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蔡国简史:从文献视角重新审视

蔡国简史:从文献视角重新审视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可知,整个西周时期的蔡国,内外局势较为稳定,居上蔡历十八代侯。春秋时期楚与吴在淮河中游地区的争夺和拉锯,对蔡国的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蔡国自平侯迁都新蔡,一直是作为楚的附庸国而存在,历经平侯庐、蔡侯朱、悼侯东国和昭侯申四代。值得注意的是,蔡昭侯因楚令尹索要佩裘而不予被楚国扣留三年这一事件的促发,深刻影响了蔡国的二次迁都。蔡迁入州来后,改其名为下蔡。至此,蔡国历史结束。

蔡国简史:从文献视角重新审视

作为西周初年最早的姬姓封国之一,蔡是与周王室同宗的重要诸侯国。“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地。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移民。”[1]由此可知,蔡国始封之君为蔡叔度,是周文王之子,与周武王、周公旦皆为同母兄弟。武王病故,二人挟武庚叛乱,后周公东征平叛,杀管叔,放蔡叔于郭凌。之后,“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见诸王,而命之以蔡”[2]。意即,周成王时复封蔡叔度之子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3]。虽然有关蔡叔度之始封地与蔡仲胡之复封地是否为同一地点的问题尚存在较大争论,[4]但学界对于蔡国首个国都为上蔡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汉书·地理志》云:“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据此可知,整个西周时期的蔡国,内外局势较为稳定,居上蔡历十八代侯。但这一形势将随着南方楚国的不断强大和北上争霸而改变。

有学者根据新出上博竹书、清华简的相关记载,认为至迟从西周晚期开始,楚国已经对蔡国进行了侵伐。[5]左传·桓公二年》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此后,蔡国一直成为楚国北境的心腹之患,更是其东进经略江淮的阻碍之一。春秋时期楚与吴在淮河中游地区的争夺和拉锯,对蔡国的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昭公十一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于申,“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即灭蔡设县,这是蔡第一次被灭国。有学者认为,蔡之所以被楚国所灭,其原因是由于楚国面对吴国日益强大的威胁和压力,不得不在淮北汝、颍一带进行一系列灭国迁民行动,灭蔡只是其中之一,其目的在于清除该地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并借此打乱这一地区旧有的血族体系,加快“楚化进程”。[6]这一事件对蔡国影响深远,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平侯迁都新蔡。《左传·昭公十三年》:“平王封陈、蔡,复迁邑,致群赂,施舍宽民,宥罪举职。”楚平王继位后,之所以让一些诸如陈、蔡这样已被灭国迁民的诸侯国重回淮域故地复国,目的是结好诸侯,稳定由于灵王赋役无度、肆意专杀所造成的危险局势。蔡虽然得以复国,然而此时的上蔡都城已经成为楚国的北方“别都”重镇,[7]平侯不得已只能南迁至楚国势力范围内的新蔡,当然这也应该是楚国有意而为之。《汉书·地理志》载:“新蔡,蔡平侯自蔡徙此。”蔡国自平侯迁都新蔡,一直是作为楚的附庸国而存在,历经平侯庐、蔡侯朱、悼侯东国和昭侯申四代。在此期间,楚对蔡国仍不断地进行打压和驱使。值得注意的是,蔡昭侯因楚令尹索要佩裘而不予被楚国扣留三年这一事件的促发,深刻影响了蔡国的二次迁都。

《左传·定公三年》载:“蔡(昭)侯归,及汉,执玉而沈,曰:‘余所有济汉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晋,以其子元与其大夫之子为质焉,而请伐楚。”蔡昭侯在遭受屈辱之后终于与楚国反目,鲁定公四年(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蔡先是受晋国指使灭了楚的同盟国沈,后又加入吴、唐联军共同伐楚,助力吴师经新蔡沿淮西进。[8]吴蔡联军通过著名的“柏举之战”后长驱直入攻下郢都,造就了楚自立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失败——弃郢都而徙鄀。(www.daowen.com)

由于吴国内乱加之其与越的关系日趋紧张,无暇顾及西方与楚人的争夺,导致吴、楚之间的争夺趋于缓和,而这就给了楚国喘息和复苏的时间。在经过数年的“改纪其政”和休养生息以及践行“联越制吴” 的外交政策的情况下,楚昭王先是相继灭掉了顿国和胡国,之后终于在鲁哀公元年,“楚子围蔡,报柏举也”,“蔡人男女以辨,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9]将淮河上游以北、汝水中下游的蔡国境土全部吞并,迫使蔡国的势力范围限制在新蔡以南、淮汝之间的狭窄地带[10]。这一事件造成了蔡对楚国的强烈不满和无限忌惮,“蔡于是请迁于吴”,而吴亦欲将蔡作为与楚交锋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同意其迁入吴境。《春秋·哀公二年》载:“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蔡迁入州来后,改其名为下蔡。关于下蔡、州来的地望,学界尚存有凤台、寿县等不同认识,但近些年的考古工作使得我们更倾向于州来在寿县之说。

自春秋中期开始吴楚在淮河流域的长期拉锯式争夺战,终于以鲁哀公二十二年越灭吴事件的发生而宣告结束,致使楚国来自东方的巨大压力和威胁得以缓解。[11]鲁悼公二十年(楚惠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再次灭蔡。至此,蔡国历史结束。至于后来有学者指出的所谓高蔡、望蔡之说,[12]是发生于蔡国被灭之后之事,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此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