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党的18大: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18大: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2 年,党的十八大强调,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较,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增加的同步性。

党的18大: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强调,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经济方面,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打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党的18 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体现在6 方面: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我们党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同时,我国政治体制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在扩大人民民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总之,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全民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针对发展面临的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以下4 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四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www.daowen.com)

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较,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增加的同步性。关于“翻两番”,党的十六大报告讲的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 年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讲的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 年比2000 年翻两番”;党的十八大报告讲的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这就把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明确表态要让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展示出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和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博大胸怀;确立起中国共产党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坚定信念。

第二,更加关注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把目标确定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上,更表现在每个具体要求的细节上。如在讲“翻一番”问题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这就说明将来“翻一番”一定是建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再如,讲到经济发展的格局上,强调“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就说明,小康社会的建成,不是某个方面单打独斗,而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全局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是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步提高。

第三,更加关注真正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十八大报告的新要求中强调“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了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进行的,也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因此,依靠人民群众就会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就能在实践中无往而不胜;脱离人民群众,就会势孤力单,就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

第四,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概括的一些新概念纳入其中,如司法公信力、人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决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积极汲取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优秀理论成果,表现出开阔的政治胸怀和极大的理论勇气。

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再到十八大所规定的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容来看,其内容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而不断完善,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而不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进行而不断系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