成电路技术上占了先机,而且掌握着这一领域的很多关键技术和专利,但随着数字信号音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索尼的优势逐渐消失。三星在数字信号音像产品方面的竞争力逐渐显露出来。

三星集团的前身是韩国企业家李秉喆在1938年创立的出口土特产—干鱼、蔬菜、水果的一个贸易公司。1969年,三星电子成立。1974年,李秉喆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美国Kmaco投资的韩国半导体,开始进入半导体产业。当时的国际半导体市场被美国和日本所垄断。李秉喆花费重金从日本的半导体公司偷偷聘用工程师,用周末时间来韩国传授半导体制造技术。1980年三星电子的业务状况稳定后,李秉喆决定升级生产技术,引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他看中了当时的计算机内存制造产业,把宝押在了动态随机存储内存技术上(DRAM)。三星公司从美国Micro公司购买了64KB内存的生产技术,还开始自行研制256KB内存的生产技术。为了获得关键技术人才,三星电子高薪聘请了有美国教育背景,并在美国半导体公司工作过的韩裔工程师来三星电子工作,他们的工资达到当时三星电子总裁的4~5倍。经过不懈的努力,三星电子在1984年生产出了64KB内存,不过仅仅一年后,国际市场上的64KB内存就从4美元降到30美分,而三星的生产成本高达1.3美元,所以到1986年三星电子的亏损达到3亿美元。

不过祸兮福所倚,在同一时期,美国英特尔等半导体公司纷纷退出了内存市场,日本的各大半导体公司因为生产过剩而将内存生产投资和规模全部减半,并且把研发目标定位在了1MB内存上。只有三星电子不肯放弃,反而扩大了投资和生产规模,最终在1987年最先生产出了256KB内存。这一次三星电子赶上了好时机。首先由于美国政府向日本内存生产商施加压力,达成了日本内存限制出口美国的协议,使得日本公司减少了向美国市场的内存出口。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对内存的需求,尤其是对256KB内存的需求开始增加,于是三星的256KB内存成了抢手货。1988年256KB内存所带来的利润已经超过三星电子过去所有的投资损失。此时李秉喆已经去世,三星公司开始由他的三子李健熙接任总裁的位置[97]。

李健熙执掌三星后,三星的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在5年内增长了2.5倍。不过李健熙不满足三星在当时只是一个国家级企业的现状,希望在2000年让三星成为世界级公司。于是就有了1993年6月的“法兰克福会议室”事件。这一年李健熙率领公司的管理团队去欧洲考察市场,发现三星的电器产品在欧洲远远没有日本的索尼、东芝等公司的电器产品受欢迎。于是他就地在德国的一家酒店的会议室里召集了三星的全部高管,几百个人一起开了三天的会议。在会议上,他提出了全面改变三星现状的要求,为了强调改变的力度,他用了“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改变”的形象比喻。李健熙在这次会议的讲话后来成为三星内部的企业圣经。随后三星展开了“新的管理层行动”。除了拓展新的产品门类外,三星开始对产品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的提高。为了表示提高产品质量的决心和激发员工对低劣产品质量的耻辱感,李健熙采取了和当年海尔集团的张瑞敏类似的极端手段[52]。为了鼓励一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流程优化,三星引入了员工合理化建议的奖励制度,如果一个员工提出的改进建议为三星节省了成本,公司将从节省的总成本中提成出一部分作为对员工的奖励。这些企业营运层面的努力为三星在国际数码电子产品领域的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三星成为计算机动态内存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公司。尽管在4MB内存的竞争中三星比日本公司慢了一些,在16MB内存的推出上,三星已经和日本公司并驾齐驱,并且在64MB内存的研发上领先于日本公司。这里面一个重要的秘诀是三星在内存生产线的开发上没有沿袭传统方式,而是采取了平行开发的策略。传统方式是让每道工序的工程师按顺序进入开发和生产过程,平行开发方式是让整个流程每个阶段的工程师从研发到生产一起合作进行,这样有了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提高研发和生产的速度与质量。而且每开发一条新生产线,原来的生产线上有一半的工程师会来到新的生产线上参与设计和生产,从而实现快速知识传递。三星在内存设计和生产技术上的领先很快通过平行开发的策略辐射到其他相关产品的开发上。比如三星在开发新内存的同时,也开发与内存生产工艺非常相似,并且可以共享部分生产线的闪存以及液晶显示器产品,从而使得这些产品获得跟内存一样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于是从1991年开始三星可以生产液晶显示器,并将其出售给其他电视机品牌。1994年三星开始生产用于iPod和智能手机的闪存。

三星电子的发展策略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的策略似乎也是背道而驰的。很多信息产业的公司,比如IBM,都是从做硬件开始,然后随着硬件利润的减少而逐渐转为靠软件和提供咨询维持企业发展。还有很多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企业把产品开发聚焦在一两个产品门类上,而不是搞全面开花。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摒弃了垂直整合的传统大型企业发展模式,而是依靠市场来提供生产输入需求。三星电子则一直朝着垂直整合的方向发展。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韩国政府以及三星集团的联合企业模式(类似于日本的企业联盟)给三星电子提供的几乎无限的资金支持。

在具体的发展策略方面,三星电子也颇具特色。比如在选择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领域时,三星考虑的是通过在该领域产品的关键部件的生产方面进行投资来进行突破。而且这个部件的生产需要初始投资的门槛越高,对三星就越有吸引力。因为通过高门槛的投资,三星可以避免与过多的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战。另外,通过全面掌握该领域产品关键部件的生产和成本控制,三星可以为该领域的客户公司提供部件,通过这一过程,学习该领域产品的特点,进而自己研发类似的产品。这成为三星拓展电子产品市场的主要策略。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三星一直坚持硬件市场的发展,把产品开发的策略放在了已经商品化的内存、闪存以及液晶显示器等计算机部件上。通过收购和投资等手段,三星掌握了消费电子产品的全部主要构件的生产工艺,然后把重点放在了生产工艺提高和产品线的扩展上,并没有像索尼那样,在新产品创新上投入太多。这一策略使得三星在后来的移动时代来临时,能够凭借着生产工艺上的积累和技术优势,迅速进入普通手机和后来的智能手机市场[98]。

1997年,凭借着在韩国和高通的技术合作中取得的在CDMA手机电信技术方面的经验,三星开始给美国电信公司SPRINT提供CDMA型手机。就此,三星手机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并迅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后,三星开始通过广告打造三星品牌,并逐渐从沃尔玛等廉价连锁店撤下自己的电子产品,转为通过百思买等高端消费电子连锁店来销售三星电子产品。由于绝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的内存和液晶显示占据整个产品成本的90%,所以三星在内存芯片、闪存以及显示器方面有着明显的生产成本优势。而这一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市场规模开始超过英特尔和AMD所占据的个人计算机产业,这使得三星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三星电子的垂直整合战略和通过生产关键部件突破新产品领域的策略为三星电子在智能手机领域的迅速发展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2009年,三星电子推出了第一款以安卓为操作系统的盖乐世(Galaxy)智能手机,但是因为缺少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的不成熟而没能取得市场成功。不过在2010年推出盖乐世S(Galaxy S)系列时,三星电子开始显示出自身的竞争优势,这就是采用了尺寸较大的手机显示屏。尽管这一设计一开始遇到了不同的意见,但是三星的决策人员知道他们在调整手机显示屏大小方面有成本优势,所以决定进行这一尝试。后来实践证明,这一款手机获得了市场的肯定,因为它具有了和iPhone不同的特色。于是三星电子索性在后面推出的II和III系列中,将显示屏从最初的2.8英寸一直尝试到5.5英寸。因为没有人知道手机的最优显示屏到底应该多大,所以三星采用了全面尝试的策略,然后通过市场反应来决定最优的尺寸。这一策略虽然有道理,但因为成本高昂,所以只有三星能够凭借自己在显示器、内存、处理器以及其他零部件方面的设计和生产成本优势去做,从而获得了其他竞争对手(甚至包括苹果公司在内)无法企及的灵活性[53]

三星在智能手机硬件方面的优势和安卓操作系统的开源特色使得三星电子成为苹果公司在移动平台方面最强有力的对手。2012年三星超越诺基亚,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与此同时,摩托罗拉被分拆,手机业务部分出售给了谷歌。诺基亚与微软的联合没有起色,索尼爱立信联合的努力也在竞争中败北。奔迈被惠普收购后又被卖给了韩国乐金电子。黑莓则一蹶不振。只有苹果和三星齐头并进。不过苹果公司的芯片和几个重要部件都是通过三星来生产的。尽管三星保证它生产外包产品的部门和自己的研发部门不相互联系,但通过为苹果公司提供的外包业务使得三星可以至少获得未来三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趋势信息从而为此做出准备[99]。

[1]1847年成立的西门子和哈尔斯克电报工程公司(Telegraphen-Bauanstalt von Siemens&Halske)是德国发明家和企业家西门子通过他发明的新型电报技术和机械巧匠约翰·哈尔斯克(Johann Halske)联合成立的,也就是后来的西门子公司。1848年该公司铺设了欧洲第一条电报线,连通了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两座城市。几年后,其业务很快进入跨国领域,为沙皇俄国的电报业务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铺设了连接伦敦和印度加尔各答的欧亚电报线。

[2]加文缔造了当时美国企业界不多见的人性化和民主化的摩托罗拉企业文化,比如公司所有工作人员(包括老板)都以名字相互称呼(美国人一般在朋友和亲属之间以名字直接称呼);员工自报上下班时间,不需要打表;全体员工分享利润等,这使得摩托罗拉一直没有形成工会。1943年,公司上市;1947年,公司正式更名为摩托罗拉。

[3]每一种频率覆盖一个标准六边形的小区域,而与其相邻的六个标准六边形区域采用与其不同的其他六种通信频率。当每一个这样的区域足够小时,在任何一个时刻,我们可以假设只有一个用户使用该频率。当用户从一个区域进入到邻近的另一个区域时,需要通过呼叫切换将用户信号从一个频率区域转换到另一个频率区域,这样就解决了不同用户使用同一信道的冲突问题。

[4]在同一时期,移动电信的基本技术架构也逐渐形成,这就是交换机基站和移动终端。其中交换机负责移动信号的处理和转换,基站负责移动信号的监听和接收,而移动终端就是后来的手机以及其他使用无线电传输信号的移动设备。

[5]分解后的AT&T保留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原名。其他的地区性电话公司则分别取了其他的名字。1996年,该公司负责电话设备生产的部门进一步从AT&T分离,成为独立的公司,这就是朗讯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2006年,朗讯科技与法国电信设备公司阿尔卡特(Alcatel)合并,形成了阿尔卡合-朗讯公司。

[6]1973年,世界上第一台手机在摩托罗拉研制成功。这款名为DyanTAC的手机重达两磅,在当时的售价高达3995美元。不过又过了10年时间,摩托罗拉才将这一技术商业化。

[7]美国州政府和城市之间,有一个以郡(County)为单位的行政区划。任何一个人口超过10万,并且至少包含一个人口超过5万的城镇的郡都被称为大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该委员会在1982年开始对美国人口最多的前90个大都会统计区的移动通信频谱进行拍卖。由于有太多的公司申请,委员会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对人口最多的30个大都会地区的频谱拍卖。其中每一个区颁发给两个公司许可证,一般都由一个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分解后的区域性电话公司和一个新的公司分别获得。1984年到1989年,委员会将剩下的60多个大都会地区以及120多个农村地区的信道许可证在收到的92000多份申请中采取了抽签的办法进行了分配,每一个许可证的有效期是10年。

[8]除了在市场形成时期的错招外,美国的移动电信公司一开始采取了对接收和打出的电话都收费的规则,这造成了除了商业用户外,普通用户不愿意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别人,只在紧急的情况下才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20世纪90年代传呼机的流行。就这样,因为极度分割的市场,不尽合理的手机收费方式和前后长达11年的冗长的执照颁发时间使得美国在曾经领先的移动通信发展上逐渐被欧洲和日本迎头赶上。

[9]所谓脉冲编码调制技术就是通过抽样的方法将模拟信号的波形以数字信号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我们可以将电话通信中一方讲话所产生的音频信号以每秒钟8000次的频率进行抽样测量,每次测量所获得的音量大小用8位二进制数字记录下来,然后将产生的二进制数据流发送给对方,对方的电话系统再将这些数字信号还原成模拟信号播放给接收方。当然相对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抽样频率如果太低,可能无法有效地还原原来的声音,造成对传输的音质有一定的失真,但是这一问题随着计算机计算速度的提高和由此带来的抽样,编码和解码频率的提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脉冲编码调制技术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因为移动通信是依靠无线电信号方式传播,这种传输方式受天气以及传播空间的各种其他信号的干扰非常多,所以如果传输的是模拟信号就很难保持音质和提高传输速度。如果传输的是数字信号,信息系统需要识别的不再是高低起伏连续的整个信号空间,而只有代表1和0的高低两个不同的离散信号区间,这样,即便有一定的干扰,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分清信号是在0还是在1的区间,就能够克服这些缺点。另外,数字信号传输还有信息量和可以加密的特点。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伯纳德·奥利弗(Bernard M.Oliver)、约翰·皮尔斯(John R.Piere)在1948年发表的“The Philosophy of PCM”一文总结了该技术的要点,这三个人也是该技术的发明人。

[10]苏联在1989年的解体使得诺基亚在苏联的市场受到了冲击。

[11]因为手机业务的衰落,摩托罗拉公司在2011年1月4日进行业务分拆,整个公司分成了摩托罗拉行动(Motorola Mobility)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Motorola Solutions)两家独立上市公司。前者继承了摩托罗拉手机和家庭数字解决方案,后者继承了企业双向无线电移动解决方案。摩托罗拉手机后来被谷歌在2012年以125亿美元收购,2014年又被谷歌以29.1亿美元卖给联想集团。不过谷歌仍然持有其知识产权

[12]威尔逊是橡果计算机公司的主要设计工程师之一,也是后来的ARM微处理器的指令集的设计者。他后来做了变性手术,改名为苏菲·威尔逊,目前担任博通(Broadcom)公司的芯片设计中心主任。

[13]1984年因为英国家庭用个人计算机市场危机导致橡果公司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经过与意大利计算机生产商奥利维梯(Olivetti)协商,后者以1200万英镑的价格购买了橡果公司49.3%的股份,暂时缓解了橡果计算机公司的财政危机。由于ARM开发项目从一开始就被橡果公司作为秘密项目运作,在橡果公司的融资谈判时都没有透露给对方。

[14]参见前文的“米德和康维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革命”一节。

[15]这一款计算机主要是在英国的教育市场具有影响力,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被苹果计算机和IBM PC所取代。橡果公司的计算机业务也从此陷入低谷,不过此时的ARM项目已经通过橡果公司与苹果公司的合作而脱胎换骨,开始了自我发展的历程。

[16]皮塔德给自己起的中文名为王建堂。

[17]1995年安谋与DEC合作开发出了专门用于掌上电脑和机顶盒的运算速度较快的高端StrongARM微处理器。

[18]在确定了把牛顿PDA作为主要开发产品之后,苹果公司最初把产品上市时间定为1992年,共有三个档次。首先推出9×12英寸大小,5000美元价位的高档型,一年后再推出2000美元单价的6×9英寸和500美元单价的4.5×7英寸大众型。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决定先推出4.5×7英寸的大众型。为了降低风险,苹果与夏普(当时最大的LCD生产商)达成协议,由后者负责产品的生产,共享利润。

[19]由于软件方面的进展缓慢,牛顿PDA的上市日期一再延后,而研发人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1992年12月,在拉斯维加斯会展前三个星期,牛顿项目的一个软件工程师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自杀。1993年1月牛顿PDA虽然再次出现在会展上并受到热评,但仍然没有上市。直到同年5月,软件里仍然存在3700多个已知漏洞。为了不再将上市日期眼延后,苹果公司决定用测试版的软件来装备4000台牛顿PDA作为各大零售店的展示使用。1993年6月7日,苹果总裁斯卡利因为在上一季度亏损1.8亿多美元而被迫辞职。

[20]成立于1980年的赛安公司起初是为英国著名发明家克莱夫·辛克莱(Clive Sinclair)创立的辛克莱研究公司研制的ZX81廉价个人计算机开发游戏和应用软件而成立的。它的创始人大卫·波特(David Potter)是一个数学物理学教授。

[21]赛安个人助手虽然功能非常有限,却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编程和数据库功能的袖珍计算机。(www.daowen.com)

[22]这一款小巧的翻盖式PDA只需两节AA电池就可以使用几个星期,在欧美市场上畅销了两三年。

[23]如果采取垂直整合的策略,就需要获得GSM的专利,1996年夏天赛安公司曾经试图以2.3亿英镑收购当时已经走下坡路的英国消费电子公司阿姆斯。后者除了拥有一定的市场外,还有在1993年收购的丹麦小公司Dancall,该公司拥有GSM手机的重要专利。另一方面,此时已经开发出的EPOC操作系统软件如果能够像微软的DOS或者视窗操作系统一样,占领智能手机市场,那么水平整合也是一条不错的发展道路,而且通过授权获得收益可以减少开发成本。

[24]该手机采用了英特尔386微处理器和诺基亚自己研发的GEOS OS操作系统,尽管它重达400克,去因为可以收发传真和电子邮件而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影响。

[25]作为合作的代价,赛安公司取消了自己已经投资100万英镑研发的GSM移动智能系统,而诺基亚则放弃了其原先的操作系统GEOS。

[26]摩托罗拉是第一代手机的领军公司,当诺基亚推出第二代数字信号手机技术GSM后,摩托罗拉虽然不再领先,却仍然占有1/3的GSM市场。

[27]摩托罗拉的位于得州奥斯汀的芯片分部研制生产的6800芯片为汽车、早期个人计算机和游戏机提供了微处理器。2003年10月该部门从摩托罗拉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飞思卡尔半导体(Freescale Semiconductor)公司,并在第2004年7月上市。

[28]起初塞班计划开发6种用户界面,并且以宝石的名称为其命名,它们分别是可以使用触笔的界面“石英”(Quartz),塞班自己的单手软键设计界面“珍珠”(Pearl),三种其他手机设备生产公司的理想软键界面红宝石、蓝宝石和绿宝石(Ruby,Sapphire and Emerald)和诺基亚的QWERT通信者界面“水晶”(Crystal)。

[29]从为塞班开发应用程序的角度来看,给一种手机界面编写的响应程序可能对另一种手机上相对应的界面因为一个按钮的不匹配而无法使用。换句话说,塞班的程序员需要不断根据不同界面的差异来调整程序,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些细节上。

[30]尽管十几年后这种耦合构件可以从市场上直接获得,但是在当时没有一个公司能够提供类似的构件。

[31]爱立信将手机部门剥离出来与索尼合作成立了索尼爱立信联合公司。在与索尼达成协议中商定,到2012年为止,由索尼将合资公司中的爱立信股份全部购买过去,这意味着爱立信将逐步退出手机设备市场。

[32]尽管塞班后来失去了智能手机市场,但是它是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专门为移动智能设备而开发的操作系统。后来的安卓系统虽然取代了塞班成为市场份额最大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但却是从以PC为基础的Linux操作系统上演变过来的,在代码效率和优势方面要比塞班稍逊一筹。

[33]在上市不到一年半时间里,奔迈的销量就达到100万台,成为当时历史上销售最快的消费电子产品。跟牛顿PDA相比,奔迈除了体积小、价格便宜外,所采用的微处理器和硬件配置都无法和牛顿PDA相比,但是霍金斯却利用北美市场个人计算机普及的优势,将奔迈设计成计算机的辅助工具,并且巧妙地解决了手写识别的计算瓶颈问题。这使得奔迈迅速成为大众的宠儿。

[34]2004年,霍金斯将他的研究理论总结并出版了《关于智力》(On Intelligence)一书。

[35]就在这段时间GRiD被无线电公司(RCA)下属的个人计算机公司坦迪(Tandy)收购。

[36]杜宾斯基曾在苹果公司做过销售,又跟随苹果公司的董事比尔·坎贝尔(Bill Campbell)到苹果公司投资的Claris软件公司做了销售副总裁,当Claris被苹果公司回购后,她和坎贝尔都辞职,后来坎贝尔担任了GO的总裁,并推荐她与霍金斯联系。

[37]此时三联公司已经在与思科的竞争中落伍,在路由器和相关的主要产品市场上利润和市场份额都在下降,所以希望从奔迈这边获取更多的利润来提高整个公司的收入。而奔迈正处于上升期,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扩展市场和产品线,于是三联总部和奔迈的霍金斯等人在公司发展理念上出现了摩擦,最终导致了霍金斯等人的离开。

[38]2001年6月奔迈股价跌到每股6.5美元,成为纳斯达克指数中表现最差的股票。面对困境,奔迈进行了公司的重整,将软件部门与整个公司分开,并获得了索尼2000万美元的投资。

[39]这一点似乎与乔布斯的苹果公司管理风格恰好相反,但实际上却是异曲同工。其实,乔布斯和拉扎里迪斯都不看中通过传统的市场调研方式获得的产品设计信息,而更相信自己的创新能力。只不过乔布斯注重的是设计和品位,而拉扎里迪斯注重的则是技术的完美。

[40]该公司后来成为南方贝尔,并最终被Sprint Nextel收购。

[41]就像20世纪80年代初的电子制表软件竞争中,当莲花公司在拼命优化基于DOS系统的电子制表软件,让其反应更快,内存使用更有效率时,微软却在不断增加EXCEL的产品功能,后来虽然莲花公司的电子制表软件更有效率,但微软的解决方案却赢得了更多的用户。而且随着摩尔定律的发展,硬件效率不断提高,可以周期性地满足EXCEL不断增加的计算需要。

[42]卡森伯格后来和电影导演斯史蒂夫·斯比尔伯格以及音乐制作人大卫·葛芬(David Geffen)在1994年成立了梦工厂(DreamWorks SKG),成为被迪士尼收购后的Pixar的主要竞争对手。

[43]2006年迪士尼以价值74亿美元的迪士尼股票收购了皮克萨,乔布斯由此也成为迪士尼最大的股东。

[44]具有浓厚技术背景的阿梅里奥曾经在贝尔实验室参与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枚感光耦合元件(CCD),后来又先后在仙童公司等半导体公司负责研发工作,后来担任国家半导体公司总裁。

[45]乔布斯为苹果公司设计的是垂直整合的产品策略,所以需要贯通从软硬件设计到用户市场营销整个产品链。而戴尔公司的产品策略是占据PC开放平台的硬件一环,所以只有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环节和降低成本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46]为了提高对即将到来的零售业务的增加所带来的复杂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苹果公司在此期间引入了甲骨文公司的ERP系统。而甲骨文公司正好刚进入ERP市场,为了打造一个成功案例,从而与当时已经实力雄厚的SAP等公司竞争,甲骨文公司给了苹果公司最优惠的价格和最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乔布斯选择甲骨文公司软件系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与埃里森的朋友关系,而是因为甲骨文公司与苹果公司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所以很方便地进行系统维护。

[47]苹果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研发出了FireWire高速传输协议并被索尼等日本消费电子公司所采用。这一协议为视频传输和编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乔布斯也在他的iMac系列上提供了该接口。而这成为乔布斯家庭数字娱乐中心的重要传输技术保障。

[48]虽然苹果计算机的广告经费少了,但是苹果计算机的销量却增加了,因为iPod的产品溢出效应带动了本来没有使用过苹果计算机的新用户开始尝试苹果计算机。

[49]这两项革新终结了以微软和英特尔为核心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将分布式计算带入了后PC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分布式计算将以各种形式存在,并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而电子商务也因为这个时代的到来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0]当时有两种触屏技术,一种是传统的电阻触屏技术,该技术通过用气体分开的两层触屏之间的接触电压来识别触摸位置,所以需要使用者通过触笔或者类似的书写工具给触屏足够的压力。另一种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通过人体本身所带电容与触屏接触所产生的电压来定位的投射式电容触屏技术。由于投射式电容触屏技术不需要专门的触笔产生压力,所以使用者用指尖接触触屏就可以形成电压,让计算机感知位置。这种触屏技术可以有效地支持多指触摸和动作,并准确地定位触摸点的坐标,这就为在其上开发新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51]显然谷歌主要对摩托罗拉移动资产中关于移动设备的知识产权部分感兴趣。在收购了该公司并获得所有专利后,谷歌又在2014年10月30日将该公司剩余的资产以29.1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联想集团。联想集团虽然没有获得这些主要专利的拥有权,却获得了谷歌授予的使用权和其余2000多份专利资产。谷歌与摩托罗拉移动在2014年11月联合推出了Nexus 6。

[52]1995年,李健熙得知自己作为新年礼物送出的手机不能使用,一怒之下便派下属在公司的龟尾市园区中堆起15万台手机,然后将其付之一炬。当时有2000多名员工见证了这一场景。火头熄灭以后,推土机夷平了剩下来的灰烬。李健熙对员工说:“如果你们继续生产像这样质量低劣的手机,那么我还会回来做同样的事情。”

[53]在推出Galaxy S III后不久,根据部分用户对于4.8英寸显示屏过大的市场反馈,他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推出了4英寸的Galaxy S III mini。而且在Galaxy S III发布9个月后,Galaxy S4就面世了。这说明三星通过全面掌握智能手机的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生产,可以迅速地对市场做出反应,设计和生产出新产品,从而缩小在软件平台方面与苹果公司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