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政策原理与财政货币政策详解

经济政策原理与财政货币政策详解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又称为谨慎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审慎地利用政权,观察和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并预测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相机变动财政收支,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四个目标。但是,乘数α缩小的另一个后果是使得整个经济更加稳定。

经济政策原理与财政货币政策详解

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种政策分别由政府的两个部门来负责执行:财政部或地方财政部门执行财政政策;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又称为谨慎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审慎地利用政权,观察和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并预测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相机变动财政收支,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四个目标。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运用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和商业银行法定金准备率以及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三种办法,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条件,其目标与财政政策相同。

(一)财政政策

财政部或地方财政部门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T,扩大或收缩政府支出G来执行政府的财政政策。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会采取扩大支出或减少税收,或兼而有之的办法进行调节。减税,包括免税和退税,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进而增加总需求。对于企业,由于不但减税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而且也使得企业利润增加,企业愿意增加投资,进而增加总需求。需求水平提高有助于克服经济萧条。扩大政府支出,包括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等,以增加居民消费、促使企业投资,提高总需求水平,同样有助于克服经济的不景气。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增加公共工程开支具有“乘数效应”,促进国民收入增长。1998年,我国政府为了克服由于1993年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实行的紧缩政策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增速减缓的状况,特别增加了1000亿元长期国债,后又增发了600亿元,将其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当国民经济过热进而产生通货膨胀,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会采取收缩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或兼而有之的办法进行调节。增税可以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小总需求。增税和居民减少消费的结果,使企业减少投资,进而降低总需求水平,有助于克服通货膨胀。减少政府支出,包括减少公共工程开支、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等,以压缩居民消费需求,限制企业投资,降低总需求水平,同样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不仅中央政府可以使用财政政策,地方政府也可以运用相应的财政政策。由于各省政府、市政府和县政府税收来源不同,各自履行的功能也不同,这里主要讨论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政府增加开支G会使总需求曲线AD向右平移。当经济由于总需求或总供给发生较大变动而衰退时,政府可以扩大支出G,把均衡点推回充分就业(即潜在国民生产能力Y*)的位置,如图1-11所示。

图1-11表示衰退若是由于总需求不足所造成,国民生产总值Y′低于潜在国民生产能力Y*,这时政府可扩大开支,把均衡点由e′移到e0

图1-11 用财政政策对付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衰退

图1-12 用财政政策对付由于价格提高引起的衰退

图1-12表示若衰退是由于供给方面的原因所造成,例如价格由P0突然上涨到P′,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均衡点由e0移到e′,国民生产总值Y′降到潜在国民生产能力Y*以下,开始衰退。这时候,也可以增加政府开支G,把总需求曲线由AD0移到AD′的位置,克服衰退。但总价格水平将停留在P′处,高于衰退之前的水平P0

以上财政政策的原理还可以利用IS-LM模型说明(见图1-13)。图1-13(a)中的e0点表示实施财政政策之前的情况,总产出为Y0利率为R0。假如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即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潜在的国民生产能力Y*(失业大量存在),政府可以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上升,例如投资10亿元修建高速公路。由“乘数效应”,我们可以知道其结果是国民收入Y(GDP)增加α倍,即达到e′所对应的Y′。但当我们分析乘数α时,只是考虑了产品市场的情况,忽略了利率R的影响。当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交互作用之后,情况会怎样呢?由于政府支出G的增加使得总支出Y增加,Y增加会造成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由于我们假定了中央银行没有改变货币供应L,那么货币需求M的增加必然就会导致利率R上升。利率上升又会使得投资I和出口X下降,使得总支出Y下降一些。这就是说由于利率上升会抵消一部分乘数效应,使得均衡点达到e1而不是e′。政府支出G增加的总效果是使总产出从Y0增加到Y1,同时又使利率从R0上升到R1,即均衡点从e0转移到e1。从代数关系上来说,政府支出G增加只不过是改变了(1-13)或(1-14)式右边的常数项,即截矩,使IS曲线向右边平移了一段距离e0e′。但由于利率的上升,对投资和出口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使总产出只增加了从Y0到Y1的一段距离。同理,如果经济过热,即实际国民生产总值Y超过了潜在的国民生产能力Y*(短期内有可能,但过热之后会出现衰退),政府可以减少支出G,例如削减一些大的建设项目,防止经济波动过大。从图1-13(a)上看,减小了G就会使IS曲线向左平移,减小国民生产总值Y,同时利率R也会随之下降。

图1-13 IS—LM模型说明财政政策的作用

(a)扩大政府开支或减税的财政政策;(b)增加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的另一个工具就是调整税收。税收收入T等于税率t乘以国民总收入Y,即T=tY。提高或降低税率,直接影响总消费,从(1-6)式可知,总消费C=a+b(1-t)Y。因此,减税就等于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C。C增加了,Y也会增加。降低税率暂时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T,但另一方面,由于Y因减税而增大,最后效果可能是政府的税收收入T并不减少。这一理论逻辑上没问题,但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各国不同时期的数据而测算的结果却没有肯定地支持这一理论。调节税率的另一个效果是改变乘数。(1-9)式告诉我们,提高税率t会减小乘数α,进而减小乘数效应。但是,乘数α缩小的另一个后果是使得整个经济更加稳定。从(1-8)式可以看出有如下关系式成立:

Y=α(a+g+I+G)

如果α很大,则投资I、常数g和a的很小变化就会造成Y的很大变化,这样国民经济就容易不稳定。例如某些国际政治军事文化或其他非经济因素会使外国投资者减少在本国的投资,投资减少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衰退。反之,如果α小一些,则投资I、常数g和a的变动就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提高税率t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很有好处。

政府的支出与收入之差G-T称为“预算”,当G-T>0时,即政府预算有赤字,反之即有盈余。逐年累积的赤字,就是政府的债务。从会计的角度来说,政府的预算每一年都必须平衡。赤字可以通过“借”或“透支”消除,借就是向民间发行政府债券B。若今年(t年)债券发行量为Bt,去年(t-1年)发行量为Bt-1,则ΔB=Bt-Bt-1就是今年政府债券新增发行量。所谓“透支”就是增加货币发行量ΔM=Mt-Mt-1。Mt和Mt-1分别是今年和去年的货币发行量。归纳以上所述,可以得到一个关系式即“政府预算恒等式”:

G-T=ΔB+ΔM

从政府预算恒等式我们既可以知道政府如何消除赤字,也可以知道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制约关系。

假定ΔM=0,即保持货币供应量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财政政策都只能靠增加ΔB,即借贷来维持。如果增加M,即ΔM>0,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如果ΔB>0,即持续借钱,政府负担就会加重。当政府欠债太多时,则每年税收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支付债务的本息,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很难有足够的财力去克服通货膨胀,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再假定政府预算恒等式左边为零,即0=ΔB+ΔM,保持政府收支平衡,这时候ΔM=-ΔB,表示如果单独使用货币政策的话,货币供给增加量ΔM必须正好等于政府债券减少的数量-ΔB。这就是前面说过的“公开市场业务”的道理。

政府预算恒等式告诉我们,财政政策(G—T)与货币政策(ΔM)必须配合使用。为了满足该恒等式,应用经济政策的范围就受到限制。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简述

货币政策对于国民经济起间接作用。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影响金融市场利息率,利息率的升降影响投资的减少或增加,进而使总供给和总需求逐渐平衡。

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进而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中央银行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或降低商业银行法定金准备率,或通过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或兼而有之。降低商业银行法定准备率,以便商业银行能够在活期存款额不变的条件下扩大放款;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促进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不但可以不抽回对企业的贷款,甚至可以扩大向企业放款;通过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的支票进入金融市场,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存款增加后,可以扩大向企业放款。贷款的扩大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量,降低利息率,促进企业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当国民经济过热,进而通货膨胀,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中央银行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或提高商业银行法定金准备率,或通过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或兼而有之。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准备率,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收缩放款;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限制或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这样一来,迫使商业银行收缩对企业的贷款;通过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得到商业银行的支票,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额,商业银行在存款减少后,必须减少向企业的放款。贷款的收缩减少了市场上的货币量,利息率上升,阻碍企业投资,从而减少总需求。

除了中央银行贴现率、商业银行法定金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个政策工具之外,中央银行的官员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私人接触的机会,对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放款和投资等业务方面应当采取的措施,给以指导、暗示或告诫,希望他们配合。

货币政策的机制可以从图1-13(b)中看出。图中的e0点表示施加货币政策之前的均衡位置,其国民总产出是Y0,相应的利率是R0。同样,假设目前处于经济衰退阶段,这时假如价格水平不变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话,就会立刻引起利息率R下降。R一旦下降,投资I和净出口X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总产出Y增加。从LM曲线上来看,增加货币供给量实际是将LM曲线向下平移,经济均衡点从e0挪到了新的位置e1,其结果是总产出由Y0增加到Y1,利率从R0下降到R1。与此相反,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可以使用紧缩货币政策的办法,将LM曲线向上平移,使利率上升,从而达到收缩Y的目的。

2.货币政策与汇率体制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把本国货币同其他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一种制度,其含义一是汇率的平价相对固定;二是汇率变动幅度也相对固定。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则直接与美元挂钩,并通过美元来确定各国货币相互之间的交换比率。随着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和美元信用的不断下降,到1973年3月,各主要西方国家先后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即“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即宣告崩溃。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是固定汇制解体以后的替代物。现行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自由浮动汇率。政府任凭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不采取措施给予干预。

(2)管理浮动汇率。政府采取有限的干预措施,引导市场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向浮动。

1973年3月以后,浮动汇率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代替了固定汇率制。

一般说来,一种经济政策在一定的时期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例如提高国民生产总值Y(即减少失业)、稳定物格P(即降低通货膨胀率π)、降低利率R,或者维持某个特定水平的汇率E。

在浮动汇率下,汇率E由国际金融市场的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确定,政府不直接干预,因而可以将货币政策用于其他目的。例如调节利率R或总产出Y,见图1-14和图1-15。

如果经济正在衰退,失业率很高,则增加货币供应可以在短期内增加产出。在图1-14中,由于货币供应增加,利率下降,引起投资增加,从而使总需求曲线由初始位置AD0平移到右边的AD′,由于短期内价格不变,总产出就会由Y0上升到Y′,就业率也会随之上升。

有时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必须降低利率R,为了使利率降到一个理想水平R′,则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M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图1-15所示。从图1-14和图1-15中可以看到,增加货币供应则增加了Y,降低了利率R。这是因为,随着M增加,货币的“价格”R就会下降。利率下降后,会产生两个结果:投资I增加和兑换率E下降,从而使出口上升。这两个结果都增加了Y,但Y增加之后又会使得进口上升,从而抵消一部分出口的增量。

图1-14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提高总产出

图1-15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降低利率

在固定汇率下,E由政府设定。为了维持这个兑换率,货币政策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目的。下面就是其中原因。

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总记录称作“国际收支账户”,以BP记之。BP由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组成。

经常账户主要记载进出口额和投资收入,投资收入是指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例如外国人拥有的我国企业股份获得的红利以及其他由于投资而获得的收入。为了简便,假设我国人民在国外投资所获得的收入正好等于外国人在我国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两者相互抵消。这样一来,经常账户就只有进出口账户X。

资本账户记录本国人在国外投资(买外国政府债券、企业股票,买国外房地产等)和外国人在本国投资。资本在开放的国家之间的流向主要由利率高低决定。如果用R表示本国利率,Ru表示国外利率,则资本流动CF可以写作:

a>0,是一个常数。如果国内利率R高于国外利率Ru,则资本向国内流动,CF为正;反之,则向国外流动,CF为负。可以把国际收支账户BP记作如下形式:

将X=g1-m1Y+nE代入(1-22)式,并注意到在固定汇率下E是个常数:

当收支平衡时,(1-22a)式等于0(BP=0):

(g1-aRu+nE)+aR-m1Y=0

或 R=(aRu-nE-g1)/a+m1Y/a

在图1-16中,这是一条直线,称为“国际收支平衡线”或简称BP=0线。

因为常数m1和a都大于0,所以BP=0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在该线的上方表示资金由国外流入国内,因而出现国际收支盈余;该线下方则表示资本由国内流向国外而呈现收支逆差。

图1-16 固定汇率制的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平衡线

图1-17 固定汇率制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下的均衡(www.daowen.com)

常数a在(1-21)式中表示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难易程度。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电讯发达,任何信息都会在几分钟之内传遍世界各地,立刻就会引起大量的资本转移。因而,a的数值很大很大。如果把a→∞(即本国的利率R与外国的利率Ru稍有不同,就会造成大量的资本转移)代入(1-22)式,就可以得到下式:

(1-23)式表明,在国际资本流动非常方便的今天,如果一国要采用固定汇率制而该国政府又不采取措施限制资本流动的话,那么该国的货币政策只能用于不停地调整本国的货币供给,以确保本国利率R与国外利率水平Ru相同,否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幅度的资本转移,造成该国经济波动。从IS—LM模型来看,当资本流动性很大时,国际收支平衡线BP=0变成水平线,这时的总产出Y0为IS曲线与BP=0线的交点。也就是说,均衡点e0由IS和BP=0两条线所确定,货币政策所能做的就只是调节LM线的位置(向左或向右平移),使LM线跟上e0点。如图1-17所示。

上述分析尚不能直接解释我国的现状,原因:①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金融市场尚不健全,货币供应、利率和汇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还不明确;②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工业化国家相差悬殊,因而资本只能单向流动。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联合

从图1-13可知,增加G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因而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会提高利率水平R,进而造成净出口X和投资I下降。财政政策在实践中往往要同货币政策的配合,才能保持利率水平不变。图1-18表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联合使用的情况。

假设目前经济均衡点是e0,国民经济总产出为Y0,利率水平为R0。如果理想的总产出水平是Y′,政府可以在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同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将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其总的结果就是到达新的均衡点e1,既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又保持了原有的利率水平R0。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重要规律:在特定的时间,每一种政策只能用于一个目标。要实现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维持利率这两个目标,就必须使用两个政策。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图1-18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联合使用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比较图1-19(a)、(b)就可以看到,LM曲线的倾斜程度影响到财政政策的效果。在政府开支G增加同样数量的情况下,图(a)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要比图(b)中大得多。这就是说,当LM曲线较平坦时,财政政策的效果要好一些。我们再来看LM曲线的倾斜程度由什么决定。从式(1-10a)中可以看到LM曲线的斜率是k/h,k是货币需求M对收入水平Y的敏感程度,h是货币需求M对利率R的依赖程度。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的k值同工业化国家相差不大,因为收入水平变化会直接影响交易对货币的需求量。而发展中国家的h值或许小于工业化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不健全,大众对利息变化的反应相对迟钝,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LM曲线会陡一些,因而发展中国家使用财政政策的效果或许会差一些。

下面再来看货币政策。比较图1-19(c)、(d),就可以看到,在货币供应增加相同数量,即LM曲线向右平移同样距离的情况下,图(c)中IS曲线平坦,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要比IS曲线陡的图(d)增加得多得多。这就是说,IS曲线越陡,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差。从(1-13)式可以看出,IS曲线的斜率为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在不成熟时,投资I对利率R不敏感,d值会很小,这就使得IS曲线陡一些,因而使货币政策的效果减弱。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使用经济政策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都是需要搞清楚本国经济的特点。各国都有大批的经济学家在分析、测算本国的k、h、d、b、n等数值,使决策者在改变政府开支或货币供应量时,不仅要知道利率、总产出的变动方向,而且要知道变动的大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都能刺激经济,但是二者的机理却大不相同。政府支出G本来就是总支出Y中的一部分,所以增加G会立刻增加国民总产出Y,因而财政政策见效较快。但是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会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使投资和出口下降,这是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正因为如此,新古典主义和货币主义才对财政政策持怀疑态度)。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变化间接地影响总产出水平Y,其长处是不仅没有财政政策的那种负作用,而且还会由于利率下降促使投资和出口增长。但由于货币政策是利用利率沟通金融市场对产品市场产生作用的,所以不像财政政策那样见效快。

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当各种经济或非经济的因素使国民经济偏离其潜在生产能力时,应该采取经济政策抵消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是经济政策并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国家潜在的生产能力,所以运用起来往往顾此失彼。为了克服通货膨胀,就不得不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此等等。因而经济政策制订者在面对各种方案时,只能权衡其利弊得失。正是这种矛盾,才推动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和其他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建设性新理论。

图1-19 两种政策联合使用的政策效果

(a)LM曲线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强;(b)LM曲线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弱;(c)IS曲线平坦,则货币政策效果强;(d)IS曲线陡峭,则货币政策效果弱

一般来说,一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也是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然而,四个基本目标之间的内在冲突,严重削弱了政策效果。许多沉痛的教训,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滞涨”的历史使人们终于认识到,中央银行的主要责任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在四大目标中,中央银行只能选择稳定通货作为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相继从“多目标”转变到“单目标”,即以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

1993年以前,我国货币政策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发展经济”。1993年,国务院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自此,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为保持人民币币值而努力。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零售物价指数达到21.7%,消费物价指数达到24.1%。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坚决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治理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1998年以来,物价水平一直处于低水平,到1999年12月为止,全国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27个月和21个月下降。为抑制通货紧缩,中国人民银行又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支持经济增长。200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机,社会需求普遍回升,带动了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通货紧缩得到了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止跌回稳。

(五)开放经济的蒙德尔-弗莱明模型

R·蒙德尔和M·弗莱明提出了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在实行不同汇率制度的开放经济中采取经济政策的效果。他们的理论成为许多国家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因此获得很高的赞誉,1999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提出的模型表明,在实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且在国际金融市场恢复之前,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资本流动的程度和汇率制度。他们讨论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彼此之间相差无几,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不显著;另一种是,某些国家的经济规模较大,其经济政策会影响到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后,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大国的经济。讨论第一种情况的模型称为“小国模型”,第二种称为“大国模型”。这里只介绍“小国模型”。这两种模型都得出了同样的、非常简单的结论,即“在固定汇率制下实行财政政策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实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实行货币政策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实行财政政策是无效的。”他们的模型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是,扩大财政支出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削弱经济政策的效果。

1.蒙德尔—弗莱明(小国)模型

假定物价水平为一定,预期通货膨胀为零,资本在国际间可以完全自由流动,汇率预期为一定,即将来的汇率与现在的汇率一致;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且汇率预期也一定的情况下,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即使国内利率一时背离世界利率,也会随着资本的自由流出流入,逐渐向世界利率水平靠近。

蒙德尔—弗莱明模型表示如下:

Y=bY+I(R)+G+Ex(Y*,E)-Mm(Y,E)(国民收入均衡式)

M=L(Y,R)(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

R=Ru(资本在国际间完全自由移动的条件)

M=H+D(货币供给的恒等式)式中:Y为本国国民生产总值;Y*为外国国民生产总值;R为本国的利率;Ru为世界利率;G为财政支出;Ex为出口;Mm为进口;E为汇率;M为货币供给量;L为货币需求;H为外汇准备;D为通货当局的本国证券持有量。

在固定汇率制下,模型中的外汇准备H、货币供应量和汇率均为内生变量。这时只要把上述国民收入决定式中的利率换为世界利率,就可以得出均衡的国民收入。

图1-20表示在固定汇率制下国民收入决定的过程。在图1-20中,国民收入的均衡点一开始在e0处,这时的国内均衡利率R0高于世界利率R*,外国资本受到高利率的引诱,纷纷流入。在固定汇率制下,本国的中央银行有责任将进入本国的外国货币兑换为本国货币,这就意味着本国境内货币供给的增加。货币供给的增加将LM0曲线移动到LM′,从而使国民收入均衡点也相应地移动到e*处。在e*上,国内利率与世界利率达到一致,国外资本不再继续流入。e*的国民收入Y′正是均衡的国民收入,从而e*满足上述的国民收入决定式,满足金融市场均衡条件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

图1-21表示在浮动汇率制下国民收入决定的过程。国民收入的均衡点一开始在e0,这时的国内均衡利率R0高于世界利率R*,外国资本大量流入。结果,汇率E下降(即本国货币升值),本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上升,出口减少,恶化了经常项目收支。这样,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到IS′,国民收入均衡点跟着左下移到e*。在e*处,国内利率与世界利率一致,不再对外国资本有吸引力,外国资本停止了流入,从而e*满足国民收入决定式,满足金融市场均衡条件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

图1-20 固定汇率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

图1-21 浮动汇率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

2.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1)财政政策效果:在采取固定汇率制的开放经济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可用图1-22说明。

图1-22 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

假设开始时,国民收入的均衡点为e*,这时候如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会直接影响产品市场,而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这一新的均衡点e2处,均衡的国民收入Y2比e*增加了许多,但均衡利率也随之提高。国内利率高于世界利率,将引起外国资本的流入,这种流入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结果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国民收入在e1处达到均衡。在e1处的国民收入比e*和e2处都大。这说明,在固定汇率制下,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上述的机制增加国民收入,因而是有效的。

在全世界经济都不景气时,如果贸易顺差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会刺激国内的需求,国内需求的增加又会使进口增加。因此,这时候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对本国,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回升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货币政策与提高汇率政策的效果:图1-23说明货币政策的效果。假设国民经济起初在e*达到均衡。这时候货币当局若为刺激经济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则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而在e1达到新的均衡。但在e1处,相应的利率水平R0低于世界利率R*,故引起资本向外流出。资本的流出会造成货币流通量的减少,结果又使LM曲线重新移动到原来的位置上。因此,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因而是无效的。

图1-23 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

图1-24 提高汇率政策效果

但是,如果提高汇率,情况就不同了。在图1-24中,起初的均衡点在e*,IS曲线也是固定汇率为E0时的IS曲线。假设货币当局为了刺激经济而提高汇率,将汇率从E0提高到E1,汇率的提高(本国货币的贬值)将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进而改善经常项目收支,最终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点也从e*移到e1

由于e1对应的利率为R0,高于世界利率R*,这种情况将促使资本流入而增加货币供应,从而使得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假定在e2达到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得到了较大的增加。但最终均衡点应该是R=R*时的e3。因此,为扩大经济而提高汇率是有效的。但这只有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出口产品和进口商品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以及世界总进口量增加等,才能成立。

(3)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效果: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主要有进口管制、提高关税和设置非关税壁垒等手段。这些政策会减少进口,改善经常项目收支,从而使图1-25中的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结果将均衡点由e*移到e0

e0并不是稳定的均衡点,因为与e0对应的利率为R0,高于世界利率R*,引起资本流入和随之而来的货币供应的增加。货币供应的增加,又会使LM曲线移向右下方的LM′,均衡点则由e0移到e1。但最终均衡点应该是R=R*时的e2。由此说明,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是有效的,能够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

3.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1)财政政策效果: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作用机制和效果由于汇率制度的不同而不同。在图1-26中,国民经济起初在e*达到均衡。这时如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则IS曲线移向右上方,均衡点也随之从e*移至e′。与e′对应的利率为R′,高于世界利率R*,引诱外国资本流入,使汇率下降(本国货币升值),汇率的下降使IS曲线逆向移动,最终使均衡点回到原来的位置e*。因此,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扩大国民收入。

(2)货币政策效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如图1-27所示。起初,国民经济在e*处达到均衡。这时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随之背离世界利率而降至R0水平,均衡点为e0,国民收入为Y0。这时,国内利率低于世界利率,将促使国内的资本外流,汇率上升,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点由e0移至e1。在e1处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因而资本不再流动。显然,e1处的国民收入大于e*的国民收入,说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扩大国民收入。

图1-25 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效果

图1-26 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

图1-27 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

图1-28 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效果

(3)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效果: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作用如图1-28所示,采取这种政策,会减少进口、改善经常项目收支,因而使IS曲线移向右上方,均衡点也会由e0移至e′。但e′并不稳定。因为与e′对应的利率是R′,高于世界利率,引诱国外资本的流入,进而使汇率下降,汇率的下降,又会使IS曲线逆向移动,回到原来的位置。其结果,只降低了汇率,没能扩大国民收入。因此,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是无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