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村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乡村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黄渠桥不再作为主干道上必经之地的事实,镇政府通过创造道路新的吸引点以弥补失去原有区域交通地位的遗憾,也发挥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的双重作用,是谋求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以实现经济转型的新起点。

乡村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为突破发展瓶颈,黄渠桥镇政府在2014年12月制定了“历史名镇、文化兴镇、旅游旺镇、饮食靓镇、产业强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力图通过挖掘本土历史文化遗存来开发乡村旅游,进而培育经济增长点并以此盘活黄渠桥镇的整体经济。由此,这里走上了文旅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修缮古桥与布设国道沿线小镇新景

2015年1月,镇政府出资对黄渠桥进行修缮,同时将桥头荒地开辟成文化公园,并沿桥头两侧修建观光廊道,意在向沿途的司机、游客展示黄渠古镇的历史风貌。面对黄渠桥不再作为主干道上必经之地的事实,镇政府通过创造道路新的吸引点以弥补失去原有区域交通地位的遗憾,也发挥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的双重作用,是谋求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以实现经济转型的新起点。为进一步突显黄渠桥的历史文化感,桥头竖起“黄渠桥碑记”“黄渠桥·平罗县文物保护单位”“黄渠桥赋”三块石碑,将小镇因渠而兴、由桥得名、缘桥而聚和因路而荣的历史记忆,通过勒石铭记的传统昭示给众人。现在途经此地,桥头一块硕大的石碑上用小篆字体刻有“黄渠桥”三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2.创办节庆与本土文化的年度呈现

由修缮古桥所开启的文旅协同,带来了本土文化的再造与变迁。于是,一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节庆上演开来。黄渠桥旅游美食文化节是近几年被临近乡镇多次模仿和外人称道的文化活动。节庆当天,全镇只要在家的人都会前来参加,一起庆祝这个黄渠桥镇自己创办的节庆。美食文化节通常举行三天,举办地点就在集市里的乡村大舞台。第一天的开幕式最为热闹,因为可以免费品尝爆炒羊羔肉。每年节庆,筹备方会邀请各级领导,各村的村主任、妇女主任,当地的种粮大户、牲畜养殖大户以及羊羔肉餐馆的老板等来参加。平罗县文化艺术团也会应邀前来演出,地方民间艺人和一些想上台“露一手”的村民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整个节庆包括开幕式、品尝和评比爆炒羊羔肉、歌舞表演、广场舞比赛等。而且,当地商户还将自家的产品进行展示并促销。养殖大户还会将自家饲养的牛、羊、驴、马、孔雀、珍珠鸡等牲畜家禽带来,让人们驻足观看。节庆还吸引了镇周边的村民前来观看。(www.daowen.com)

3.创建展馆与红色记忆的实体展现

通过政府牵头、本地文化精英参与和当地百姓自发捐赠展品,以原文化站为基础,创建了黄渠桥镇文化馆,同时也是一处红色旅游景点。据了解,该馆最初以黄渠桥镇的红色记忆为主题进行布展,随后又将西部历史名镇、宁夏美食特色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相关元素汇聚。如此,该馆成为一个全方位、实体化展示黄渠桥镇历史文化的窗口。而且,这还是一个集文化、教育、体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其中,主体建筑为框架式二层楼。一楼为文化站,主要开展图书借阅、文体活动;二楼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基地分两个展厅,第一展厅的内容包括历史类、革命传统教育类等内容,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宁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黄渠桥党支部及其中共革命的历史故事为主题;第二展厅主要介绍黄渠桥镇独具魅力的爆炒羊羔肉、扁豆凉粉、老豆腐等特色饮食,以及剪纸、婚俗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2015年11月5日,黄渠桥镇文化馆获“全国优秀文化站”荣誉称号。截至2019年3月底,文化馆共搜集相关文字资料40余万字,图片资料300余张,相关文物50余件,接待各界领导、学者、企业家、学生、群众等270多批次,人数达7000余人次。

109国道如同黄渠桥镇和黄渠桥村的一条生命线。这里既因路而荣,也因路而困,但又借道转型。换言之,黄渠桥镇处于发展瓶颈和道路危机时,探寻出了一系列的文化生存策略,不仅践悟出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协调与融合之道,还探索出了一条运用地方性知识实现文旅协同的乡村振兴之道、经济转型之道。而这种本土智慧在成为一种文化资本的同时,也成为黄渠桥人继续前行的宝贵财富和宁夏文旅协同助推乡村振兴的地方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