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东省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的支撑力分析

广东省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的支撑力分析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的结构是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首先,与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广东省在高等教育发展上面临着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规模的双重压力。2016年,广东省高校总数达143所,仅次于高校数量最多的江苏省,与山东省共列全国第二。其次,从广东省内高等学校布局来看,省内高等教育发展极为失衡。因此,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本科学校数量仍存在很大的缺口。

广东省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的支撑力分析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区域高等教育的结构主要包括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布局、学科结构和办学定位等方面。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可以有效发挥区域内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不仅有助于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匹配,还有助于提升高等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度,最终实现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从广东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情况看,广东高等教育结构仍存在一些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突出表现在省内高等学校的布局、学科结构和发展定位上。

1.高等学校的结构与布局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研究运用SPSS18.0对广东省1995—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数、本科院校数、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在校研究生数、在校本科生数和GDP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从全省层面看,GDP与上述各要素都存在显著性相关,并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讲,GDP与普通高等学校数的显著性水平为0.898,与本科院校数的相关系数是0.921,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相关系数是0.870,与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的相关系数为0.948,与在校研究生数的相关系数为0.973,与在校本科生数的相关系数为0.987,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区域GDP的变化与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教育财政投入之间呈现正向影响,具有强烈的线性关系(见表1)。

表1 广东省GDP与高等教育发展诸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p<0.01

从全国的情况看,广东是目前几个经济发达省份中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失衡的省份(见表2),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广东省在高等教育发展上面临着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规模的双重压力。2016年,广东省高校总数达143所,仅次于高校数量最多的江苏省,与山东省共列全国第二。但是,广东省的“211”和“985”高校数量却远远低于其他省份,仅有4所进入重点建设行列,这直接影响了广东省很长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上,广东省高等学校的专任教师数量达98897名,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江苏省(107154名)和山东省(104724名),但是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包括正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的比例却远远低于经济和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市,仅占到了全国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总量的38.52%,排全国第21位;在生师比上,广东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生师比为18.64∶1,高于北京(16.09∶1)、上海(16.74∶1)和江苏(16.54∶1);此外,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的规模也不及北京、上海和江苏。上述数据充分说明,虽然广东省的高校数、学生数和教师数绝对数量在全国领先,但是当考虑到高水平大学数量、高职称教师数量和人口基数等影响因素后,广东高等教育的弱点便暴露无遗。也就是,广东省目前仍然只是一个教育大省,离教育强省还有很大距离。长久来看,这种教育发展的弱势将会制约广东省经济强省地位的保持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东亟须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教育布局结构,以实现教育和经济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表2 广东及相关省市普通高等学校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版。

其次,从广东省内高等学校布局来看,省内高等教育发展极为失衡。目前,广东省共有高等学校143所,本科学校(不含独立学院)42所,占全省高等学校的29.37%,其中珠江三角洲34所、粤东2所、粤西4所、粤北2所,分别占全省本科院校数量80.95%、4.76%、9.52%和4.76%,如图1所示。[3]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高校布点无论是数量还是发展水平都不高,区域发展失衡,难以发挥高等教育整体带动的作用。

图1 广东省各区域本科高等学校数量

最后,从本科学校结构与未来人口趋势的适应性来看,目前广东省的本科高校数量短期内尚能满足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但区域差别巨大。从本科学校的校均高等教育学龄人口[4]来看,数值越高代表每所本科学校对应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越高,说明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本科入学率越低,反之越高。从全省层面来看,本科学校校均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在2010—2027年呈现总体下降趋势,2021年后又开始上升。如果2017年之前广东省本科学校数量尚能保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本科入学率逐年上升,则2017—2027年广东省本科学校校均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最高值仍低于2017年之前的数值,全省本科学校数量可以适应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但2017年之后,尤其是全国放开二孩政策之后,可能会出现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届时将会给高等教育入学带来一定的压力。从各区域情况看,除了珠江三角洲本科学校校均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本科学校数量仍存在很大的缺口。(www.daowen.com)

图2 广东省本科学校校均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2010—2027年)

2.高等学校学科结构难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质量均有了大幅度提升,但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的发展仍是短板。在院校类型上,目前广东省理工科高校只有31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21.68%,低于35%的全国平均水平;理工类学生占全省学生总数的22.60%,低于40%的全国平均水平,如表3所示。在理工类学生数量上,理工院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维持在22.6%~23.37%之间。而且,通过分析2000—2015年理工科学生在全省学生中所占的比重,发现理工科学生所占比重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比2000年下降了10.29个百分点,如图3所示。在理工类专业发展上,全省高校理工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少,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且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不完善,这使得很多高校所设专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量所学专业或冷门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不对口,存在毕业即失业的困境,高校毕业生得不到社会承认,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5]2016年1月5日,广东省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暨高校科研机制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委、省政府参考全国、国内发达地区的理工科大学、学生占比的主要指标,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成若干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理工类学科,计划到2017年,广东全省理工类大学生占比提高到40%;到2020年,理工类大学生占比提高到47%,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理工类学科数量实现翻番;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意见提出,促进理工科高校转型发展,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新建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例如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按照《意见》设定的规划,目前多所理工类开始筹建。2016年12月5日,教育部向广东省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批准正式设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函》,同意正式设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可以说,广东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已经迈出了新的步伐。加强各类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工类学科为引领,全面提升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水平;实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打造若干个理工类龙头学科;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一批高水平理工类学科,[6]将是广东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表3 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分类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广东统计年鉴(2016)》,2016年11月20日。

图3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理科、工科学生数比重

数据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2015/2016学年教育事业统计简报》,2016年5月。

3.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难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从人才层次结构看,世界公认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研究生、本科和专科的合理比例为1∶10∶15[7],只有达到或接近这个比例值,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才能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广东省2015年的这一比值是1∶11.7∶9.2,表明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中,本科在校生所占的比例较大,专科在校生规模偏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广东省高等教育存在着发展定位混乱、专业设置结构失衡和人才培养结构失衡同时并存的局面。在高校发展定位上,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办学定位不明确,各本科院校之间、高职高专院校之间、本科学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同一化、同质化情况严重。许多高水平大学涵盖从专科到博士的整个培养序列,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如被列入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的华南师范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现在仍保留着专科生教育;一般地方院校则为了争取资源和排名晋升,纷纷升格为本科院校,开办与高水平大学几乎无异的学科专业,迷失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各类高校之间职能不清晰,分工不明确,更名风、升格风、硕士博士点风盛行,呈现“千校一面”的状况。不同类型、不同水平高校之间的连接存在割裂,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三级教育联动、互相支持、互相推动局面尚未形成,这些问题都将制约广东省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最终的结果是,高等教育既不能满足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系的异质化需求和多元社会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又使得培养的毕业生存在结构性失业、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结构性短缺与过剩的矛盾突出,难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伴随着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各界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日趋显著,目前亟须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着手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关政策制度以进一步规范、引导省内高等学校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上,广东省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广东省从2011年推进的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就是一次相对成功的尝试。在最初确定的19所高职院校试点改革中,有7所被纳入国家教育部2015年遴选的首批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试点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第一。广东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初显成效。截止2015年,已有19所试点高职院校共有51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展开合作。3000多名学生在此模式下学习、成长,有效地缓解了合作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技能人才“选、用、留”难题。[8]在高等学校发展定位指导上,广东省应牢牢把握“一带一路”的历史发展契机,围绕广东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要求,引导高等学校的特色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