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秋山利辉:心性和工匠精神的结合

秋山利辉:心性和工匠精神的结合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秋山利辉这里,道理如出一辙。秋山利辉有一个八年育人制度,年轻的学徒必须在八年的时间里,完成思想准备、生活态度、方法技术等基本训练,为做一名合格的工匠做准备。秋山利辉说,这是学徒们成为一名好工匠必做的心理准备。秋山利辉坚定地认为:“技术40%,品行60%。没有超一流的人品,单凭工作打动人心,是不可能做到的。”我想,秋山利辉的用意是先塑造出一颗匠心,再谈学艺。

秋山利辉:心性和工匠精神的结合

在经济形势不太乐观的形势下,为了降低成本,不少日企将工厂转移到材料与人力较为便宜的国家,而有一位日本工匠却坚持做高质量的家具,始终遵循自己独创的人才养成制度。他说:“一流的工匠,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如果人品达不到一流,无论掌握了多少高超的技术,也算不得秋山木工的一流工匠。”

这位境界非凡的工匠,就是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

秋山利辉中学毕业后,步入家具职人之路,26岁开始接受为日本皇室制作家具的任务,27岁创立秋山木工学校。如今,他的产品遍及日本的各个阶层,从日本宫内厅到议事堂,从高级饭店到百货公司,从高级品牌专卖店到千家万户,全都由手艺一流的工匠亲手打造,这些家具均可使用一两百年。

如此精湛的技艺,是如何得来的呢?这就不得不说秋山利辉的育人制度了。

前面我们也曾讲过,学习木匠的人,开始都要拉大锯,其目的就是要静心。在秋山利辉这里,道理如出一辙。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手艺人,人品和心性是排在首位的。秋山利辉有一个八年育人制度,年轻的学徒必须在八年的时间里,完成思想准备、生活态度、方法技术等基本训练,为做一名合格的工匠做准备。为了让学徒们理解“什么是一流工匠”,他还整理出了“工匠须知30条法则”的标语,通过反复背诵,让这些标准渗透到学徒的潜意识中去,将其引导为一个懂得感恩、尊敬、关怀、谦虚的人。

在这个移动互联时代,所有来秋山木工学习手艺的年轻人,都不能使用手机,男生女生都留一样的寸头,每天早起跑步,只能靠书信联系,几乎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一年做见习,四年当学徒,三年以工匠身份教导新学徒,这样的生活要持续八年之久。

为什么要这样做?秋山利辉说,这是学徒们成为一名好工匠必做的心理准备。秋山利辉坚定地认为:“技术40%,品行60%。没有超一流的人品,单凭工作打动人心,是不可能做到的。”与此同时,他还特别中意那些“傻”一点儿的学生,用他的话说:“只有丢掉自己的小小自尊,坦诚谦虚地当一次‘傻瓜’,才可能成为一流工匠。”(www.daowen.com)

或许有人会说,学习技艺有必要这么严苛么?我想,秋山利辉的用意是先塑造出一颗匠心,再谈学艺。这与稻盛和夫说的“工作即修行”是一样的道理。外界再怎么嘈杂,工匠的心都必须保持安静,不能轻易为外物所动,专注于所做的事,踏踏实实地做事,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的人生便唾手可得。

这些严苛的要求,都是磨炼心性和品格的有效方法,它在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工匠精神。工匠求的是精进,而精进需要努力,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没有任何杂念和干扰,便能在日复一日的精进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灵魂,培养出有深度的人格。

真正优秀的工匠,品格往往是高尚的。杜维明学者曾说,一个人的品格在于质量。“质”的意思是它的纯净度,“量”的意思是影响力。很多人影响力很大,但“质”不够,导致他的影响力多半是负面的;有些人看似没什么影响力,可一直在努力创造自己的“质”,注重自己的成色。

秋山利辉自幼就具备木匠方面的天赋,放学后的他特别喜欢去看镇里来干活的木匠工作,观摩木匠的动作,自己琢磨。到了小学四年级时,他就能接不少木工活,都是村里人找他修一修小屋,或搭个架子什么的,还说自己将来能做一个家具工匠。

秋山利辉在观看木匠干活时,也会去判断那个人怎么样。后来他发现,对人热情友好的木匠,手艺往往也不错,而那些对人充满不耐烦情绪的,手上的活也不怎么样。这样的经历,也让他在几十年后总结出了一个信条:“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工匠精神,本质上讲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如何尊重这项工作。好的东西要学习和接受,不好的东西要在内心净化、过滤,在工作中修行,做一个有修为、素养高的工匠。如果只有技能上的突破,那算不得顶尖的人物。先有德行,有心性,成为一流的人,才能成为一流的工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