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鄞州农田水利发展历程回顾

鄞州农田水利发展历程回顾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鄞州的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可上溯到1800多年前的东汉,当时句章就有筑陂堰灌溉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鄞县水利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闸成后,又使1.05万亩外江田改造成了内河田,极大地推动了鄞县农田水利发展。第一次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1957年至1966年,国家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鄞县水利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

鄞州农田水利发展历程回顾

口述/缪复元

整理/胡佳艳

采访缪老的那天,恰逢台风云雀”即将登陆,缪老看了看天空,说道:“这台风不会从宁波正面登陆的。”旁边的老师笑称缪老是“老法师”。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天文水利有着丰富的经验,尽管已经年过八旬,但谈起鄞州的农田水利情况却依然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下面是缪老的回忆。

鄞州的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可上溯到1800多年前的东汉,当时句章就有筑陂堰灌溉的记载。唐代起进行了第一次大开发,建成了广德湖、东钱湖、仲夏堰、它山堰,逐渐从消极的趋利避害向兴利除害的湖泊引水水利方向发展。进入宋代,鄞州在平原沿江、沿海兴建江河水利,阻咸蓄淡、防洪排涝,从依靠陂塘、湖泊的引水水利向有水闸、堰坝节制的人工运河供水的广泛农田水利发展。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发展了大嵩地区的滨海水利,筑堤建闸、开河围涂。纵观历代治水,先人们没有脱离以江河湖泊为主的农田水利范畴,以举办单目标、简易的水利工程为主,从而达到治水兴利的目的。真正大规模的现代水利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建了大量复杂的多目标多功能系统工程

“四明山第一颗夜明珠”声名远播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1966年以前,鄞县地区的治水以农田水利为主,这还得从新中国成立前夕那场洪水说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钱湖大规模除葑草

1949年9月3日,国家百废待兴,鄞县遭遇了二十几年不见的特大台风暴雨灾害。洪水冲毁了本来就单薄的江塘,潮水内溢,潮洪难分。一时间洪水漫街、房屋进水,哀鸿遍野,全县受灾农田达20余万亩。刚成立的县人民政府立即组织群众抢险自救,筹措粮食,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发动群众加修堤防、疏浚河道、修建碶闸,兴筑维修甬江、奉化江、鄞江、大嵩江等江塘。新中国成立后鄞县水利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

为加强对治水工作的领导,鄞县成立了水利委员会,由时任县长张剑飞兼任水利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成立后,组织全县人民开展了各项治水活动,同时进行了东钱湖两次大规模治葑草,彻底清除了湖中全部葑草。

1951—1952年间,鄞南地区以董开颜为代表开展了大量水利工作。董开颜带领民众先对鄞南七乡进行了低产畈改造,督理修建了楝树碶、张家碶、葛家碶等十来座碶闸,加固了江塘、疏浚了河道,将部分感潮河段改造为挡潮内河,把2.1万多亩外江咸水田改造成为内河田。1952年,董开颜又受县里委托督办兴建铜盆浦大闸,通过控制蓄泄陈婆渡、钟公庙等地河流来改善排灌条件。闸成后,又使1.05万亩外江田改造成了内河田,极大地推动了鄞县农田水利发展。

但当时鄞县水利基础总体上仍旧比较薄弱。由于缺少蓄水工程,1953年连续多日晴热少雨导致大旱,河网干枯、农田失灌。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农民迷信思想严重,不少地方先后发生“请龙王”求雨事件,一度发生激烈冲突。先是姜山华山乡因河道干涸、田地龟裂,晚稻失灌枯萎,13个互助组相继散伙。民国时期曾任保长的姜林富、厉仁伪对民众说,“天旱无雨,田裂禾枯,再不去老马岭请龙王求雨,下一年百姓要饿死了”,鼓动群众去奉化白杜乡“请龙王”求雨。在两人的唆使下,华山乡组成了300多人的“请龙”队伍。当地乡政府获悉后,向区长王东亮做了汇报。王东亮指示要把挑动搞迷信活动的为首分子查清,并派人前去协助工作。白杜乡得知华山乡要来“请龙”后,也带着350多名基干民兵前来劝阻。双方起了争执,引发斗殴。最终,经区领导协商调解,事态才得以平息。横溪道成岙的“请龙”事件更为严重。道成岙“请龙”队伍到大岙乡时,被当地民兵截住,双方发生争执。王云霄等3个区乡干部出面劝阻,反被关押在施君庙太保殿里。道成人还扬言要把王云霄等3人押跪在烈日下“晒龙王”,直至下雨。翌日,区乡领导前去查处,并从军区调来一个排的兵力做保卫工作,经过四天四夜调解,事态才得以缓解。

1953年,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农村开始开展互助合作化运动,政府通过发动农民积极性,利用集体力量大搞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鄞县山区、半山区建成了一批山塘、水库、堰坝等引蓄水工程,平原地区继续延续以疏浚河道、修建堤防和水闸为主的江河水利。

农田水利的发展也带动了机电灌溉、水电站的发展。1953年,鄞县出现了第一台抽水机灌溉,能灌溉田地54公顷,被群众赞誉“车水不用牛,铁龙能化水”。1954年春,全省第一个国营抽水机站——鄞江抽水机站建成,地委书记王起剪彩祝贺,并在灌区范围新建了宁锋乡,取“宁波地区先锋乡”之意。1955年春,又在横溪甲村建立了国营鄞南抽水机站,标志着“车水不用牛时代”的到来。

当时还有一个轰动性事件,就是建成了被誉为“四明山第一颗夜明珠”的大皎水电站,装机容量13千瓦。建成仪式上,时任县委领导张兆万到场祝贺。苏联《真理报》驻华记者克仁前去采访,并以《山沟里的一颗明珠》为题见报,先后被《光明日报》等大报转载,声名远播海内外。随后,全县山区、半山区农村相继开建水电站,到1964年,全县拥有小水电站、水利加工站52座,其中加工站14座,总装机容量816千瓦。

第一次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7年至1966年,国家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鄞县水利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

1962年12月12日,于三溪浦建造输水隧洞

三溪浦水库全景

党和政府发挥集体经济优势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县开工兴建的大小山塘水库数以千计,基本建成有外牌楼、藤岭、庄岙、卖柴岙等8座水库。其中,三溪浦中型水库于1958年秋动工,1962年基本建成,是当时宁波地区最大的水库、鄞东南供水骨干工程之一。这些蓄水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供水条件。

那十年,鄞县频繁出现水旱灾害,特别是1956年“八一”台风等特大台风,造成了重大损失。治水重点转向了平原地区。沿江沿海兴建了大批排水闸、涵洞,其中规模较大的重要水闸有水菱池、庙堰头、道士堰、梅墟、德胜等碶,这些水闸的建成对改善平原排涝条件起了很大 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从中央到地方提出“大办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口号。1958年、1959年,随着合作化事业的发展,鄞县“破小农经济痕迹,为实现耕作机械化、电气化、园林化创造条件”,发动全县各人民公社开展平整改土,出现第一个农田平整改土高潮,并在凤岙公社红光生产大队(今横街镇上冯村)进行平整改土园地化规划试点。红光大队地处山前平原,田块高低不平、分割细碎、方向不整、形式不一,田塍密如网,坟茔、荒冢星布,根本不能适应集体经营和机械操作。1958年12月,红光大队对桥头畈地块进行全面改造,平整改土、重整田块,修筑路、沟、渠,大队固定166人专业施工,投放劳力3858工,拆迁坟墓1400穴,清除田塍241条,填平池塘水潭4个;建成公路1条240米,机耕路1条550米,灌溉渠道1条550米;移动土石方1.65万立方米,将原301丘农田改并为48丘,扩大耕田面积15.3亩。

在红光大队试点的同时,县里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治理要求:山区、半山区称为梯田化整理区,以坡地梯化为重点,结合治水、改土沿等高线并大田块,从而能够蓄水保水、切断冷泉、保持水土、提高水温。中部平原称为平原水田整理区,整理排灌系统,合并田块、平整田亩,移坟铲墩,整修田间道路,使得田块方正、田面平整、大小适中、方向南北、排灌通畅,道路宽阔平直、四通八达。大嵩滨海平原称为棉地整理区,与营造防风林带相结合,整理排灌系统,开河、蓄淡、洗盐、迁移坟墓,并大田块。通过这次平整改土,夷平了大量坟茔、土丘,填平了部分河漕、低洼渍水田,调整并大田块;对一部分瘠田进行改造,加厚土层,全县扩大耕田面积1.91万亩。此次整治,还发动大规模群众运动,声势浩大,如洞桥公社在改造野鸭畈时,动员近万人,区、社二级党委在现场建立指挥部,书记亲自指挥,平整土地、开新河、并田块、筑灌排渠道,场面蔚为壮观。(www.daowen.com)

这一阶段的水利建设,不但在数量上、广度上是过去不可比拟的,而且在工程规模、工程技术上也有重大突破。

鄞州水利框架基本形成

虽然之前的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特别是大大改善了山区、半山区人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可仍无法抵抗特大洪涝和特大干旱,特别是中部平原的防洪、灌溉仍得不到有效整治。1967年至1976年,尽管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县内一批有志治水者来到寒江海滩、深山幽谷开始治水大动作,掀起鄞县治水另一个高潮。

这期间,鄞县水利工程建设趋向多目标、多功能的中型、大型综合性治理方向发展。10年间,先后建成皎口大型水库1座、横溪中型水库1座、大嵩江大型河口闸,以及段塘、风棚碶等重要水闸和周公宅小(一)型水库等。其中,皎口水库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防洪保护面积达40余万亩,能控制水库上游10年一遇的洪水,保护着樟水、鄞江等17个乡镇及宁波市郊40余万人口,灌溉鄞西平原20余万亩农田;辅以发电、养鱼、城镇供水等功能,发电装机4800千瓦、养鱼水面积3100多亩,每年为宁波市区供水5000多万立方米。横溪水库是以灌溉为主,辅以防洪、发电、供水、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大嵩江大闸是一座御潮蓄淡的大型河口水闸。

大嵩围垦塘

皎口水库、横溪水库和大嵩江大闸三大工程的建成,加上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三溪浦水库和历史遗存的东钱湖,构成了鄞县水利基本框架,形成鄞西、鄞东南、大嵩各具优势的三大灌区。

第二次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1978年起,随着改革开放,水利作为基础产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可那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不可能投入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所以水利工程以调整为主。

在“农业学大寨”声浪中,鄞县县委号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当时的口号是“田成方、大小适当、排灌分渠、自立门户、方向一致、机路渠配套”,要求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实现大地园林化;山区、半山区实行土地梯田化,灌溉自流化,小丘并大丘,大搞小平原;加深耕作层,改造三跑田(跑土、跑肥、跑水);建设围水沟,消灭冷水田。1978年,县里又提出“田块一致、方向一致,田林路沟渠配套”,要求田块方格化、沟渠规格化、用水科学化、大地园林化,还树立了几个改造自然面貌的典型。云洲公社王仙冈大队劈山造田,投入20余万工,移动土石方10余万立方米,建成33亩高山“大寨田”。瞻岐公社经过8年奋斗,改造了4000多亩烂荡田,围垦了1200余亩海涂,完成大量水利工程。宁锋公社自1973年开始,开挖新河25条,填平老河27条,开展整修江塘、建设水库等大量水利工程,共投放劳动力166.5万工,移动土石方134万立方米,初步改造域内1.3万亩低产田。

20世纪70年代这次农田平整配套比50年代声势更为浩大。全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农业副县长任指挥,下设办公室,驻在邱隘,进行现场指挥办公。

通过对农田的平整改造,平原地区基本消除了旧时留下的坟堆土丘,平整了田面,基本达到了方向一致(南北向)、田块一致(每块田40×50米,即3—5亩)、田林路渠配套。平整及园地化水平较高的有邱隘公社、潘火公社、福明公社、甲村公社、集士港公社、凤岙沙港畈等。至1979年,全县平整配套农田45.5万亩,修机耕路2127条,长1400千米,建设机耕桥577座。在调整修建渠道方面,部分采用灰土地下渠道,全县建成灰土地下渠道5.11公里,后因技术复杂、难以推广而停止。20世纪80年代推广混凝土三面光渠道,政府每米补助7元,至1990年全县修建三面光渠道500多公里,县里补助渠道经费350万元。

在河道疏浚方面,平原地区以整治6条塘河为中心进行大规模河网整治,发动面广,声势浩大。县里成立了塘河整治指挥部,县委常委杨永友任总指挥,要求对鄞西、鄞东南六条塘河进行全面疏浚挖深,两岸砌石固塘,拓宽行洪桥梁和部分河段,使河道引、蓄、排畅通。总共发动民工4万人。6条塘河先由沿江水闸启闸排水,将内河的水排除;河底无法排尽的死水,通过施工河段分段打坝,用抽水机排水。排尽渍水后,民工直接入河用泥弓等工具挖泥,平均挖深约1米,局部地段挖深过2米。最终,6条塘河疏挖总长度98.11公里,起出土方173.5万立方米,填掉老河槽171.5公里,拓宽重建桥梁24座。

山区、半山区则掀起了第二次小水电站兴建热潮。那些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水利工程,受当时施工环境、技术条件、经济物资等多种因素影响,到了80年代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大跃进”时期,不少工程未经勘测设计,凭施工人员现场指点就开工,施工中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给工程留下严重隐患,许多水库带病运行,长期戴着危险工程帽子。鉴于当时的水利工程状况和国家财力,提出了“除险加固、挖潜配套、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重点进行保坝、治险加固、挖潜配套。经过几年努力,至80年代中后期,皎口水库、三溪浦水库、横溪水库都按计划完成保坝施工任务,12座小(一)型水库、36座小(二)型水库完成治险加固,并提高了工程效益。

这一时期兴建的水电站,无论在规模、设备,还是技术的先进性方面,都大大超越了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小水电站。至80年代末,全县共建成电站25座、总装机容量13298千瓦,平均年发电量4278万千瓦时,为促进山区经济开发、山区人民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

21世纪农田水利综合治理新阶段

随着国家全面改革开放,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水利工程作为重要基础设施迎来了新的建设周期。特别是在撤县设区后,随着“新鄞州工程”的启动,水利确定了“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抓源治本、着眼发展”的治水思路,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

甬新河

2001年起,开始分批分期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鄞州区平原区自然条件优越,又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多年的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基础较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一优二高”农业,逐步建成高产稳产、操作便捷、环境优美的基本农田。专门进行了治理规划,确定主管单位分期实施,主要是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和低产畈改造,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缓和建设用地和农业耕地矛盾。此次工作由农业部门组织分批实施,水利部门协助农业部门共同规划。此次规划标准按照90%灌溉保证率进行设计,即一次性连续干旱按80天晴天70天灌水,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在农田平整方面,拆迁布置不合理及非生产性的棚舍等搭建,开发闲置土地,平整土墩、坟滩、荒草、杂地,填平废弃河槽、池塘、沟渠、机耕道等,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面积。至2009年,全区已完成40余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实现了计划目标。

这期间,还先后进行了以“清草、清障、清淤”三清为主的三轮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完成了甬新河排水系统、城市防洪工程,建成了周公宅综合性大型水库和梅溪、溪下两座中型水库,完成皎口、横溪、三溪浦三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并完成了从洞桥镇鄞江、卖柴岙水库和姚江—鄞东南的三大引水工程。无论是资金、物资投入、完成实物工程量,还是实绩效益来说,都是以往所不及的,可以说是鄞州区水利建设最辉煌的时期。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鄞州的水利建设,经过多目标综合治理,从防治洪涝灾害到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再到治理水污染、水土流失、海水淡化、环境生态保护,基本形成了鄞西灌区、鄞东南灌区和大嵩灌区为主的三大格局。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鄞州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约27.86亿元。全区现有蓄水工程的蓄水总容量4.15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71倍。农田平均抗旱能力从24天提高到65.2天,70天以上保灌面积占总农田面积的74%;防洪能力(除沿江低洼田外)从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以上;36万亩易涝农田得到改造,建成旱涝保收农田31.8万亩,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大大提升。鄞州已从单纯的农田水利建设向着更广泛的社会水利、环境水利不断发展。

缪复元 1936年生。历任鄞县水利局三防办主任,《鄞县水利志》《鄞州水利志》主编等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