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河破冰工程:冬季通航的关键

海河破冰工程:冬季通航的关键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冬季通航,对天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海河破冰成为航道治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每到冬季,大沽灯船受冰凌的影响而撤走,为保证进出海河口船舶航行的安全,海河工程局即派一艘破冰船代替灯船进行导航。另外,为阻挡海河口北滩冰凌南移,阻塞航道,海河工程局还在北滩修筑石坝一座,此坝全长1700多米,坝头安放两只大沉箱,防止了冰凌冲撞破坏。

海河破冰工程:冬季通航的关键

天津地处我国北方,海河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结冰期。实现冬季通航,对天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海河破冰成为航道治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1911年5月26日,天津洋商总会首先就破冰问题同海河工程局董事会进行协商,动议利用破冰船使海河在冬季保持通航。1911年末,海河工程局聘请的破冰专家到达天津,经实地勘测,提出通过破冰船破冰,能够使海河从塘沽至大沽口段保持冬季通航。1913年11月,新建造的515千瓦破冰船“通凌”号和294千瓦破冰船“开凌”号到达海河工程局。1914—1925年,海河工程局又先后从江南造船厂购置了“没凌”“清凌”“工凌”“飞凌”4艘破冰船。

1913年11月,海河工程局首次在海河全线进行破冰作业,1915年制定了大沽口和渤海湾的冰况等级信号,从1916年起,海河从塘沽至大沽口段可保持全年通航,1921年1月,破冰船又成功到达天津港。以后,每到冬季,“通凌”“清凌”“没凌”三艘较大的破冰船在大沽口内为进出口船只开道破冰。“开凌”在葛沽一带湾道破冰,另有“工凌”和“飞凌”在天津港内破冰。每到冬季,大沽灯船受冰凌的影响而撤走,为保证进出海河口船舶航行的安全,海河工程局即派一艘破冰船代替灯船进行导航。当冰情严重时,导航的破冰船即参加破冰,同时根据预报,在轮船到港前几小时,再恢复导航。最初,冰况都是用电报发往芝罘(今烟台),航行至大沽的船舶从芝罘港了解大沽口及渤海湾的冰况,进港时由海河工程局派破冰船在前引导。

“清凌”(右)、“飞凌”联合破冰

1926年,海河工程局在“清凌”号破冰船上安装了无线电通信设备。1929年1月1日起开始广播冰况,周知各航船。海河工程局破冰成功,基本上保证了海河的畅通和天津港的航运,结束了天津历史上冬季封港的历史,使天津港成为结冰不断航的港口,为冬季水上客货运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对天津航运业、商业和经济繁荣,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董浩云拍摄的大沽口破冰的照片(www.daowen.com)

1935年12月至1936年3月,天津发生了30多年来最严重的冰况,坚冰最厚处达0.6米,先后有65艘客货船在大沽沙航道和大沽口外或被冰凌所困,或被冰凌推移搁浅,或被冰凌挟至外海。海河工程局的全部破冰船都奉命投入了破冰。“通凌”“清凌”“没凌”等几条大型破冰船在最困难的大沽沙航道破冰作业,他们日夜轮番进进出出于大沽沙航道,破冰救援遇险船舶,使其一一脱险。日本客轮“Chosan丸”在大沽沙外航道外段北侧被困,“清凌”前往救援。在无法接近客轮的情况下,为防止意外,让客轮上的140名旅客下船,从冰上徒步走到破冰船上,“清凌”航行了近两天,才通过大沽沙航道,将旅客安全送抵塘沽登岸。1936年2月,时任天津轮船业同业公会执行委员、天津航业公司船务主任的董浩云参与了交通部组织的救援活动。他负责指挥天津航业公司被征用的破冰船,并乘飞机运送补给物资,上面这张照片就是爱好摄影的董浩云在营救之余拍摄的。后来成为一代船王的董浩云,当年曾在天津生活过,其长子董建华曾任香港特首。

1936年,由港务长、天津洋商总会主席或其代表、海河工程局总工程师及航政局长共同参加,成立了破冰管理委员会,集中管理破冰工作,以应对再发生更严重的冰情。另外,为阻挡海河口北滩冰凌南移,阻塞航道,海河工程局还在北滩修筑石坝一座,此坝全长1700多米,坝头安放两只大沉箱,防止了冰凌冲撞破坏。

1937—1945年,天津气温一直较为温和,冰情也不十分严重。1946—1947年冬季奇寒,1948年再度严寒,天津港进行了破冰。建国后,冰情稳定,一直保持冬季通航。1969年初,天气奇冷,全部破冰船参加破冰抢险,保证了冬运的安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津港冰情日益减轻,破冰工作越来越少,20世纪80年代以后,天津港基本没有破冰工作了。

(张绍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