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及分布情况

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及分布情况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土地的开发利用,在北方地区主要取决于降水和水资源条件,在南方主要取决于地形地势的影响。另据全国土地概查,沼泽面积为1.5亿亩,其中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辽河地区及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间有7500万亩;青藏高原的若尔盖、那曲、长江和黄河源流区、柴达木盆地等有3000万亩;华北北部、长江中下游和云贵高原等地有3750万亩;新疆博斯腾湖和阿尔泰山、天山山区间有750万亩。

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及分布情况

国土地总面积960万km2,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干旱荒漠面积大,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在国土中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值和大多数国家,而且水土资源很不匹配,这是中国国土环境的弱点。

1.耕地资源

据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调查统计,到1996年10月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3.5%。按19.51亿亩计,中国耕地面积少于美国、印度、俄罗斯,居世界第四位,但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59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3.3亩的一半。

我国土地的开发利用,在北方地区主要取决于降水和水资源条件,在南方主要取决于地形地势的影响。大体以多年平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划分,此线以东以南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50%左右,而耕地面积占全国总数约90%。在此范围内,淮河、秦岭以南多年平均降水量800mm以上的湿润地区,集中了全国水田面积的90%多;淮河、秦岭以北以半湿润气候为主的东北、华北地区,集中了全国70%左右的旱作耕地。年降水400mm等值线以西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仅有全国10%左右的耕地面积,特别是年降水量不到200mm的地区,耕地只集中在有水灌溉的少数绿洲;这一区域的南部属青藏高原,地处高寒,耕地面积占全国总数不到1%。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很少,南方雨量较多的地区宜农土地基本上都已开垦,有些地方甚至已开垦过度,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北方未利用的平坦荒地面积很大,但受水资源的制约,能开垦为耕地的很少。全国有3000多万亩沿海滩涂,因围垦投资较大,一般围垦后多用于水产养殖或作为建设用地,如要开垦为农田,需要淡水洗盐,只能根据水利条件改善情况逐步开发。据1990年调查,全国可能开垦为耕地的土地面积为1.42亿亩,大部分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考虑,实际能开垦的面积可能不到此数。

我国耕地面积自1957年后一直在减少,随着城乡建设、工矿、交通发展以及现有不宜农作的耕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等,每年还要减少许多耕地。虽然,今后从宜农荒地资源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中还可增加一些耕地,估计今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增减相抵略有增长,东南部一些省(市)将增不抵减,全国维持现有耕地规模的难度很大。近年来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全国已调整划定基本农田面积16.22亿亩,要求到2005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9.2亿亩,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28亿亩。

2.草地资源

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现已利用的草地面积为40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牧区、半农半牧区草地32.97亿亩,占80.8%;农区零星草地和草山草坡7.81亿亩,占19.2%。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草地基本上都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草质较好、产草量较高的草甸草原只占20%左右;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占80%左右,产草量很低,有的每亩产草量还不到100kg。许多牧区超载过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少数草场因排水不良而碱化。我国牧区光照条件好,但大多降水量少,一些草场在干旱年份牧草甚至不能返青。据调查,有灌溉的人工饲草料基地比天然干旱草场可提高产草量20~40倍,天然干旱草场如能有水灌溉,也可提高产草量8~10倍。由于水资源条件的制约,至1995年,全国草场灌溉面积仅有1188万亩,只占草场面积的0.4%。农区草场相对来说年降水量较多,特别是淮河、秦岭以南广大山丘区的草山草坡,雨量丰沛,产草量高,但杂草较多,优质牧草少,人工改良后有很大增产潜力。(www.daowen.com)

据农业部门调查,我国尚有可利用的草地资源约8.8亿亩,其中5.6亿亩分布在农区,占总数的64%;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只有3.2亿亩,占总数的36%,主要分布在西藏和四川西部等高寒山区。内蒙古、新疆、青海等主要牧区开发潜力有限。

3.林地资源

据调查,到1996年全国林地面积为34.14亿亩,比20世纪80年代清查林地面积有很大的增加。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东北、西南及东南、华南的丘陵山区。西北干旱地区除贺兰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在一定高度带可以靠降水生长乔木森林外,其他地区的树木必须有水灌溉或地下水浸润才能正常发育生长。我国最干旱的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四省区的森林覆盖率分别只有4.4%、2.3%、0.9%和0.4%,而且一些地区以往因水资源开发利用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用水,一些靠地下水浸润生长的旱生林木如胡杨、梭梭、沙枣等大面积死亡,沙漠扩展,生态环境恶化,已威胁到绿洲的生存。

按林业部门统计,我国林地后备资源有宜林荒山荒地11.49亿亩,宜林沙荒地8350万亩,合计为12.33亿亩,其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个省(区、市)为5.71亿亩,占46%;东北三省0.71亿亩,占6%;华北、西北及苏、皖等14个省(区、市)共5.91亿亩,占48%。由于土地利用的多宜性,上述宜林荒山荒地大部分也是宜牧草地和草山草坡。

4.湿地资源

湿地包括沼泽、浅水湖泊周边、河流滩地、海岸滩涂等,我国共有湿地面积约66万km2,占世界湿地面积10%。另据全国土地概查,沼泽面积为1.5亿亩,其中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辽河地区及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间有7500万亩;青藏高原的若尔盖、那曲、长江和黄河源流区、柴达木盆地等有3000万亩;华北北部、长江中下游和云贵高原等地有3750万亩;新疆博斯腾湖和阿尔泰山、天山山区间有750万亩。我国沿海滩涂共计有3000多万亩,每年还在不断增长,仅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扩展约5万多亩。

以往对湿地在水环境中的地位和对整个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认识很不够,对湿地的利用多着眼于开垦耕种,虽对增加农产品产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一些地方湿地水排除后,已出现局部小气候变干旱及一些濒危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等生态和环境问题。西北一些湿地也因气候变化而出现萎缩。湿地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今后应在保护和改善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做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