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您曾提到如果国家能在2025年预测到现在的汽车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汽车产业政策一定不是现在的产业政策,能否请您具体谈谈?
赵福全: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地位已经无可置疑了,但是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以汽车为例,2000万辆的市场,70%的份额是人家的,95%的利润也被人家拿走了,我们更多的只是代工和赚取劳动力成本,这是很可悲的。
如果十年前300万辆的时候,国家就能够预测到汽车产业规模今天会达到2000万辆,而这个市场自主品牌应该占到半壁江山,甚至70%的份额,那么当时国家就会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扶植自主品牌,今天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肯定就大不一样了。
21世纪经济报道: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吗?
赵福全:应该说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总体发展是成功的,汽车产业本身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事情我们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取得成绩的同时有些失误也难以避免。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否定历史。同时后悔本身也于事无补,我们更要抓紧时间去亡羊补牢。之前的失判告诉我们,国家战略一定要有前瞻性,要站在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重要的是要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前我们没有经验,汽车产业的竞争也还不充分,现在微增长的时代正在到来,竞争日趋白热化,决不能再沿用原来的思维模式来制定战略和政策了,历史也不会再给我们第二次机会。世界上所有的制造强国无不是汽车强国,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要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将非常困难。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不跻身汽车强国之列,不产生世界级的汽车强企,我们何以面对后世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亡羊补牢不是来不来得及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抓紧行动。(https://www.daowen.com)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的自主品牌怎样才能做强?
赵福全:中国的自主品牌要做强首先要有国家战略保障和指引。国家必须明确建设汽车强国的目标,要认真研究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有信心、有决心分析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尤其是要为自主品牌提供切实的支持。
如在国家考评和激励机制方面,目前我们相对大的汽车企业依然还是国企居多,这些企业发展得较慢,不是能力问题,是动力不足——靠合资企业,利润不菲,赚钱容易,又何苦劳心劳力做自主呢?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问题在于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给予明确的、持续的正确导向。
同时在企业层面,无论国家政策怎样,企业总是要做强做大的。企业必须立足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渡过难关,化解生存危机,并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做好储备,这就必须要掌控核心技术,要坚持走正规化、国际化的道路。核心技术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正规化就要加强体系建设,形成系统的竞争能力;而国际化则是要在更广的范围内做好正规化,在多个区域内协调整合自己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