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发展的时序比较与国际比较视角

经济发展的时序比较与国际比较视角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时序意义的比较是重要的,即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由此得到对我国经济发展绩效的认识,这可在动态演变视角把握经济发展的进程。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究经济发展还应引入横向比较视角,即将中国的经济绩效与其他发达经济体或新兴经济体相比较,进而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视阈中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方位。

经济发展的时序比较与国际比较视角

经济绩效描述了一国在特定时期基于某种发展理念,因实施一系列经济制度而影响了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在经济增长及结构转化等方面的所产生的结果。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我国的经济绩效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它以GDP、人均GDP及其增长率作为标度。此类指标体现了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经济增长形成的规模效应是解决我国社会、文化、生态等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成为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总量经济增长作为产出指标,它不能精确反映为获取增长所支付的能源生态成本,也不能充分彰显增长红利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状况。从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来看,我国的经济绩效除了增长之外,还应内涵结构的趋势性变化,考虑到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化并不总是同步的,则结合总量增长和结构演变两者评论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才是全面的。将中国经济增长扩展到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在经济增长发展理念转向统筹协调发展理念背景下,对经济绩效内涵的扩展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时序意义的比较是重要的,即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由此得到对我国经济发展绩效的认识,这可在动态演变视角把握经济发展的进程。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究经济发展还应引入横向比较视角,即将中国的经济绩效与其他发达经济体或新兴经济体相比较,进而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视阈中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方位。从逻辑上说,在理解我国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时引入经济绩效,是因为经济绩效对实践具有双重作用:静态地看,经济绩效构成了我国经济制度和微观主体行为选择的“产物”,它可为检测这些制度安排是否达成预期效果提供基准;动态地看,经济绩效与预期目标的耦合程度构成了后续发展的前置条件,尤其是,前期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化改变了禀赋条件及目标设定,当然也可能在获取某些成就的同时衍生了其他问题,这些构成了经济制度调整以及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强调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呈现出连续的双向互动过程,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结构性问题既是此前经济制度作用的产物,同时也构成了协调发展理念下后续动态调整的背景。(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