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对互联互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成为英国推动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新新贸易理论主张进行自由贸易,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综上所述,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阐述了一国或地区依据要素禀赋优势或经济规模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会使双方获得社会福利增加的好处,是一个双赢的经济行为。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对互联互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从18世纪中叶开始成形,致力于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模式和政策,迄今已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的演变。

古典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成本理论和大卫·李嘉图(1817)的比较成本理论为经典。绝对成本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当一国对某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时,则该国具有该产品的绝对优势,应当向另一国出口该产品;反之,则进口该产品。并且认为,两国按照绝对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会同时促进两国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双赢。主张实施降低关税、取消资本流动限制、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引导资本投向效益较高的部门,实现资源全球性优化配置。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该国相对于另一国对这两种商品的生产劣势程度不同,则该国可以选择向另一国出口本国相对劣势较轻的商品。因为其对此商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国则应当将生产力从优势较小的商品中释放出来,转而投入生产并出口自己优势更大的商品。该理论指出,各国按照“两利取重,两害取轻”原则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双方都可以得到福利增加的好处,但前提是各国必须取消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成为英国推动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而且正因为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减少了商品和资金流通障碍,加上交通运输日益便捷,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的生产力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与市场格局。

新古典贸易理论进一步分析古典贸易理论中各国优势的来源以及贸易会对各国生产要素造成的影响。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Olin(1933)提出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种商品在生产时所使用的不同投入要素配置以及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指出生产投入要素除劳动力外,还应包括资本、土地。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根据要素禀赋的不同情况,选择产品生产和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丰富,那就应该出口使用这种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稀缺,那就应该进口使用这种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换言之,劳动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随后,萨缪尔森(Samuelson)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用数理证明要素均等化理论(H−O−S理论),指出各国的要素价格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而呈现均等化趋势,即本国的丰裕要素的价格会随着不断出口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而上升,而稀缺要素的价格会随着不断进口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而下降,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因此,新古典贸易理论主张各国应当实行自由贸易,并根据自身要素禀赋特点参与国际分工获利。

新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全球国际贸易中开始出现大量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即一国既进口又出口同一产业内产品,这是以往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Krugman和Helpman(1980)等经济学家,通过引入更加符合现实的规模经济效应、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产品差异化、消费者具有不同消费偏好等理论前提条件,来解释逐渐兴起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并形成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效应使得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也能因扩大生产规模而使自己获得规模效应所造成的生产成本降低而形成出口优势,所以,此时生产者会倾向于生产种类较少但产量较大的商品。但是消费者有多样性偏好需求,因此,各国借助国际贸易来实现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各自大规模生产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属同一产业的商品。因此,新贸易理论主张为实现贸易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各国应当减少或取消贸易过程中、世界市场上设置的人为阻碍和市场分割,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投资壁垒,实现贸易、资金、人员流动等多方面的对接联通,促进一个大规模、广受众的世界自由大市场形成。(www.daowen.com)

新新贸易理论提出了从企业角度这一新的微观视角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利得。Marc Melitz(2003)提出的异质性企业模型,突破了以往贸易理论企业同质的假设,加入了企业生产率差异这一影响要素。认为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够在贸易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并进行出口,生产率一般的企业仅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则被市场自动淘汰,即开展国际贸易会对市场上的企业进行优胜劣汰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率。Pol Antras(2003)等学者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以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一体化迅猛发展的原因。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会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是以FDI(外国直接投资)方式还是直接出口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若使用FDI方式在外国市场设立子公司则可以绕过该国贸易壁垒,且此时可以较好地将本公司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保留在公司内部,但是需要承担较高的投资风险和固定成本。所以,当国外市场规模较大且贸易壁垒较高的时候,规模较大及技术优势较大的跨国公司会倾向于以FDI的方式参与贸易,即采用内部一体化方式,将交易内化在公司边界内。而当贸易成本较低且FDI成本较高时,则企业会选择出口方式。新新贸易理论主张进行自由贸易,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因为一国在封闭的经济环境中,不利于培养和自动筛选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若能通过自由贸易与全球优质资源和产能互享,共同商议和合理开发投资项目,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将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率和社会的福利水平,合理倒逼一国产业结构自动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阐述了一国或地区依据要素禀赋优势或经济规模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会使双方获得社会福利增加的好处,是一个双赢的经济行为。但要实现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双赢,各国必须取消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推进商品与资本自由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