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用地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农用地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学界并未对农用地利用概念进行统一界定。因而,在农用地利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探究农用地利用问题,寻求符合生态、社会、经济三者平衡发展的解决措施。人地关系协调理论人地关系指的是人文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人地关系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农用地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

(1)山间盆地

山间盆地一般指的是被山地包围起来的平坦地面,处于造山带之间。就平面而言,山间盆地构建了形态起伏的多层地貌空间格局,由内而外依次是湖泊、湖沼平原、冲湖积平原、山前台地、山地。[35]本文的研究区域大理市银桥镇位于大理坝子,也就是位于大理的山间盆地中。

(2)农用地

我国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用途进行了严格规定,将土地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则对我国农用地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界定,明确规定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而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则进一步细化了农用地的范围,指出农用地应包括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园地(果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林地(乔木林地、竹林地、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木林地、灌丛沼泽、其他林地),牧草地(天然牧草地、沼泽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水面水库、坑塘水面、沟渠、设施农用地、田坎)。而本文所研究的农用地是指银桥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耕地、园地等,因特殊原因不能作为银桥镇农业生产的农用地则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3)农用地利用

农用地作为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农用地利用的概念尤为重要。目前,学界并未对农用地利用概念进行统一界定。孙明义(2018)认为农用地利用是把农地作为劳动对象和手段,从农地质量和特征出发对农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从而满足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36]而冉晓晗(2019)则认为农用地利用指的是在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过程中出现的农用地综合利用现象,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从事的活动必须是在农用地上开展;二是在农业活动过程中必须有对农用地的利用。[37]《农用地利用与保护》则指出农用地利用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对农用地进行的干预活动。[38]由此可知,学界对农用地利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存在共通之处,那就是必须是在农用地上开展的活动。因而,本书将农用地利用定义为:人类出于某种目的,以农用地为劳动对象和劳动方式,根据农用地的质量和特点对农用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开展农、林、牧、渔等农业生产活动,以满足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

2.理论基础(www.daowen.com)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发表,引发了人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发展观念的讨论。10年后《只有一个地球》的出版,进一步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知推向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直到1987年,可持续发展概念才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被正式提出,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日渐丰富,拓展延伸到了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土地利用上,衍生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认为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需要从社会经济、生态多个角度着手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而农用地作为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也被逐渐重视起来,成为农用地利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要求人们加大对农用地的保护力度、合理挖掘农用地生产潜力、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本书在探究银桥镇的农用地利用问题过程中,会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对银桥镇的农用地利用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提高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用地的可持续利用。

(2)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由生态学和经济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着重探讨了人类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问题,寻求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生态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多个理论的综合,生态经济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平衡理论和生态经济效益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三个基本理论,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是核心理论,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理论。但总的来说,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理论为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其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很多领域形成了重要影响,其中对土地利用领域中的研究影响更加的深入和广泛,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提出便是很好的例证。土地是由多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功能性整体,长期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使得土地除了自然生态属性,还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成为一个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因而,在农用地利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探究农用地利用问题,寻求符合生态、社会、经济三者平衡发展的解决措施。

(3)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指的是人文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人地关系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地关系的不断探讨,人地关系理论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日渐丰富,衍生出了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目标论、人地关系调控论、人地关系矛盾论、人地关系协调论等理论,而最需要强调的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渐兴起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1930年,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提出了适应论(又称“协调论”),指出人地关系应同时包含两种含义:一是人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在一定区域内居住的人和其地理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他所说的“适应”其实是人类不断地协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一经提出便迅速在各国学者间传播并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地球爆发种种危机,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地关系中的协调论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发展到了今天,人地关系协调理论成为了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准则,指导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本文的研究区域银桥镇位于洱海流域,近年来,洱海受到严重污染,目前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保护洱海,但情况仍不容乐观,需要流域内居民齐心协力打赢洱海保护战。因而,在对银桥镇农用地利用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人地关系协调理论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