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子道德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老子道德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精髓思想,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大智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解决问题的大道理。成为企业管理的典范。具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管理之神”韦尔奇,将通用集团拨乱反正,迈向辉煌。理解老子“无为”的管理伦理,还必须把握住老子对“不争”的含义。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的思想,对中国历代统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道德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为人类留下了一部以整个宇宙及其根源为描述对象的巨著《道德经》。这本书铸就了中国文化的根源,并影响着人类世界。浩瀚的人类历史,人们孜孜不倦地研究这一巨著,并用它来指导日常的生活。如果除去《圣经》,《道德经》应该是世界上出售量最大的书籍了。现在西方对《道德经》推崇备至,德国人甚至普及到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本的地步。

老子告诫人类有形的物质存在是由无形的“道”创造而来,这种人类看不见的能量,勉强地称其为“道”。这种看不到、摸不着、见不到的存在,它是一种能量,有整体规律系统的能量。具有两个层次,即阴与阳两面,阴的一面是看不见的能量,阳的一面是可见的物质万物,由阴的能量显现为有的阳性宇宙万物,而这“无”到“有”的循环转换构成了宇宙的基本定律,也正是“无”与“有”的无限循环的两重性成为了宇宙奥妙之门。踏入这一门才可能对宇宙间有形万物及其根源有一个根本的认识。读懂了老子的《道德经》,世间也就没有什么疑惑了。

老子的《道德经》道法深远,玄虚而精妙,游讲于天道、地道及人道之间,贯穿于宇宙的一切,可道出世间宇宙一切规律及相互间的转换,道义博大精深,涵盖万物,无论天道,地道,人道,政道,商道,医道,为学之道,为君之道,为臣之道,夫道,妇道,孝道……因此对于指导一个企业的发展管理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然而正因为如此,对于这篇字字千金的恢弘巨著所揭示的道理,用其点滴了,就可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指点迷津了,由此向《道德经》顶礼膜拜了。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精髓思想,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大智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解决问题的大道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企业,是优秀企业家的至高理想、至高境界,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建立其综合的用人机制,如此他们可以脱身于俗务,高瞻远瞩,正如道德经所言: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看似无所事事的领导,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成为企业管理的典范。

海尔的张瑞敏可以称得上中国成功企业家的典范了,道家思想对海尔影响极大,《道德经》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张瑞敏的座右铭。张瑞敏曾讲过:“所谓‘超级领导’,就是你的领导水平达到了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仍然正常工作。”这种思想正是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企业家对高层管理者充分授权,充分调动他人之智,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以达到“太上,不知有之”的至高境界,这是一种“无为”的真正智慧型企业家的表现。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将松下集团经营成为国际化的巨头,历久不衰。具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管理之神”韦尔奇,将通用集团拨乱反正,迈向辉煌。万科老总王石可以去旅游登山,美的老板何享健没有手机

因此,旨在努力建立拥有具有企业完美经营管理的目标,建立完善而行之有效的制度,以制度来管理企业的运营,以制度设定员工的权与责。设计高效的组织结构,从而上令下行,行之有效、无为无不为的企业就是企业家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完善经营机制,稳步走向他们所设定的正常轨道的时候,懂得放手。让自己选定的贤能去经营,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和领导能力的认同感。

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只需要员工知道他的存在可矣;次一等,员工需要亲近他并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员工害怕他;更次一等的,员工轻侮他。最好的领导者,是很少发号施令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

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有些企业高层管理者,好大喜功,会常常为了突显业绩,妄自作为,结果劳民伤财。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要真正的学会做到《道德经》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做到顺其自然,不妄为、不乱来。

“无为”,不是真的不作为,而是根据需要而作为。从狭隘角度来认识这个,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如果换一个视角采用一种积极态度来理解,那就是对管理思想的升华。一个好的管理者如果能够做到控制住自己的私欲,合理运用《道德经》中的思想,不去做“揠苗助长”的事情,按顺应自然的规律来管理企业,使得员工能够各得其所,自得其乐,那么,这就是一个积极的、正确的选择。那么企业就自然而然能够治理好,这样的无为就是大有为。

理解老子“无为”的管理伦理,还必须把握住老子对“不争”的含义。与老子对“无为”的理解一样,“不争”并不是真正的不争,而是一种“不争”之“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这里老子用水作比喻,来表达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的关系。水善利万物是水对万物的一种贡献,从水利万物的出发点来看,可以说水不争;从水利万物的结果看,证明了水的贡献,是“争”。从“不争”的形式带来“争”的实质后果,这是管理者的一种最高的意境。事实上,现代西方的许多管理原理、观念、方法以及手段很多都是来源于道家文化的“不争”之“争”。“现代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的管理观念革命——劳资双方必须变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互相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即是道家“不争之争”的典型运用。

“不争”指的是待机而发,不是为了争而争。老子一语道破天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管理者应知道什么时候争,什么时候不争;什么事情该争,什么事情不该争。唯此,才能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了,滋润万物而不与物相争。体现了水的谦虚美德。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的思想,对中国历代统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用现代领导学的观点来审视和考察老子提出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先哲的思想包含了现代领导学所倡导的领导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为今天的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企业家们如何“为将”,即如何当好企业的领导?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寻找答案和获得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者必须具备“不争”和“善下”的品德。

水给人的启示是:忍让、顺应、融能、迂回,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强求,有路就走,无路不争。在制度上采用非强制方式,从而把组织的意志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它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高级的管理,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的管理。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滴水穿石,柔弱战胜刚强,刚强者会逐渐丧失生机,柔弱者也会充满活力和希望。这是《道德经》给人们关于人生和自然界自然法则的启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对待问题,或是管理一个组织时,要善于治理,以柔克刚,滴水穿石,以诚相待,不立苛政。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急于用严刑苛法去镇压,而要用水的以柔克刚来治理,自然会有个圆满的解决。管理企业的时候,也要像水一样,企业家不应该去干涉员工过多,而是要让员工的本身得其天然。(www.daowen.com)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管理者不要崇尚权力,不要以权力压人;也不要轻易发怒,管理者不要越俎代庖,与员工直接谈工作或正面发生冲突;对下属或员工平易近人。

“善用人者为,之下”,“为之下”即待人谦下,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老子看来,善于谦下便可以达到广容博纳、无可匹敌的效果。他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虽处地势低下之处,但它是百谷的汇流之处。百谷虽处高处,但终将奔向江海。正是江海地势低下,所以才形成巨大的容纳能力。所谓“海纳百川”也。“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因此,圣人如果想要作好人民的领导,就必须对人民平易近人而谦恭卑下;如果想要作好人民的表率,就必须把自身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后。以言下民、以身后民的目的在于“上民”、“先民”,这是圣明之人的做法,是一种很高的品格和谋略。如此,则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也。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想达到成为“百谷王(即江海)”的目的,就必须待人谦下,与人不争。待人谦下,与人不争,不但不会贬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反而会因此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威信。只有待人谦下,与人不争,这样才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天下乐推而不厌”,即部下能与自己共同奋斗,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关心下属,体贴下属的辛勤劳动。与颐指气使和严酷的命令相比,谦逊体贴无疑更容易形成和谐融洽的上下级关系,更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发展力。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总是想选拔那些有真材实学,而又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然而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更多的时候,提拔的是那些具有公、忠、德、才的员工。公心为第一,忠心第二,最后看重的才是才能,必是那些善于帮助别人,与他人无争的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为而不争”。

企业的人才培养绝非一日之功,人才的识别和培养,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才能使企业的领导者放心交棒,选好人才后,还要仔细观察其对于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和决策的能力,是否具备、宽厚、自省的品质。所以:夸夸其谈者,并非良材;巧言善辩者,别有用心。“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对于想在企业中有所发展的员工,则要少说多做——“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善于学习和思考——“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富贵是很多管理者想要得到的,然而财富和权势毕竟只是少数,而追求者却多不胜数。也就是说,天下的人都在觊觎着这诱人的财富和权势,稍有不慎,这财富和权势便会被人抢走而落入他人之手。但如果身怀富贵,却谦恭卑下,丝毫不显得有什么富贵的样子,并在功成名就之后,不自骄自满,反而更谦虚卑下,不居功自傲,才可以富贵长保。

人们都爱富贵或者名利,但就是往往无法真正永久的保住,所以《道德经》教给了我们一条根本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功成名就而身退。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可以长保富贵而不失了。所以,当一个领导者功业已成,名利也得到了,那还不退下去等什么呢?名利无法真正永久的保住,但若能做到功成名遂身退,也就可以长保富贵而不失了。

《道德经》为企业家对于自身的为人处事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其更为巨大的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值得我们更为深入的挖掘与探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满足不会受辱,知道适止不会危殆,这样才能得以长久。

比尔·盖茨这个曾经的世界首富于2008年7月1日正式离开微软公司。将自己个人的所有资产共计580亿美元捐献给慈善事业。这些钱是比尔一生的心血,也是他一生的财富,是他智慧的结晶,可他,就这样坦然的放弃,不是挥霍而是用在了有意义的地方,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人们心中,不是因为他的财富而是因为他的无私和爱心。真的,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也正是盖茨的过人之处。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没有自骄自满,反而谦虚卑下,做到了《道德经》中老子所提倡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因此成就了人生最大的辉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所述只是《道德经》的“冰山一角”,博大深远的道意,值得人们细细揣摩,深深探究。用以启迪人生的智慧,指引征途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