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黔江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案例

黔江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案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黔江区土地利用率高达87.26%,但土地产出率较低。黔江区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增加对于土地的消耗相对比较大,那么对于本区来说,固定资产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2)人均建设用地。随着单位GDP交通用地的减少,反映土地利用水平不断提高。6)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

黔江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案例

1.研究区概况

黔江区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省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28′~108°56′,北纬29°4′~29°52′之间,东西宽45km,南北长90km,全区幅员面积为2 398.7km2。黔江区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行政区,山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5%,最高点灰千粱子海拔为1938.5m,最低点为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为320m,最大相对高差达1 618.5m。黔江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国道“319”线和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怀铁路横穿黔江境内,黔江作为渝东南的立体交通枢纽雏形已基本形成。

全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15个建制镇、12个乡,200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1.69万人,常住人口43.61万人,城镇人口13.48万人,城镇化水平30.9%。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9.48亿元,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5∶43.6∶40.9调整为16.1∶45.6∶38.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63.4%和28.7%,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1 229元。

2.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1)建设用地结构

根据黔江区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黔江区建设用地总规模9 050.9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7%。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7 240.20hm2,占建设用地总量的79.99%;交通用地面积1 341.32hm2,占建设用地的14.82%;水利设施用地469.43hm2,占建设用地的5.19%。

全区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重最大,用地面积5974.02hm2,占建设用地的66.00%;城镇用地面积748.61hm2,占建设用地的8.27%;独立工矿面积457.79hm2,占建设用地的5.06%;公路用地面积1 033.84hm2,占建设用地的11.42%。这四类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区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达到90.76%,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仅占9.24%。

(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黔江区土地利用率高达87.26%,但土地产出率较低。建设用地效益低,单位面积的产出不高,2007年单位面积的GDP仅仅为28.5万元/hm2,低于重庆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耕作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3.49%,而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8.70%。城镇用地容积率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大,且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村庄用地空置率达20%以上,土地利用的整体经济效益差。

2)土地配置不合理,集约利用水平低

2007年全区城镇用地748.61hm2,由于土地使用制度等历史原因,城镇用地容积率低,功能配置不合理,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差。与大多数山区农村居民点类似,村庄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布局混乱,居民点内部空间结构分散;农村居民点占地较多,2007年用地面积达5 974.02hm2,按2007年农村常住人口30.13万人计算,人均居民点占地198.25m2农民住宅多为一户一宅式,布局分散,且容积率偏低。

3)路网布局不太合理

黔江区东部、西部、南部公路密度相对较大,而北部公路密度很小,北部地区的黎水、黄溴、杉岭、白石、小南海、中塘、城东街道办等7个乡镇共530km2区域内公路仅有124km,密度为23.4km/km2,比黔江区平均密度低12.07km/km2;而且其中四级公路35km,等外级公路89km,等外级公路比重达71.77%,高出黔江区等外级公路平均比重24.52个百分点,从而形成黔江北部交通相对落后的格局,就南部而言,国道“319”线、黔江至早化、黔江至鹅池三条干线公路均为南北走向,几乎平行,东西无连通公路,存在严重的断头路,路网结构不完善,公路整体效益发挥不理想。公路横穿集镇的现象比较普遍,极大地降低了集镇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影响到公路交通运输效益的发挥。

3.建设用地集约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一个地方的投资情况。黔江区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增加对于土地的消耗相对比较大,那么对于本区来说,固定资产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

2)人均建设用地。人均建设用地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镇的土地集约度的变化趋势。

3)单位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通过二、三产业增加总值与建设用地总面积之比计算得出,很大程度地反映了地方的产出能力。

4)人均工业产值:评价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均工业产值的高低与地区的集约程度有直接的联系,也能较好地反映出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

5)单位GDP交通用地。随着单位GDP交通用地的减少,反映土地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6)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一般说来城镇土地利用越集约,综合容积率就越高。

7)城镇建筑密度:城镇建筑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密度越低,绿地面积与活动面积就越大,高容积率必然伴随低密度的出现。

8)产业结构。根据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黔江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而采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

(2)评价指标的量纲化及标准化

采用比重法对指标原始值进行标准化,设有m个参评指标X1,X2,…,Xm,且已取得n个参评对象的上述指标的数据Xij(i=1,2,…,n;j=1,2,…,m)为原始数据矩阵。在同一指标下,计算参评对象的取值占全部参评对象取值之和的比重,同时视为该指标可能对应的概率值:

将确定的指标代入上式计算,这样就可以得出m列n行的标准化决策矩阵Pij

(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计算参评指标的熵值。

在综合评价中,一般认为熵值法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其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有较高的可信度,根据统计资料可以满足样本数据的要求,因此可以采用熵值法进行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m项参评指标,n个待评对象,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对于某项指标x[,j],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为了方便计算,上式取自然对数。其中,调节系数k=1/lnn>0。

2)将指标的熵值转化为权重值。

计算指标的差异系数hj,定义为hj=1-H(xi),j=1,2,…,m,则j项的参评系数定义为:。指标权重越大,熵值越小,反之越大。

(4)土地集约度计算(www.daowen.com)

按加权平均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Yi为城镇土地的综合评价指标——土地集约度,其取值范围为Yi∈[0,1],当Yi=0的时候,城镇土地利用系统处予最不成熟的原始状态,土地的集约利用效率最低。理论上当Yi=1时,则土地利用效率最大,达到理想状态,土地的集约度达到最优。但是在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现实中的Yi<0.4,我们评价的集约度在0~0.4之间波动,所以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0~0.080,第二级0.081~0.160,第三级0.161~0.240,第四级0.241~0.320,第五级0.321~0.400。

黔江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的提高,2007年黔江区建设用地集约度为0.1813,与1997年相比较提高了80.53%,处于第三级,说明2007年底黔江区设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总的来说处于一个中等水平及一般集约,建设用地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

(5)各项指标对于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关系

根据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趋势判断,这里可以采用索洛的增长方式对经济增长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它的基本原理是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建立经济增长与各因素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黔江区的具体情况,引进有可能引起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所有因素,经过分析再筛选出最后的指标,可以科学地界定各项指标对于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关系。

分析模型:

其中,Y是城镇土地集约程度,A为调节系数,r1、r2、r3、r4、r5、r6、r7、r8分别表示各个要素X1、X2、X3、X4、X5、X6、X7、X8的产出弹性系数,X1为单位GDP交通用地,X2为城镇产业结构,X3为城镇建筑密度,X4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X5为人均工业产值,X6为单位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X7为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X8为城镇人均用地面积。

对以上方程两边取对数:Ln Y=A+r1lnX1+r2lnX2+r3lnX3+r4lnX4+r5lnX5+r6lnX6+r7lnX7+r8lnX8

再进行回归分析得:

Ln Y=0.443 37-0.001 52lnX1-0.004 63lnX2-0.004 79lnX3+0.153 39lnX4+0.068 43lnX5+0.001 17lnX6+0.002 41lnX7-0.001 2lnX7

调整后的拟合度R2=1,说明拟合度非常好,自变量因变量的影响较大;其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5,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

根据回归方程与黔江区土地集约利用分值可以得出各个指标与集约度之间的关系,其中对于黔江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结合最紧密的是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其次是人均工业产值,最小的是单位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对于集约度的提高贡献最大的是单位GDP的交通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

4.结 论

(1)区域集约利用水平

黔江区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集约利用水平分析,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是黔江城区及正阳、舟白城市组团,随着城市扩建部分农村居民点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在正阳工业园区建设中按照集约利用的要求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并将分散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舟白组团作为黔江区的职业教育基地,其建筑的规划、设计严格按照集约用地的容积率要求进行,到2020年将建成武陵山区的职业教育示范中心。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是濯水、石会、冯家等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积极建设中心镇,将新农村建设和中心镇建设相结合,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中心镇和农民新村聚集,重要的乡镇企业向中心镇集中,不断提升中心镇的竞争实力。

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是黎水、黄溪、小南海、黑溪、金溪、石家、鹅池、马喇、阿蓬江等建制镇,因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单位交通用地效益、城镇建筑密度、综合容积率和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均处于较低水平,直接影响到建设用地的集约度,也是今后建设用地挖潜较大的区域。

集约利用水平最低的中塘、五里、蓬东、白石、水市等12个乡级行政建制,其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村居民点,山区一户一宅现象普遍,工业落后,布局分散,单层建筑的比重高达95%,交通用地效益低,也是黔江区建设用地潜力最大的区域。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加强中心村和基层村的规划,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基层村集中,将分散的乡镇企业向集镇集中,逐步提高其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2)区域用地建议

1)运用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一是运用市场机制促使用地单位把多余的、不用的或低效利用的土地通过市场机制有偿地转让出去,挖掘城镇土地利用的潜力,减少因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压力,从而提高城镇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通过市场机制抑制城镇土地的需求,对经营性用地和非经营性项目用地均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规范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坚持“放管结合、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2)健全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资源管理是实现土地集约化使用的重要手段,要强化管理就必须完善制度。严格土地执法制度,加大对违法用地行为的查处力度,改革土地处罚制度,强化财产与人身并重的制裁机制。完善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提高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率,完善“招拍挂”出让情况执法监察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土地的交易市场制度,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完善土地交易会审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土地使用权二级拍卖市场,把土地使用权拍卖统一纳入土地有形市场管理范围。严格项目的用地评估制度,坚持建设项目用地会审,严把建设用地审查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得报批用地。

3)健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考核机制。

政府及各部门应健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考核机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中,进行严格考核,明确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考核结果不但要和主管领导的政绩挂钩,还要和今后各城镇、各部门的新批项目用地挂钩。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土地集约利用真正落到实处。

4)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挖掘建设用地潜力

科学规划功能性地块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推进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盘活镇区低效利用土地,挖掘城镇建设用地潜力,减轻小城镇建设对耕地侵占的压力。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将原有的低密度和低容积率的厂房改建为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多层标准厂房,以吸纳更多的项目和投资。

【注释】

[1]文献来源:董廷旭,张新合,王建华,等.3S技术在梓潼县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25(2).

[2]文献来源:范文成.浅析顺昌县城镇地籍调查的实施[J].江西测绘,2012(2).

[3]文献来源:李瀛山.丹江口市农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4]引自《福建省农用地(耕地)分等技术报告》。

[5]文献来源:和春兰,宗莎,赵筱青.基于GIS的县域耕地定级方法实证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

[6]邹小红.黔江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