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方向与路径。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才参与“三农”建设,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让广大农民在共商共建共享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对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需要。

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

城市和农村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从发展经济学理论上讲,工农关系决定了城乡一体化或者融合发展的水平,农业和工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有机的内在联系,彼此互为补充和依赖,不能人为割裂二者的联系。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方向与路径。

(一)中国改善城乡关系的政策演进不断取得创新突破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由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这种重大政策导向的演变,反映了我党对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在科学处理城乡工农关系的理论和政策创新方面不断实现了新的突破和跨越。(www.daowen.com)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亟待重塑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作用明显增强,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要素、产权流动和交叉整合日趋频繁,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逐步深化,城乡之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问题表现在“三农”,根子在城市;或者问题表现在城市,根子在“三农”。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的制度设计,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城乡统筹主要强调政府资源的统筹分配,但在引导社会资源资本和人才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却表现乏力,容易成为薄弱环节。城乡一体化发展则更侧重于加强对“三农”发展的外部支持和“以城带乡”,弥补“三农”发展的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相比之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前两者一脉相承,但站位更高,内涵更丰富,更容易聚焦城乡之间的融合渗透和功能耦合。目前,单靠城乡统筹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城乡关系的重塑。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才参与“三农”建设,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让广大农民在共商共建共享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对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