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审计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政府审计发展成就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审计人员的地位提高,职权扩大。1912 年,民国政府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这一时期,我国的审计日益演进,有所发展,但由于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审计工作一直没有长足的进展。1995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实施,从法律上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审计的地位,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现状

审计的最初形态是政府审计,也叫国家审计,它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奴隶社会末期。我国是世界上审计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政府审计发展成就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西周时期——萌芽阶段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我国审计的发展就进入了萌芽阶段。根据《周礼》一书中的记载,西周国家的财计机构分为两大系统:掌管财政收入的“地宦司徒”系统和掌管财政支出会计核算、审计监督的“天宦冢宰”系统。在“天宦冢宰”系统中设立了较为科学的原始财计的牵制制度,并且设有行使稽查权的审计职能的管职——宰夫,宰夫在“天宦冢宰”系统下,同时独立于财计部门——“地宦司徒”系统之外。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审计的产生。

2.秦汉时期——确立阶段

秦汉时期,审计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国家逐渐形成全国审计机构与监察机构相结合,封建法制与审计监督制度相统一的审计模式。秦朝,国家设“三公”“九卿”辅佐政务。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执掌弹颏、纠察之权,负责全国的民政、财政等方面的审计事项,协助丞相处理政事。汉承秦制,仍由御史大夫执掌审计大全。

(2)“上计”制度日趋完善。所谓“上计”制度,是指皇帝亲自参加听取和审核各级地方官吏的财政会计报告,并根据报告情况的好坏来决定赏罚的制度。这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汉时期日趋完善。

(3)审计人员的地位提高,职权扩大。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不仅行使政治军事的监察职权,还行使经济的监督权,控制和监督财政收支运动

3.隋、唐、宋时期——健全阶段(www.daowen.com)

隋、唐、宋时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鼎盛时期。隋唐时期,政府设比部,与司法监督相并列,是审计监督走向专业化、独立化和司法化的开始。到宋代时,审计并无发展,“元丰改制”后恢复了比部的财计监督职能,后来又专门设立了“审计司(院)”。宋代“审计司(院)”的建立是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从此,“审计”便成为财计监督的专用名词,对后世中外审计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4.元、明、清时期——中衰阶段

元、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加剧,审计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上停滞不前。

5.中华民国时期——演进阶段

中华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推翻,审计进入了近代演进阶段。1912 年,民国政府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1914 年,北洋政府将其改为审计院,同年还颁布了《审计法》,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部审计法。国民党政府在检察院下设审计部,各省(市)设审计处,进行审计监督。国民党政府还于1928 年颁布了《审计法》及实施细则,1929年又颁布了《审计组织法》,进一步完善了审计法规体系。

与此同时,社会审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的审计日益演进,有所发展,但由于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审计工作一直没有长足的进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振兴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财税监督和货币管理工作,主要通过不定期的会计检查进行。20 世纪80 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审计工作的改革措施。1980 年恢复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1981 年“上海会计师事务所”成立。1982 年我国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审计制度,建立政府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监督。1983 年9 月,我国成立了最高政府审计机关——审计署,在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1995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实施,从法律上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审计的地位,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