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气候气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气候气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地区位于亚热带范围内,由于复杂的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复杂多样。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川西高原主体部分年平均气温<8℃。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在2000℃以下。一月平均气温5℃,德昌以南谷地10~12℃,为全省冬季最暖地区;四月平均气温10~24℃;七月平均气温15~26℃;十月平均气温10~20℃。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

气候气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古人将自然称之为天,更多的是指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收成的气候因素,诸如光、热、水、气等。四川地区位于亚热带范围内,由于复杂的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日照。东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在地域上由西向东递增:盆地西部900~1200小时,盆地中部1200~1400小时,盆地东部1400~1600小时。在时间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3100~4200兆焦耳/平方米,其时空分布与日照类似。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数为2000~2500小时,地区差异不大,仅龙门山区相对较少,为1600~200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多为5000~6800兆焦耳/平方米,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时数为1200~2700小时,较东部盆地多一倍。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部递增;时间上,干季多于雨季。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4000~6200兆焦耳/平方米,除小凉山东侧外,光能资源大于东部盆地。

气温。东部盆地年平均气温14~19℃,比同纬度地区高1℃。一月平均气温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气温15~19℃;七月平均气温25~29℃,是全年最热月份;十月平均气温15~19℃,接近该区年平均气温。四季分明:春季候温10~21.9℃,长约3个月;夏季候温≥22℃,长3个多月;秋季候温10~21.9℃,长2.5个月;冬季候温<10℃,长3.5个月。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200~6100℃,无霜期280~300天。川西高原主体部分年平均气温<8℃。一月平均气温-5℃左右;四月平均气温5~10℃;七月平均气温10~15℃;十月平均气温5℃左右。全年无夏,冬季漫长,可分3期:寒期候温≤0℃,冷期候温1.1~9.9℃,温凉期候温≥10℃。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在2000℃以下。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气温:谷地15~20℃,山地5~15℃。一月平均气温5℃,德昌以南谷地10~12℃,为全省冬季最暖地区;四月平均气温10~24℃;七月平均气温15~26℃;十月平均气温10~20℃。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两季。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德昌以南河谷>4500℃,以北锐减至2000℃。

降水量。东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地周边丘陵地带多于盆地,盆地西缘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为1300~1800毫米;次为盆地东北和东南边缘山地,为1200~1400毫米;盆地中部丘陵区降水最少,为800~1000毫米。在季节上,冬季(12月—次年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5%,夏季(5—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总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川西高原降水少,年降水量大部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9月为雨季,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90%;11月—次年4月为干季,各月降水量小于10毫米。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不论是长时期、周期性的气候冷暖干湿变迁,还是短时期的旱涝风霜变化,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显著影响。现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研究业已证明,寒冷直接制约着降水量的大小,若寒冷与干旱相结合,则成为影响与制约农业生产的重大危害,当然,最终的后果自然反映在农业产量上。[33]气象史学家张家诚先生曾指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对于高纬度地区如我国华北农作物产量有直接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平均气温每下降1℃,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即可比常年下降10%。”[34]另有学者指出,尽管这种气象规律在低纬度地区影响后果不如中高纬度地区显著[35],但就我国大部分分布在中高纬度的农业区而言,气候冷暖干湿的显著变化导致了农作结构发生改变,并迫使人们在农作的时令安排和技术措施上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成都平原所在的北纬30度区域,按照黑格尔关于人类文明与地理环境的说法,是最有利于产生人类灿烂文明的环境,“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儿形成了一个大陆……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36]。正是在这个北纬30度区域上下“广阔的胸膛”上,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的埃及文明、东亚的东亚文明(包括成都平原的巴蜀文明)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明都发生于此[37]。为了清晰地说明四川地区所处的长江流域热量资源的状况,特列表如下:(www.daowen.com)

表1—2 长江流域的热量资源及其分配情况[38]

四川盆地地处长江上游,地势较高,距海较远,地形闭塞,形成冬暖、春旱、夏热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6~18℃,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高出1~2℃,零度以上累积积温5900~6700℃,比长江中下游高出400~500℃,素以热量丰富著称全国。冬半年小春生长季(11月至次年4月)所占积温与夏半年大春生长季(5月至10月)所占积温之比为1∶2。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自东汉时起,我国气候逐渐寒冷,至三国时尤甚,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2℃;自隋朝建立之后,我国天气转暖。这个温暖时期一直延续到北宋前期……唐代的年平均气温比今天高1℃左右。[39]王开发、任振球等学者利用考古资料和天文资料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40]这一结论已为学界的深入研究所证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雷特·辛斯基指出,“从公元前3000年到前800年,欧洲经历了一个温暖期,这一点已为地理学和古植物学的材料所证明。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北亚气候开始不时变冷。与亚洲情况相对应的是,大约公元前1500年欧洲气候也开始变冷,且于公元前900年到前700年间达到极冷……如果中国气候变化与北半球其他地区气候变化是一致的话,那么我们就可能发现公元前1500年前中国存在一个相对温暖随后又逐渐转冷的气候期”。[41]由此可见,唐代四川地区气候同比今天要温暖和湿润,这就为当时的农业的高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