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成本制度的产生及概念
以“泰罗制”为基础形成的标准成本系统,最初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至50年代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承认了标准成本的概念。随着其内容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最终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成为管理会计在日常成本管理中应用最为普遍和最为有效的重要的控制手段。
所谓标准成本,是指企业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通过比较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揭示成本差异动因,进而实施成本控制、评价经营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产品标准成本通常由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构成。
2.标准成本法适用范围及特点(https://www.daowen.com)
标准成本法一般适用于产品及其生产条件相对稳定,或生产流程与工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要求处于较稳定的外部市场经营环境,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相对平稳。
标准成本法的优点:①便于成本控制。标准成本预先制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标准,每个月统计实际发生额从而计算差异,通过差异进行产品生产成本控制以及整个生产运营控制。②可以简化成本计算。标准成本是提前制定好的,不像实际成本法需每个月花大量时间去计算存货和销售成本。③便于制定计划和预算。标准成本可以作为预算的可靠基础数据,如固定预算、弹性预算等。④可激励员工。因标准成本是具有挑战性的,一种经过努力才能达到,可作为一个较高的合理标准来提升公司的效率和业绩。⑤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标准成本的制定及其差异和动因的信息可以使企业预算的编制更为科学和可行。
标准成本法的缺点: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标准成本法要求企业产品的成本标准比较准确、稳定,在使用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标准成本需要根据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更新,导致成本差异可能缺乏可靠性,降低了成本控制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