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培育支柱产业必须依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对七大产业中重点发展的技术及方向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我们理论及实证研究指明了方向。但企业经营往往业务多元化,造成了在对象选择时存在较大的困难。然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研究中,如何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至关重要。
(1)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早期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主要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指标体系来选取和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贺正楚、吴艳(2011)构建了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利用湖南省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武瑞杰(2012)以山西省为例评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省域的发展。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确定困难,标准差异较大,产业层面的数据难以获取,这些研究只能利用区域性的一些产业层面的数据进行求证,样本量相对较少,在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性问题及准确识别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利用企业微观数据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研究的不断展开,学者开始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上市公司的数据用来识别和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郭晓丹、宋维佳(2011)利用2001—2025年企业数据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入时机选择问题。随着企业数据的完善,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开始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据来求证理论假设。如曹建海、邓菁(2014)选取上市公司的企业数据,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数据来检验补贴的模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方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利用上市公司数据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支持。如陆国庆、王舟等(2014)利用32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补贴的绩效。肖兴志、王伊攀(2014)利用2007—2025年254家企业的数据来研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是否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纵观以上的研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在识别中,往往存在根据个人的研究对象和理解来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观性较大。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如何建立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标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毕竟企业微观数据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以此来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https://www.daowen.com)
(3)本书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方法。周晶等(2011)认为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和《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2006),结合《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中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解释,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4个大类行业、23个中类行业和16个小类行业,所有属于这些分类中的企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这种识别方式比较“大口径”,容易把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归入样本中进行研究,引起数据和分析结果的不准确。郭晓丹等(2011)选取了我国沪深A股市场中,从事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电网、节能环保和物联网5个板块的300家企业(在删除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剩余其中的180家)作为研究样本。这种识别方法没有筛选的标准,另外样本量相对较少。殷红(2012)认为选择样本上市公司必须满足以下两点:①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必须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子行业之一;②企业的第一主营业务收入必须来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其占比必须超过50%。本书根据以上学者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识别方法,认为选择样本上市公司必须满足以下两点:①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属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子行业之一,且属于制造业(不包括软件开发及影视制作行业);②企业的第一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其占比必须超过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