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应对可能压制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问题?

如何应对可能压制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问题?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可能凭借其技术、规模等垄断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和新建企业,挤压东道国当地企业,挤占东道国当地市场,使东道国的产业发展缺乏动态比较优势可得性而成长乏力,从而对东道国形成产业压制。跨国公司一旦控制了东道国产业的生产能力,就是攫取其创造财富的“母机”。但是,压制可能是一时的,从长期来看,受到压制的中国企业也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打磨出核心竞争力。

如何应对可能压制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问题?

虽然多数情况下产业效率提高了,但这种效率提高对产业的三个主体——跨国公司、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是不均衡的。跨国公司一般是获利者,而国内企业的命运却非常不同。部分国内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剩余一定数量的企业与跨国公司抗衡。比较优势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表明,国内企业所能占有的市场份额与国内产业的初始禀赋和组织动态学习能力相关。

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可能凭借其技术、规模等垄断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和新建企业,挤压东道国当地企业,挤占东道国当地市场,使东道国的产业发展缺乏动态比较优势可得性而成长乏力,从而对东道国形成产业压制。海默认为美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发挥它的垄断性优势,控制国外经营,借以控制东道国市场。但一个国际的产业竞争力是以本国企业竞争力来衡量的。跨国公司一旦控制了东道国产业的生产能力,就是攫取其创造财富的“母机”。因此东道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如何防止跨国公司对本国形成产业控制。

王允贵(1998)对我国电子产业的跨国公司形成的产业压制进行了分析,认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产业控制源于它的垄断优势,大致有以下四种方式:股权控制、技术控制、成本控制、品牌控制。他还指出跨国公司投资于我国电子产业的宗旨是控制电子产业的生产能力,达到压制我国电子产业发展的目的。跨国公司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我国电子产业形成压制:一是技术压制。90 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产业,特别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迅猛,一些领域国产品牌开始主导国内市场,但来自技术方面的隐忧已不容忽视,并有可能成为进一步竞争的致命弱点。二是厂商压制。跨国公司通过并购企业、抢占市场、排挤产业内东道国的现有企业,并以技术、规模、资金等优势高筑进入壁垒,阻止东道国当地潜在进入者,以达到寡占市场的目的。1994 年日本松下公司与杭州金鱼电器公司合资,建立杭州松下家用电器公司,在洗衣机行业国内的“金鱼”不见了,只有“松下爱妻号”;1995年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与苏州香雪海公司合资,建立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在电冰箱行业,“香雪海”石沉大海,只有“三星”闪烁夜空。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可耐冰箱、孔雀电视等。(www.daowen.com)

但是,压制可能是一时的,从长期来看,受到压制的中国企业也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打磨出核心竞争力。家电行业在加入WTO 后,受到的保护较少,直面全球竞争的结果是培养出了格力美的、海尔等一批可以与国外公司抗衡的本土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