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案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案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评价指标体系本节从国土空间优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质量、生态制度建设5个方面构建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书确定的最终的基本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由5项二级指标、27项三级指标构成,具体如表2-5所示。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案

(一)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评价指标体系

本节从国土空间优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质量、生态制度建设5个方面构建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各维度标的相对均衡性,将能源、资源并为“资源能源管理”维度选取指标;生态主要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样考虑各维度指标的均衡性,将生态、环境并为“生态环境保护”维度选取指标;但在具体指标选择时仍然能够明显区分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不同方面的指标。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樊杰,2013)。省域作为同时具有多种主体功能的综合体,也是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者,在落实主体功能措施方面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应加强省域主体功能措施落实力度的评价。我国较多省域的“城市病”十分明显,城区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也是国土空间优化的关键任务。因此,从主体功能区落实以及城区生活空间优化选取省域国土空间优化指标。

2.坚持资源环境利用总量和强度控制的双重约束,是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生态文明评价要充分体现资源环境利用综合和强度控制的双重约束。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消耗总量,倒逼产业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既要显著提高单位水资源GDP、单位能源资源GDP,又要显著降低单位GDP的污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比重,落实资源管控与节能减排。

3.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是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生态文明评价要充分体现环保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客观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选择。要把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等纳入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环节,提升工业粉尘去除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各类废物排水排放处理率水平,通过评价这些指标,明确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力度,引导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向。

4.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评价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必然趋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方面,需要降低重化工业化比重,培育接替产业,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本;另一方面,要实施科技驱动,保持较高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经费投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因此,选择反映第三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增长系数等指标,考察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

5.生态制度建设,为各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生态制度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了在现有资源禀赋状况下,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与现行法律和管理体制的有效衔接,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制度化、有序化的轨道,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规范纳入宪法、民商法等法律法规中。加快制定和修改资源、环境的基础法律与单行法,消除现行各单行法之间的重叠、矛盾和冲突问题。另外,不仅要考虑法律法规的出台,同时要考虑法律法规的执行率。因此,选择颁布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件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三同时”制度执行率、排污费征收金额占财政收入比例等指标反映省域生态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因此,本书确定的最终的基本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由5项二级指标、27项三级指标构成,具体如表2-5所示。

表2-5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基本指标体系

(二)省域生态文明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分析结果,将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了3类[2],各类省域有着不同的生态基础、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程度、主体功能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不同,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省域构建差异化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1.第一类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类省域中的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均为东南沿海地区或者经济发达的省域,多属于经济发达、第三产业发展优良、工业化水平高的省域,其中,上海市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4%以上,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比甚至高达77.5%。然而,该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普遍具有人口密度过高、经济规模优势明显、生态环境系统破坏严重、自然资源和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缺乏等特点,人居环境是该类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关注的对象。虽然该类省域资源利用效率在国内已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差距仍然较大,该类省域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领头区域,其发展应向国外发达国家看齐,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是必要的解决手段。该类省域的发展方向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同时必须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其构建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在基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8项差异化指标(表2-6),具体调整如下:

(1)在国土空间优化方面,增加城区人均道路面积、公共交通车均道路面积2项指标。就国土空间而言,该类省域应在保证工业用地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度增加生活用地、生态用地比例。该类省域目前生活用保障能力较差,尤其是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甚至超越“阈值”,普遍存在由于国土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的交通拥堵、空气恶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过大、生态资源匮乏等“大城市病”问题。为解决“大城市病”问题,虽然已有多个中心,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分布不均,产城融合、职住同城建设的滞后,居民的出行半径仍然偏大,这增大了城市交通压力。在生态指标方面,已经考虑了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等,故不再添加生态指标。因此,考虑在空间优化方面,增加城区人均道路面积、公共交通车均道路面积2项指标。

(2)在资源节约集约方面,增加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1项指标。该类省域由于较高的工资水平、便利的生活条件和更好的福利资源等使更多的劳动力愿意迁移至该类省域工作,该类省域高学历背景人员数量相对更多,故选取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反映人口资源的受教育程度。(www.daowen.com)

(3)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增加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重1项指标。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该类省域完全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等条件发展环保产业,增加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评价该类省域内企事业单位对环境保护行动的支持力度。

表2-6 各类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调整表

(4)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增加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教育科研投入占GDP比重2项指标。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反映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反映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该类省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并逐步向第三产业过渡发展较好,增加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指标反映该类省域绿色转型发展的程度。要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必须提高该类省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结构快速升级,故同时增加教育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这项指标。

(5)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增加环境监测仪器数量、环境来访处理率2项指标。该类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开发密度较高,经济和人口高度密集,对于环境的需求量远远高于环境的供给量,可能面临更多的环境诉求,故选取环境来访处理率评价对环境事件的处理水平。当对环境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通过迁移或旅游来实现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付出迁移或旅游的成本,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便利的生活条件、更高的工资水平,故当环境供给数量少到公众无法忽视的地步时,政府就要承担责任,提供更多的环境治理产品,这里初步用环境监测仪器数量来评价环境治理产品的投入。

2.第二类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类省域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该类省域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工业与农业并行发展的区域,有望成为经济发达、第三产业发展优良的省市,应增强城镇的社会服务和经济生产功能,提高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该类省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①主产农产品的区域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时,必须要考虑对环境的污染,禁止对土壤、水产生污染的工业行为,避免农产品质量受到影响;②该类区域农村居民数量较多,其生活水平、农村环境等必须受到关注;③在关注农业发展的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也应同步适当深入发展。该类省域的发展方向是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模式,同时加强土地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其构建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文明基础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维度增加了16项指标(表2-6),具体调整如下:

(1)在国土空间优化方面,增加了城镇化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农业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人均旱涝保收面积4项指标。就这一类省域而言,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提高城镇化率仍然是未来的趋势,而城市人口的提升很可能会加大道路的拥挤程度,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故增加城镇化率指标的同时,增加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指标反映人们生活空间状况。农业是该区域发展的重点,土地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基础,故选取农业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人均旱涝保收面积2项指标分别衡量农业生产空间状况。

(2)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增加了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农药施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4项指标。从省域角度来讲,工业仍然是该类区域的主导产业,故增加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项指标衡量工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等区域作为粮食主产区域,耕地质量、化工原料使用效率也是关注的重点,故增加农药施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2项指标。

(3)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增加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工业锅炉排放达标率2项指标。与第一类省域相似,第二类省域有能力加大发展环保产业,因此,也增加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评价该类省域内企事业单位对环境保护行动的支持力度。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是指工业锅炉排放达标数量占锅炉总数量的比值,反映省域各行业企业环保设施的购置状况。

(4)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增加乡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教育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值4项指标。要保障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保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是基本要求,必须把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维持在适当比例。该类省域作为第一类省域后备接纳人口地,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迁入该类区域,故增加教育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反映对创新能力的投入状况。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是该类省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指标较多,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行动等方面的指标已经有部分反映,这里从企业经济效益角度,增加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值反映企业效益。

(5)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增加环境监测仪器数量、卫生厕所普及率2项指标。增加环境监测仪器数量反映政府对环境治理产品的投入情况,反映该类省域保护环境的执行力度。该类省域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条件也是关注的重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反映农村环境保护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是生态制度执行的反映。

3.第三类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类省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但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治理水平显然处于落后水平,它们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需要一并关注环境问题。该类省域的发展方向是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模式,同时形成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应在现有城镇布局基础上进一步集约开发、集中建设,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中心城镇,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强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该类省域构建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文明基础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维度增加了9项指标(表2-6),具体调整如下:

(1)在国土空间优化方面,增加城镇化率1项指标。人为干扰对生态质量下降影响较大,要保护自然保护区不受影响,则就要考虑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的自然保护区人口迁出,否则会影响生态空间的功能化,这里选取城镇化率指标反映当前城市人口的接纳程度。

(2)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增加煤炭石油、天然气基础储量占全国比重1项指标。该类省域中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多为能源资源大省,这里增添煤炭、石油、天然气基础储量占全国比重指标反映区域内能源资源的赋存状况。

(3)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增加工业锅炉排放达标率、恢复矿山治理个数2项指标。工业锅炉排放达标率指标反映企业购置环保设备的情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有效支撑这类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这里增添恢复矿山治理个数指标反映省域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利影响的治理状况。

(4)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增加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值、旅游业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2项指标。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是该类省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指标较多,在资源能源管理、环境保护行动等方面的指标已经有部分反映,这里从企业经济效益角度,增加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值指标反映企业效益。另外,该类省域如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业相对比较发达,选取旅游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反映旅游业对就业人口的贡献状况。

(5)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中央、地方财政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3项指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环境保护行动均受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受教育程度是影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取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情况。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受到财政支持,选取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这项指标反映政府对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矿山开发利用对该类省域的资源环境影响较大,增加中央、地方财政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1项指标反映政府财政对矿山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