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探析

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探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在这些巧夺天工的文物上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简而言之就是“工匠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精神追求”。精益求精、革新创造和道技合一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中国古代工匠的创造发明,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在古代众多著名工匠中,黄道婆的革新精神尤其令人称道。

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探析

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在这些巧夺天工的文物上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简而言之就是“工匠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精神追求”。精益求精、革新创造和道技合一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

(一)精益求精

诗经·国风·卫风》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本意是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的动作。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将其引申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宋代朱熹注解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后人就用“精益求精”说明力求更加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为中国古代工匠所认同和发扬,大到一项工程,小至一个工具无不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创造出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物质文明。如建于北宋皇佑元年的开封开宝寺塔,就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精益求精精神。这座铁塔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了37次地震,18次大风,15次水患,都未受损伤。1938年6月5日,侵华日军以铁塔为目标发动猛烈的炮火袭击,塔身中弹七八十发,塔身北侧遍体鳞伤,第八第九层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2个直径2米大的深洞,而铁塔渗透着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像一位威武不屈的战士巍然屹立在古城大地。据欧阳修《归田录》中的记载: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看来工程的精妙不仅在于当下美观实用,更要有前瞻性,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现今社会尤为值得大力弘扬。

(二)革新创造(www.daowen.com)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能工巧匠”者,不仅仅是他们熟练的技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如鲁班不仅有高超的技艺,更以其发明创造了曲尺、墨斗、刨子和锯子等工具器物而被后人尊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中国古代工匠的创造发明,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我国古代的每一项重要发明,无一不是勇于革新创造的结果。在古代众多著名工匠中,黄道婆的革新精神尤其令人称道。这位生活于宋末元初的纺织能手,不但有精湛的纺织技艺,更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一方面,黄道婆突破了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将海南地区的整套棉花种植技术引入上海,使棉纺织有了充足的原材料。此外,她不但传承了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纺织技术和工具,还与上海实地的生产现状相结合,不断革新、改进,创造出一大批新的更先进、更实用的工具。她发明了轧棉机,可以使棉花脱籽,不再需要手工一粒一粒剥,又省力又干净;她改进了用竹做弧,拉线做弦的弹棉工具,运用改进后的大弹弓,比以前用手指拨弦的小弹弓省力省时;还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能同时纺三根纱;并且创造了“错纱配色”,织成的布花纹图案甚是美观,举世闻名。黄道婆让普通人家脱下厚重、粗糙的麻布,穿上了舒服美观的棉布,给上海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水平都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

(三)道技合一

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来看,工匠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境界,即“技”“艺”“道”。所谓“技”,是指手艺、本领,理解为拥有一技之长,这是一个手工业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所谓“艺”,是工艺的创造,即当劳动者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爱上这种技能时,就能激发劳动者的无限创造力,使技能达到艺术的境界,而只有对“技”和“艺”有了体悟之后,经过自己的磨练、总结,形成以简驾繁的内心把握,方可进入中国的古代哲学中所说的“道”的境界。在哲学的层面,“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从认识论的方面来说,“道”指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以认识和体悟,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有学者认为,“道”是一种信仰和追求,以此信仰为基点,增添了人们探索世界、征服自然、人生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支柱,从而创造出一系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技艺和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并不是那些中国古代工匠们的真正目的,娴熟的技巧对于他们而言,只不过是通往“道”的一种途径。他们希望通过手中的技艺领悟到“道”的真谛,从而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庖丁解牛就是典型例子,《庄子·养生主》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梁惠王赞叹他精湛的技艺,而庖丁则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也就是掌握了“以无厚入有间”的规律,即“道”才会有游刃有余的技艺。当“技”升华于“道”时,创作出的作品就不一样了,这里面就有了精神,有了情怀。通过技艺理解生活世界,最终可以使我们从“游于艺”的状态,到达“心合于道、道技合一”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