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岸防护:象山的海上长城

海岸防护:象山的海上长城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传根象山一条条新高标准海塘,矗立在东海之滨,就像一条海上长城,捍卫着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由于象山三面环海的特殊环境,自古以来台风灾害频发。沿海一线海塘堤坝在修复的基础上逐条进行加高加固,重要海塘迎潮面全部砌石护岸,背水面种芦竹、鸡干草加以保护。“7413”台灾后,县委紧急动员,发动群众,突击抢修冲毁海塘,全县每天有6万多人出勤,抢修加固海塘159条,长约60公里,安度秋汛。

海岸防护:象山的海上长城

董传根

象山一条条新高标准海塘,矗立在东海之滨,就像一条海上长城,捍卫着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我县人民用5年多时间新建立起来的一道伟大的生命线、幸福线。

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一路穿陆,是天台山脉向东延伸的支脉,境内多山川、港湾、滩涂、山岙,而无平原,村落依山傍海。我们勤劳的祖先,以渔猎为生,后逐步围涂筑塘,扩展耕田,种植粮食,辅以渔牧。

查考我县历史,自唐神龙二年(706)立县始,已围有南庄上洋,建有朝宗(大硖头)、会源(百丈碶)、灵长(胡家硖)三硖。到宋、明又围筑南庄下洋,宋淳熙五年(1178)县令许知新建秀才、永丰两碶,御潮蓄水,并开瑞龙、千丈、马岗诸河,以利灌田;明成化壬寅(1482)邑令凌傅云集万夫,围筑岳头塘,得田2万多亩,塘凿东、中、西三河,建高平、庆丰、岳头三碶,逐步形成如今的南庄平原,号称“上八万”。境内其他诸如西周、贤庠、定山、石浦、鹤浦、高塘岛等大小平原均由历代劳动人民分期围成。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明至民国初期,全县已围筑海塘441处(塘名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象山人民围塘积极性更高,至20世纪末,全县新围垦160多处,新增土地13万余亩,较大的有大塘港、昌国(鸡鸣)、新桥(高湾)、白岩山、大目涂、四都、西泽塘等。

综上所述,我们象山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围涂筑堤。海塘是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用地,也是发展工业的重要资源。这些土地分布于象山港、大目洋、三门湾、岳井洋畔,全靠海堤作屏障,“海塘不牢,家园难保”,特殊的地理环境,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海塘工程,将它修好管牢,才能确保全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由于象山三面环海的特殊环境,自古以来台风灾害频发。不单是直接登陆的,就是在临近我县的温岭、三门、舟山群岛等地登陆或沿海北上经过的台风,也会影响我县。

根据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与调查了解,1956年“八一”台灾是我县有史以来,有据可查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台风灾害。全县90个镇乡(小乡),受灾严重的有36个小乡100589人,轻灾区有54个小乡167200人,合计267789人,仅死亡人数就有3402名。

“八一”台风为何会造成这样巨大的灾害?本人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其一,“八一”台风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台风,有极大的破坏力。在“八一”台灾中,西周镇文岙村前数抱大的风景树被拦腰折断,高塘岛乡大乌岩村前山峧海水吹过60多米高山岗,致树木柴草死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二,我县原有海塘堤身单薄矮小,且多土堤,标准低、质量极差,经不起波浪冲击,经常潮溢漫顶倒缺。因此每遇台风,大多靠人力去抗,侥幸度汛。其三,我县农村原有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和草屋,遇到狂风暴雨,不堪一击。其四,人们对12级以上强台风的威力和破坏力缺乏认识,加上抗台经验不足,盲目硬拼,尤其是“八一”台灾发生于晚上,能见度低,难以实施有效的逃生与救援措施,因此死亡众多。

1956年“八一”台灾中,水利技术干部牺牲6人。当时水利技术人员缺乏,而我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读土木工程,因此组织上将我从公安局调入刚组建的县水利局,一直从事水利技术工作至1988年离休。其间我参加过大塘港堵口规划、建设、电管和配套工程,同时规划指导全县较大围垦工程,离休后又参与大目涂一期围垦工程建设至主体基本完成。我对全县原有240多公里的海塘都亲自做过查勘规划。可以说,全县每一条一线海塘,都留有我的足迹,我对每条海塘的过去和现状,均有所了解。

1956年冬,根据舟山地委的指示,我县冬修水利工作以修复水毁工程为主,重点修复、加固原有被毁海塘和沿海挡潮闸。重灾区南庄平原除修复加固门前涂和中央港老塘外,还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兴建门前涂围垦新塘,至次年8月竣工,提高了防潮抗台能力。为了全面提高防台能力,还对全县的海塘和挡潮闸做出加高加固修建规划,按工程的重要性和受益面积大小,分年分批组织实施。我县海塘工程的建设过程,粗略可分为三个阶段:(www.daowen.com)

第一阶段,“八一”台灾后至20世纪60年代。沿海一线海塘堤坝在修复的基础上逐条进行加高加固,重要海塘迎潮面全部砌石护岸,背水面种芦竹、鸡干草加以保护。塘顶高度要求高潮时超高1—1.5米,重要的超高2.5—3米,特别重要的超高20米,顶宽1.5—2米。修复海塘的同时,将挡潮闸老式木插板碶全部改为用钢螺杆启闭的新式闸门。至20世纪60年代后,全县海塘、闸门初步得到改善,增强了防台御潮能力,做到10级以下台风不出险。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县新围涂工程像雨后春笋般建成,较大的工程有大塘港、昌国、新桥、旦门、爵溪大燕山、白岩山、贤庠西泽、鹤浦反修塘、樊岙红卫塘、高塘岛群英塘、西周塘等。其间,全县共兴建90多处此类工程,新增土地面积10万余亩。这些新塘塘堤多数刚建成,尚不稳固或正在施工中。1974年8月19日夜,13号强台风在三门湾登陆,我县受到正面袭击,恰逢历史上少见的特大天文大潮,大塘港台宁屿实测潮高4.55米。所有新塘,除大塘港工程外,均受到不同程度毁损,海水漫顶,内塘被淹,全县倒塘209处,长131公里,其中新塘倒缺毁堤87处长41公里,损失惨重。

“7413”台灾后,县委紧急动员,发动群众,突击抢修冲毁海塘,全县每天有6万多人出勤,抢修加固海塘159条,长约60公里,安度秋汛。此后根据全国防台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对兴建标准海塘的指示意见,着手制订兴建标准海塘规划,并按规划要求分期分批施工。但在实施过程中,只注重堤身超高,而对堤身结构和抗浪能力建设等方面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上基础沉陷等原因,使面向东海一线海塘,如新桥、旦门、白岩山、西泽等主要海塘,每遇台风高潮冲击,塘堤局部损毁。后经研究,决心改变堤身结构形式,将直主式海塘一律改为斜坡式和复合式的海堤,加铺镇压层,加大护坡石块等。1996年选择塘线短、工程量较小的旦门海塘作高标准海塘建设示范工程,选用混凝土四脚空心块作外海护坡,提高抗浪标准。经过努力,将原有214条、长234.45公里的一线海塘,减少为111条、长190公里,缩短47.45公里,保护耕地达34.87万亩(占农田面积的90%),盐田2.79万亩,人口27.65万人,使海塘标准进一步提高。在兴建标准塘的同时,将所有挡潮排水闸加建启闭机室,改木质闸板为混凝土闸板,主要闸门改用电力(机械)启闭,代替人力启闭。

抢修平岩头塘

第三阶段,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1997年8月18日,11号强台风于晩上9点半在温岭石塘镇登陆,石浦风速每秒43米,11级狂风长达35个小时,全县普降暴雨,平均雨量244毫米,恰值农历七月中旬天文大潮,潮位高达4.54米,形成狂风、暴雨、高潮“三碰头”,我县再次遭受特大灾害,19个镇乡350个村遭受不同程度损失。

“大灾促大思、大思促大治”,“心腹之患不除,家园难保,民无宁日”,县委、县政府在组织抗台救灾的同时,总结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痛下决心,做出兴建高标准海塘的决策。发动全县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提出“海塘是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人民海塘人民建,建好海塘为人民”的口号,一个声势浩大的兴建高标准海塘行动迅速在全县范围内展开。

1997年全面掀起的新标准海塘建设是我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资金投入最多的一项水利建设实事工程,其工程量之大、标准之高是前所未有的。1997年10月22日,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标准海塘建设的决定》,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加快标准海塘建设作为保卫家园、造福于民的重大实事工程来抓,明确要求1997—1998年建设门前涂等高标准海塘10条,总长54公里,修复水毁海塘108公里,务必在1998年6月底前完成,确保安全度汛。10月29日上午,阳光明媚,凉风习习,门前涂海塘旌旗招展,人头攒动,门前涂新标准海塘开工奠基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场鞭炮齐鸣,掌声四起,新标准海塘建设序幕由此揭开,大塘港、白岩山、新桥等10个重点工程也相继开工。

在施工中,各承包单位调集了大批施工机械,有装载车、挖掘机凿岩机等先进工具,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施工,彻底改变了过去以肩担、手传、人工凿岩、手拉车装运等生产方式,这就保证了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各个工地上到处红旗飘扬、机声隆隆,装载车在大坝上奔跑,挖掘机不分昼夜地转动。每个施工单位为了争时间、抢进度,加班加点,候潮施工,刮风下雨不停工,克服天寒地冻、狂风恶浪等各种困难,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自1997年10月起,经过全县人民5年多的艰苦奋斗,在上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兄弟县市、各部门以及热心关怀我县的友好人士的热情资助下,54条海塘,148.4公里,全部按计划完成。一条海上长城,巍然屹立在东海之滨。

(原载于…《生死与共 浩气长存——“八一”台灾五十年祭》,2006年)

董传根 1928 年生。历任象山县农水局工程股副股长,象山县水利局工程股长等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