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概述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城乡关系问题的阐述散见于许多文稿,他们分析了城乡对立及其根源,并将城乡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城乡浑然一体、城乡分离与对立、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在城乡对立及其根源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城乡分离或对立是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城镇化与资本主义人口和工业化规律上,马克思认为城镇化受相对人口过剩规律的影响。其次,资本主义工业化是推动力也是摧毁力。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概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城乡关系问题的阐述散见于许多文稿,他们分析了城乡对立及其根源,并将城乡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城乡浑然一体、城乡分离与对立、城乡融合三个阶段。要达到上述三个阶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发展;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在城乡关系上,虽然马克思反对城乡对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但是他更侧重于发现并阐明城乡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以及左右这种趋势的规律,只有在认识和把握这种趋势变化的规律的前提之下,才有解决城乡对立问题的可能。基于此,我们将其城乡关系理论归纳为三个方面:城乡对立及其根源,城镇化与资本主义人口和工业化规律,城乡对立的消除。

在城乡对立及其根源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城乡分离或对立是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1972)其次,产业分工引起城乡分离和对立,马克思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两次社会分工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是,“城市工业本身一旦和农业分离,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商品,因而它的产品的出售就需要有商业作为媒介,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工业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与此齐头并进,在这里,却完全取决于另外一些情况”(马克思,1953)。第三,分工的演化导致城市的集中和乡村的分散,“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马克思,1953)。私有制是城乡对立的根源,因为“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而“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这种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在这里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它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只要这种力量还存在,私有制也就必然会存在下去”(马克思,2004)。

在城镇化与资本主义人口和工业化规律上,马克思认为城镇化受相对人口过剩规律的影响。其次,资本主义工业化是推动力也是摧毁力。这是由于资本主义无法调和的矛盾,在此情况下,“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1997)。(www.daowen.com)

在如何消除城乡差距的观点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其根本是废除私有制,其次是要为消灭城乡对立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准备足够的条件,最后“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马克思,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