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塑美国制造业:探索先进文化之路

重塑美国制造业:探索先进文化之路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随着这些公司试图返回本土,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浮出水面,美国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进入制造业工作。所以美国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重塑制造业在年轻人中的形象。为了改善制造业形象,美国还推出了“制造日”。文化是一个行业赖以生存的土壤,美国把制造业的文化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重塑美国制造业:探索先进文化之路

乔布斯去世的前一年,他曾受邀到白宫奥巴马青梅煮酒论英雄。席间总统问乔帮主:“当今天下英雄,唯乔帮主……那个……跟你商量个事,能不能把苹果产品的组装搬回美国来?缺就业啊!”帮主诡异地一笑,然后淡淡地答到:“它们永远也回不来了!”

这就是今天的美国制造业。

18世纪,美国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春风,把制造业的生产动力由蒸汽机转变成为电和内燃机。同时,大量的科学生产方式在美国纷纷涌现,促使其生产出大量的明星产品,比如亚美利加游艇、麦考密克收割机、辛格缝纫机、霍布斯锁……

现在看来,这些19世纪中叶的东西显得有点老土,但在当时的会展上,这些产品带来的震撼丝毫不亚于iPhone6和特斯拉电动车。

此外,美国制造在军工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他们生产的柯尔特连发手枪,品质高、实用性好,充分体现了美国制造业的技术成就,而且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不过因为军工领域的特殊性,让人感觉现在美国制造没有之前拉风,毕竟,普通民众对于枪的兴趣是远远没有苹果手机大的。

在这些优秀产品的背后,是美国制造业技术和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而且催生出了大量风靡世界的制造品牌,像通用汽车洛克希德等品牌全都是来自美国,这些公司的管理经验已经成为经典管理教材辐射到全世界,而他们的产品质量、制造工艺更是成为业界的标杆。

可以说,技术、管理上的持续创新,加上战争、工业革命等外部因素的刺激,共同缔造了美国制造的图腾。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除了高新技术产业和军用技术还受到重视外,制造业在美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

在政府的带动下,美国经济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转移,大量资本从制造业中撤出,部分大学甚至关闭了制造技术和制造科学的课程

与之相对的是,这三十多年来美国信息科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30多年来,美国向世界输出了苹果、谷歌耐克等知名品牌,也顺便把那些高污染、低利润的加工制造分到了其他国家。

从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政府突然发现这种长期的经济空心化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的隐患,所有的繁荣都好像是一个气球,虽然硕大无比,但是一戳就破。(www.daowen.com)

所以美国开始致力于再工业化,吸引制造业回流本土,很多老牌制造工业就在这个阶段逐步回归故里。

2015年,精密制造巨头史丹利百得时隔25年后重新在美国生产出了一套电动工具,这种看起来很小的事在美国却非常轰动。

因为,制造业终于回来了!

但是随着这些公司试图返回本土,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浮出水面,美国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进入制造业工作。

所有回流的公司都在遭受技能工人短缺的困扰,美国的很多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将来宁可去餐馆打工,也不愿意进入制造业成为产业工人。

制造业在美国年轻人眼里又土又累,是人生最下下策的选择,这种对制造业的歧视在美国非常严重。

所以美国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重塑制造业在年轻人中的形象。

2013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郊区的一座手机基站,因其中装配的应急电池产自美国工厂而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这被称为美国制造业文艺复兴的开端。

为了改善制造业形象,美国还推出了“制造日”。当天举办了超过300项活动,吸引工人到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就业。你没看错,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些中国人打破头要考进去的领域,在美国年轻人眼里却跟最恶劣的工作没什么两样。

为了迎合年轻人,主流媒体对制造业形象的刻画也开始变化,突出简约、高科技、创意和酷炫。

比如,3M公司就是在2015年发布了其新的全球品牌标识和愿景,一改以往制造业严肃刻板的形象,力图给年轻人带来更酷更炫的感觉,以吸引人才。

文化是一个行业赖以生存的土壤,美国把制造业的文化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