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业4.0的出台背景与发展趋势

工业4.0的出台背景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世界范围内对工业4.0高度热情、充满期待,产官学研各界对工业发展新方向的探讨都表现出高度的关注。更深层次来看,工业4.0的提出具有其深刻的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基础。为了使“再工业化”战略顺利实施,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或出台扶持措施,力图通过政府干预重振制造业。作为欧盟核心成员之一和传统工业强国的德国,2011年由产业界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并在两年后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

工业4.0的出台背景与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范围内对工业4.0高度热情、充满期待,产官学研各界对工业发展新方向的探讨都表现出高度的关注。更深层次来看,工业4.0的提出具有其深刻的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基础。

1.西方各国的“再工业化”浪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全球实体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以美国为例,在2007年12月到2009年5月,美国工业产值下降了14.8%,2009年5月当月工业产值同比下降了13.4%,创1946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工厂开工率降至65%,创1948年以来的最低点。化工、钢铁、汽车等行业全面亏损,企业出现倒闭潮和裁员潮。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自2008年9月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后,美国每个月非农就业数据都在加速下降,2009年10月,美国失业率达到10.2%,创下1983年以来的新高。不仅美国,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出现了下滑,据世界银行的数据,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73.9%降到2011年的54.4%。

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振本土工业,美国、欧盟日本等一度“去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他们重新意识到,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在他们看来,经济转型应当在挤出虚拟经济泡沫的同时强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基础作用,调整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西方各国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制造业的地位再次受到重视。宏观来看,世界工业竞争环境和各国自身竞争力的变化,是各个国家提出工业发展新战略的出发点。

实行“再工业化”说易行难,西方各国面临了各种困境。为了使“再工业化”战略顺利实施,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或出台扶持措施,力图通过政府干预重振制造业。2009年初,美国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2012年又将促进先进制造业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着力实施“再工业化”,力争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可再生能源海洋太空五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在一系列的措施下,跨国公司海外制造业开始逐渐回归美国,带动美国经济从危机中复苏。欧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2010年,《欧盟2020战略》中明确提出恢复工业的应有地位,使工业与服务业共同成为欧盟经济发展的支柱。其中包括一项针对全球化时代的工业政策:改善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并支持建设强大的和可持续的工业基地以便能够参与全球竞争。作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在同年还出台了工业发展新战略,以巩固和发展欧盟工业竞争力。2012年10月发布《以增长与经济复苏为目标的更强大的欧洲工业》,文件中明确设定了欧洲“再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将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16%提高至2020年的20%。

欧盟各个成员国也纷纷提出基于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英国政府2008年发布《制造业:新挑战,新机遇》战略报告,报告提出为支持制造业技术进步,政府对科研的支持经费增加至2010/11年度的近40亿英镑,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继续投入2400万英镑用于与高端制造业的研究。2009年又公布了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提出占据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抢得低碳经济发展先机等战略构想。在法国,2009年大型科研设施预算增加3.19亿欧元,与2008年相比增幅达17%。法国政府还通过法国创新署(OSEO)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科研创新;并由国家战略投资基金(FSI)出资支持大中型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2012年5月,法国政府设立生产振兴部,并于当年9月宣布34项振兴工业的行动计划,2013年9月提出“新工业法国”战略。作为欧盟核心成员之一和传统工业强国的德国,2011年由产业界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并在两年后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危机后各国学者的探讨、发布的官方文件以及采取的政策措施来看,此次“再工业化”战略并非简单的回归工业,其实质是要发展以高新技术推进的高端、先进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从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增长点,奠定未来经济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www.daowen.com)

2.新兴国家的崛起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1世纪的前10年,新兴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其中,中国超过10%、印度超过7%、俄罗斯超过6%,金砖国家整体平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及4.1%左右的全球平均增长率。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明显增大。根据IMF 2011年2月公布的世界各国GDP排名统计,截至2010年,按国际汇率计算,中国GDP为5.7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巴西GDP为2.02万亿美元,排名第八;俄罗斯GDP为1.48万亿美元,排名第十;印度GDP为1.43万亿美元,排名第十一。根据《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位居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德国排名第二,这份报告还预计5年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仍将排名第一,而德国很可能将被印度和巴西超过而降到第四位。

随着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开始发生改变,新兴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改变了过去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格局。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提高了他们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他们在世界层面的影响力开始显现,成为推动现有国际经济体变革和调整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共同治理世界经济的态势正在形成。面对金融危机,G20集团应运而生,新兴国家在该集团成员中占据半壁江山,涵盖了世界的主要大国。如,在2010年4月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方案中,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44.06%上升到47.19%,其中,中国的投票权从2.77%上升到4.42%,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东。同年11月,IMF宣布份额改革方案,向新兴国家转移超过6%的份额,其中,中国的份额从3.72%上升到6.39%,投票权也从3.65%上升到6.07%,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超越了德国、法国和英国,在这一国际组织中得到了更多的话语权。世界银行和IMF的机构改革表明了新兴国家的地位不断提高。

虽然新兴经济体在本次经济危机中也受到冲击,但其衰退程度比较轻,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居民储蓄率高、外汇储备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趋强,对世界经济贡献率持续增强。根据美国制造商联盟(MAPI)的研究报告,新兴亚洲经济体的工业生产在2010年中期就超过2008年的峰值,而发达国家的工业活动在2013年前都不能回到2008年的峰值水平。由于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全球经济“双速复苏”“南高北低”的格局日益成为发展的主基调。

在西方国家纷纷加大投入,推动制造业智慧型成长的同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在追求更高端的工业技术与发展空间,对高端制造业的需求同样强烈。传统的工业发达国家在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力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两者共同形成了一股对未来工业发展与变革的强烈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