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国际金融巨头的合作伙伴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国际金融巨头的合作伙伴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东部新兴的大财团。在美国金融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第一花旗银行是该财团的核心,它为财团扩张实力提供所需的资金。在这次合并基础上,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挤进当时美国八大财团行列。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国际金融巨头的合作伙伴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东部新兴的大财团。目前,它所控制的资产总额已超过几家老财团,跃居美国十大财团的第四位。在美国金融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第一花旗银行是该财团的核心,它为财团扩张实力提供所需的资金。这家财团是美国主要的军火工业集团之一,在火箭导弹、飞机、电子等新兴军火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在化工石油、有色冶金等行业中拥有一批著名的大公司。它也是对外扩张最活跃的财团之一,重点在西欧和拉丁美洲。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第一花旗银行在美国政治上的作用也日益加强。

1.从老银行到大财团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发迹于花旗银行,是在不断兼并和控制其他金融机构和工矿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扩大起来的。

花旗银行创立于1812年,是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最老的银行之一。花旗银行成立初期,主要在拉丁美洲为美国原料进出口商和美国棉花公司从事金融业务,很早就参与掠夺海外资源的活动。

当时名为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65年改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在旧中国,该行在上海等地设立的分行称为花旗银行。本书沿用花旗银行译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花旗银行最大的股东詹姆斯·斯提耳曼、约翰·洛克菲勒及其弟弟威廉·洛克菲勒等人。此外,纽约一些大富翁,如布雷迪家族、温思罗普家族、道奇家族等也持有花旗银行的股票。1891年,在洛克菲勒兄弟的支持下,斯提耳曼出任花旗银行总经理,威廉·洛克菲勒的两个儿子和斯提耳曼的两个女儿结婚,洛克菲勒家族与斯提耳曼家族的关系更为密切,牢牢地控制了花旗银行,把它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从此以后,花旗银行的业务迅速扩大,存款剧增,不久便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

随着金融实力的增长,花旗银行逐步插手工矿交通业。它与库恩-洛布公司、公平人寿保险公司共同筹建南太平洋铁路及其他许多铁路公司;1899年创办阿玛格梅特公司(后成为安纳康达公司的母公司),一度垄断了美国的产铜业;并与J.P.摩根公司、纽约第一国民银行一起搞钢铁工业

花旗银行在1911年设立花旗公司,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20世纪20年代这家公司是华尔街投机性股票最活跃的推销者,先后兼并了国际银行公司、商业交换国民银行、纽约交通国民银行等。洛克菲勒家族也通过这家公司兼并其他工矿企业。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花旗银行。花旗公司由于自己的投机活动被揭露,终于倒闭,声名狼藉的花旗银行领导人也因此下台。直到30年代中期,由詹姆斯·斯提耳曼和威廉·洛克菲勒及其后裔组成的斯提耳曼-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都没有再在花旗银行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同时,由于1929年约翰·洛克菲勒购买了大通国民银行,花旗银行原先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为大通国民银行所取代。于是,花旗银行脱离了洛克菲勒财团。斯提耳曼-洛克菲勒家族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也逐渐脱离了洛克菲勒财团,成为另一系统。当时,花旗银行业务每况愈下,为了维持下去,不得不以银行股票为抵押,向J.P.摩根公司借债,并曾一度在金融活动方面依附于摩根公司。

①Business Week,Jan.19,1974,p.47-48.

到了20世纪40年代,花旗银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大力恢复和扩充业务,拥有资金额已同大通国民银行、保证信托公司等大银行相差无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花旗银行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5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花旗银行在竞争中又重新活跃起来。斯提耳曼-洛克菲勒家族成员再次出现在银行领导岗位上。1952年,威廉·洛克菲勒的孙子詹姆斯·洛克菲勒担任银行总经理,1959年升为董事长,1967年离任后专抓该行所控制的主要公司,兼任多家公司的董事。

1955年,花旗银行兼并了纽约第一国民银行,是美国金融界的一件大事,是花旗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步骤。原来,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和保证信托公司同是摩根财团的两大金融支柱。贝克家族是第一国民银行最大的股东,乔治·贝克和J.P.摩根是“关系密切的伙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保证信托公司和同属摩根财团的银行家信托公司的实力仍非常雄厚,而第一国民银行则日趋衰落,被迫以每股550美元的价钱把全部30万股股票卖给花旗银行,从摩根财团中分裂出去。花旗银行合并纽约第一国民银行以后,取名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再改为第一花旗银行。

在这次合并基础上,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挤进当时美国八大财团行列。第一花旗银行的资产迅速增加,超过了摩根财团工厂和银行的资产总额,大致接近洛克菲勒财团主要银行的资产总额,成为华尔街一支主要的金融势力。另外,第一花旗银行在摩根财团控制的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和互惠人寿保险公司中,也都掌握了部分控制权。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控制的工矿企业也在不断扩大,它所控制的波音公司和联合飞机公司是美国主要的军火承包商;在电子、电信工业方面,直接控制NCR公司,同摩根财团等共同控制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塞罗克斯公司;在摩根财团控制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中有大量投资,并派出领导人参加这两家公司的董事会;在有色冶金、石油、轻纺等工业部门,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财团所属的安纳康达公司、孟山都公司、格雷斯公司、联合化学公司、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圣里吉斯造纸公司、欧文斯·伊利诺斯公司等,都是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公司;此外,在航空运输、铁路以及电力企业中,也有相当大的势力。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传统的金融关系,向工矿交通企业进行广泛的扩张,是美国大财团中发展速度较快的一家。1955年,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所属企业的资产总额为131.83亿美元,居当时美国八大财团的第七位;到1974年底,资产总额增到1.181亿美元,比1955年增加了近9倍,在美国财团中的位次跃升到第四位。

2.金融核心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的经济实力,主要是由第一花旗银行和与军火生产密切相关的大公司构成。此外,该财团逐渐在摩根、洛克菲勒等财团所属的大公司中夺取了部分控制权或占有大量投资,不断扩大控制范围。(www.daowen.com)

第一花旗银行是财团的核心。该行总行设在华尔街。自从1955年合并纽约第一国民银行以来,资产迅速增长,1974年已达578亿美元,比1955年增加了7倍多。目前,第一花旗银行是仅次于美洲银行的美国第二家大银行。在美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华尔街则居于首位。

第一花旗银行极力扩充分支机构和业务,已成为美国金融界的主要竞争者。纽约州有关立法规定,该行只能在纽约市及两个县设立分支机构,但它并未因此而放慢扩张步伐,仅1972年一年内,就在上述范围增设了14家分行,把国内分支行数扩大到213家,远远超过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分支行数。第一花旗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注意吸收个人存款,目前是纽约市吸收中小额存款最多的银行。它还大肆发放消费信贷。更由于它加紧向海外扩张,连年来该行的业务急剧上升。1961年,该行纳税后利润为7 300万美元,1967年增为1.13亿美元,1974年竟高达3.1亿美元,比资本主义世界任何一家银行都赚得多。这家银行每股票面值135美元的普通股,1965年的股息是1.20美元,1968年增到2.05美元。因此,它的股票很热门,1973年每股可卖48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每股纳税后利润的23倍,而大通曼哈顿银行只有10倍。对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报刊说:“第一花旗银行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轻易地把别的公司买进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花旗银行带头采取种种措施,在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争夺华尔街金融领导权。60年代后期,是它带头开设单一银行持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此举在美国金融界中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单一银行持股公司和多银行持股公司纷纷出现。由于该行首先使用名目繁多的吸收存款的新项目,在华尔街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争夺存款的风潮。它又在1961年的争夺存款战中,把利率提高到大通曼哈顿银行之上,使其他各家银行不得不放弃各自的利率,跟着它走。在1973年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第六次经济危机中,也是它多次带头提高或降低利率。美国报刊说,“它(第一花旗银行)做了什么,别人就跟着学”。第一花旗银行就是通过这种种手法,打击其他竞争伙伴而增强其实力的。

第一花旗银行控制工矿企业,除了使用本身拥有的资金以外,还很注意利用其信托部门经管的信托资产。据《幸福》杂志报道,1972年底该行信托部经管的个人资产和“职工养老基金”等共有172亿美元,仅次于摩根保证信托公司、银行家信托公司,居美国最大50家银行信托资产的第三位。其中投资于20家大公司,投资最多的几家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0.28亿美元)、塞罗克斯公司(6.88亿美元)、伊思曼-柯达公司(5.07亿美元)、阿冯产品公司(4.04亿美元)、默克公司(3.45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3.38亿美元)、通用电气公司(3.17亿美元)、通用汽车公司(2.88亿美元)、西尔斯-娄巴克公司(2.59亿美元)。[13]

20世纪50年代,这家银行的投资活动和哈里曼-里普利公司、布莱思公司两家投资银行有密切关系。后来和怀特-威尔特公司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该公司为美国天然气公司服务,并作为美国和西欧垄断资本的联系人,在纽约的投资活动极为活跃。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没有单独控制较大的保险公司,但它通过第一花旗银行,同大都会、纽约、纽约互惠三家人寿保险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调动大笔资金支持本财团的企业,并向其他企业扩张。互惠两家公司是第一花旗银行和摩根等财团共同控制的。第一花旗银行和这三家公司有人事结合,如都会的副董事长兼任该行董事,该行前总经理则参加纽约、纽约互惠两家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会。

第一花旗银行董事会是该财团的控制中心。斯提耳曼-洛克菲勒家族在花旗银行时代曾长期亲任该行主要领导职务。威廉·洛克菲勒的孙子詹姆斯·洛克菲勒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一直担任银行总经理和董事长;60年代后半期,银行的前任主要领导人大都派到财团所控制的主要公司中去任职,加强其控制。据1967年《帕特曼报告》的资料,第一花旗银行同81家大公司建立104件人事结合关系。现在该行董事会由13人组成。董事长沃尔特·里斯顿1946年进入该行,从低级职员提升为总经理、董事长。其他董事多属该财团主要公司的领导人,均在许多大公司兼任董事。此外,董事会的成员中还有洛克菲勒、摩根等财团所属公司的董事。该行同洛克菲勒的关系是由于传统上的因素及在新兴工业中的共同利益;同摩根的关系则源于原纽约第一国民银行,以及后来共同控制着的不少公司。总的说来,第一花旗银行财团同洛克菲勒财团关系更为密切一些。

3.对外扩张的急先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花旗银行财团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向国外加紧渗透和扩张。

在美国垄断资本向外扩张史上,第一花旗银行的前身花旗银行是最早的参与者之一。19世纪末,花旗银行就向拉丁美洲进行资本输出,它控制下的美国制糖公司投资于古巴制糖业,阿玛格梅特铜矿公司掠夺墨西哥铜矿,并打进了智利铜业。

花旗银行是第一家在国外开设分行的美国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跟随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刺刀霸占了海地的金融业。接着,在拉丁美洲其他国家设立分行,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哈瓦那、蒙得维的亚等地都是该行进行金融渗透的地区。花旗银行还把触角伸到旧中国,它曾在上海设立分行,并通过后者在我国其他城市设立数处分支机构,参与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旧中国金融业,掠夺中国人民血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花旗银行大大加速其对外扩张的步伐。它扩张的主要形式是在外国建立分支行,以达到直接渗透和控制所在国金融业的目的。1955年,该行在国外有66家分行,5 000多名职工,占职工总数的40%。1972年,它在6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分支行数猛增到293家。另外,它控制了302家国外金融机构、子银行及其分支(未包括伦敦),股权分别占10%至50%。[14]第一花旗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之多,在资本主义银行界中首屈一指,连它的海外扩张劲敌大通曼哈顿银行也远远地落在后头。它的职工总数的一半在国外,它的利润的一半来自国外分支机构,它是美国金融业中最大的国际剥削者。第一花旗银行每两年在国外召开一次董事会议,它的首脑们在世界各地奔走。该行总经理斯潘塞曾宣称,“民族国家的政治疆界,对规定现代企业的范围和发展是太狭小和过于束缚了”,充分暴露了第一花旗银行加紧对外扩张的狂妄野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第一花旗银行趁西欧各国垄断资本削弱之机,广设分支机构,把投资重点放在西欧。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欧垄断资本纷纷建立跨国公司,感到资金不足,该行就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再次扩充它在西欧的金融网。1965年,它在法国的西非国际银行中占有49%的股权,后者是一家以法国为基地的商业银行,在法国有7个银行办事处,在中非、西非有70个银行办事处。1969年,它在英国的国民和格林特莱斯银行占有40%的股权,这家银行以英国为基地,在英国、中东、南非和北非有200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机构。第一花旗银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分行在1964年就已开始营业,是向西欧共同市场进行渗透的主要据点之一。

这家银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把扩张重点放在欧洲的同时,还积极向亚非拉地区渗透。在中东地区的埃及、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利比亚和南非都设立了分行。在拉丁美洲设立的分支机构也不少,如阿根廷的几个城市就设有29家分支机构。近年来,该行明显地加紧对亚洲扩张,已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行,如在印尼的雅加达开了3家分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6家分支机构,在泰国的曼谷有1家开发投资子公司和1家投资银行(与泰国最大的银行曼谷银行合办)。1972年6月,第一花旗银行和日本富士银行联合成立亚洲太平洋投资公司,以加紧对这个地区进行渗透。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也是对外国政府发放信贷的积极参加者。如1973年3月,这家美国银行财团同阿尔及利亚政府签订了一个向后者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合同,这个银行财团领头的就是第一花旗银行。同年,美国几家银行对智利提供3亿美元贷款,是由美国驻智利大使和第一花旗银行的代表签署的。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所属的大公司,大都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是对外扩张的老手。它们对外投资的重点经济部门是制造业和资源开采业。制造业以办公设备和化工为主。公司在10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约1 000家办事处,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有一半左右来自国外。塞罗克斯公司单在拉丁美洲就有14家子公司,在墨西哥的营业机构遍及100个城市。孟山都公司在14个国家拥有32家工厂,在90多个国家设有代销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