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化被认为是与工业化、现代化并行的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三大标志。在这“三化”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与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观点略有不同,有部分学者坚持城市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政府把握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把控城市化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城市化被认为是与工业化、现代化并行的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三大标志。在这“三化”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具体到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政府如何进行城市规划、如何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如何实现人的城市化以及如何建设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等方面。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还是引导作用,学术界还存有不少争论,但在城市化进程中是否需要政府履行职能这一问题上,分歧并不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不能缺位这一观点,认为,无政府主义将导致人类社会的无序和发展方向的迷失。

我国作为晚发外生型的发展中国家,要现实短期内对早发内生型国家的赶超,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力度和领域势必要大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基础较好的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不例外。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着一些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比如以地方政府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以土地作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在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无限扩大城市的边界,侵占大量的土地资源,这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典型的粗放式城市化。这种粗放的传统城市化以土地资源为核心,把人和自然环境变成了资本积累的工具,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仅难以持续,而且还带来了产业结构失衡、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诸如“半城市化”“伪城市化”“被城市化”等,有学者就指出,城市化不是自然发展过程,而是被人为扭曲,这些现象迫切需要转变城市化发展方式,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17]。这样一个问题的客观存在,说明我们的政府在过去的行政实践中并没有认识到城市化的实质乃是人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化,仅靠土地的扩张而实现的城市规模的扩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为此,2014年3月,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通过《国家新型城市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理念,确立了新型城市化是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市场运作为主导,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创新要素为驱动力,是低成本、高收益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也就是说,在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实现真正高效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而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的政府职能转变的侧重点则集中于两大方面:第一,要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比如,科学布局城镇体系,确保规划符合程序规范、科学民主的原则,严格规划的监管和落实等。第二,创新制度环境,比如通过户籍制度的创新,使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迁移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创造便利条件;通过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创新城市化资金保障制度和产业发展政策,使新型城市化在经济层面得到充分的支撑和保证;创新住房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就业制度等,使得城镇扩容人口能够在城镇中安居乐业,真正融入城镇之中,进而实现真正的城市化。(www.daowen.com)

与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观点略有不同,有部分学者坚持城市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政府把握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把控城市化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做到科学确定发展战略,必须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原则出发,全面分析本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内外因素,选择并确定本地区的发展战略[18]。具体说,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确立发展理念,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战略保障;科学定位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协作,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加强政府监管,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改革城建投融资体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统筹区域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着力营造和优化软环境。上述七个方面是需要紧密配合,齐头并进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和偏差,都会造成木桶短板效应的发生,不利于城市化的科学有序推进。因此,在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的过程中,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依法行政,并积极组织和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