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什么是共享经济?特点分析与主要载体解析

什么是共享经济?特点分析与主要载体解析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享经济”不仅在“使用”上是协同的,而且在“拥有”上也是共同的!相比之下,典型的“共享经济”的模式却显得步履维艰。这个特征是共享经济,尤其是早期的共享经济,最为明显的标志。所以,共享经济模式更容易出现在消费者(用户)追求品种多样性的领域。通过上述对典型案例的提炼,我们发现,共享经济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各样的共享平台,即为满足上述特征的那些供求双方提供匹配便利的第三方平台。

什么是共享经济?特点分析与主要载体解析

如果你上网去查,“共享经济”与“分享经济”这两个词语的解释一定有两套说法,英文也不是同一个词,前者译自“collaborative economy”,后者则是“sharing economy”。总的来看,两者是“君子和而不同”。

“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有几个重要的共同点:①它们都是与“独享”对立的,所谓独享,是指“拥有”与“使用”在个人、家庭或企业内部的一体化和一致性,与旁人或者外部毫不相干;②分享或者共享都是有偿的,否则就与“经济”无关了;③共享或者分享是相对便宜的,即获得共享或者分享资源的代价要低于同类商品的市场价格,否则就与传统的商品交易无差别了。

不过你仔细去推敲,两者还是有些差别的。

“共享经济”(有时候也称为“协同消费”)不仅在“使用”上是协同的,而且在“拥有”上也是共同的!

最常见的就是朋友上街吃饭AA制。不仅大家“协同消费”了这一桌菜,而且从所有权层面讲大家同是主人,不存在谁请谁的问题。还有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曾经很时髦的“分时度假”,理论上讲,这种模式能够获得各地房屋的部分产权和部分使用权,而产权比例与使用权比例是成正比的。这种分时模式一度还延伸到汽车甚至自行车出行等领域,形成一个个跨时空的小型俱乐部。

这种模式的极致状态就像是一个共产主义的雏形: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分享经济”则是指个人或者组织,将属于自己拥有的资源有偿分享给其他个人或者组织。这里资源的主体和客体是很明确的,一个“sharing”说明了一切。

在今天的社会里,私人拥有的资源是巨大的。这些私人资源有时或者经常处于闲置状态,于是就给“闲置资源”的“有偿分享”创造了巨大空间。其实这种模式自古有之。唐僧西天取经,一路走去,从来不住酒店旅社,都是去寻常百姓家敲门而入,借住一宿,付上一点食宿费。只是对于一般人家,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谈不上是一种“经济”模式。如今有了互联网和大数据,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才会有爱彼迎和小猪短租这样的民宿短租平台的迅猛发展。同样,在许多其他领域里,一个又一个第三方平台应运而生,为该领域里的“闲置资源”寻求出路。

相比之下,典型的“共享经济”的模式却显得步履维艰。首先,因为这群人责任共担、权益共享,而责任与权益的比例又很难持续互动调整,所以大概率情形下会出现一些参与者过度索取权益的情况,就像有些人在AA制餐饮中多吃多占,导致其他人随即“退群”那样,这种机制难以维系。其次,资源利用效率仍是个问题。典型的协同消费模式是封闭型的,就像一个俱乐部,共同拥有仍有可能造成在使用层面上的资源闲置;所以许多“分时”模式或者俱乐部模式最终还是会导致开放式运营,把闲置资源对外租赁。最后,如果这群人责任分配不均等,如大多数“分时”模式采用会员制形式,包括如今热门的高端机构养老,又可能出现欺诈行为,给用户造成资金风险,给政府监管带来挑战。

总之,上述两种略有差异的模式随着环境、技术和用户习惯等因素的变化,最终很可能会趋于一致,即把所有权和使用权彻底剥离开来,由平台来协调使用权的切割和配置,凭借大数据的优势,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名称上,严格意义上讲“分享经济”更合适;只不过大家约定俗成,就统称为“共享经济”了。

具体来看,从优步、爱彼迎和借贷俱乐部(Lending Club)等共享经济的经典案例来剖析,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www.daowen.com)

第一,供给方提供的是更加细分了的使用权,这与标准的商品买卖(即所有权交易)和传统的粗放型租赁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供给方是“业余选手”而非专业机构。这个特征是共享经济,尤其是早期的共享经济,最为明显的标志。这里所说的“业余”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供应方并非该领域的专业供应结构,即从技术视角看的业余,如优步上的司机可能不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司机,爱彼迎上的房东不是专门提供住房服务的专业酒店;二是指供应方提供的是闲置资源,即该资源(如房屋、汽车、时间等)主要用于其他方面,只是顺带在该平台上进行有偿服务。比如春雨医生网上提供咨询的医生可能确实是位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所以从技术层面看,他一点儿也不“业余”,但是他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为该网站提供服务,而不会是其专职医师。

第三,供给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品种繁多,但缺乏标准与规范。同样是旅行网站,爱彼迎上的房源种类比缤客(booking.com)上多得多;同样是电子商务平台,淘宝上的商品种类比天猫上多许多。所以,共享经济模式更容易出现在消费者(用户)追求品种多样性的领域。

第四,每位供给方或者至少绝大部分供给方都是缺乏规模效益的有限供给,最为典型的就是把闲置资源转化为有限供给。P2P网贷上的许多资金是从银行活期存款转化而来,闲鱼上卖的是卖主用过的二手货,爱彼迎上待租的民居大都是业主短期闲置的空房。与那些专业的金融机构、制造商和专业酒店相比较,这些供给方提供的商品数量更少。

第五,这些“业余”的供给方通常是被第三方的互联网平台聚集以实现供求匹配的。虽然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村集市也带有分享经济的属性,但因为那时缺乏互联网,其聚集与扩散的能力有限,难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上述对典型案例的提炼,我们发现,共享经济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各样的共享平台,即为满足上述特征的那些供求双方提供匹配便利的第三方平台。

从供给方的特质差异进行区分,平台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专业平台和分享平台。前者的供应方是具有规模效益的专业机构,而后者的供给方则是缺乏规模效益的“业余人”。作为后者的“业余”供给方,与那些专业机构相比,具有非专业化非规模化与多样化这三大特征。正是这三大特征,决定了分享平台在与专业平台竞争过程中的市场地位和发展趋势,也决定了它们的社会价值。

腾讯曾经对此给出过一个通俗却很清晰的定义:“分享经济是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分享经济是一种非公益性分享,供方和平台在分享过程中获取经济收益,不同于互联网常见的知识分享、开源软件、信息和数据分享等。”

共享平台之所以会出现,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存在大量具有闲置资源性质的、千差万别的供应方,比如空置的房屋,利用率不高的私家车辆等。这些闲置资源规模庞大、规格各异,同时每个所有者拥有的数量都很少。这些闲置资源的所有者愿意拿出来与他人有偿分享。另一方面是因为存在着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比如来上海租房者,不仅有区域要求(有的想住在徐家汇,有的则想住在静安寺),还有位置要求(有的想住在邻近地铁站交通方便;有的则愿意清静,宁愿偏僻),更有房型要求(有的偏好商务酒店,有的则喜欢民居)。即使民居,有的喜欢石库门,有的则喜欢花园洋房等。传统酒店为了追求规模效益往往会减少差异,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而五花八门的闲置资源房恰好能满足租客这方面的愿望。

这种小批量、多品种的闲置资源供应方与多样化需求方的低成本匹配,只有在互联网环境下才有可能实现。传统线下的农村集市受区域限制,规模做不大。互联网则为共享平台插上了强大的翅膀,使得它在许多领域里迅速涌现,与一些专业平台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1) 财新网系列讲座之一(2016-8-24)。已做了较大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