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专家帕科·昂德希尔在《顾客为什么购买》一书中说:“食品行业(含饮料)是冲动消费发生率最高的行业,冲动消费在这里占到60%—70%。”
超市货架上的食品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高糖的、高盐的、高脂的、麻辣的等。这些食品不过是花样百出地利用了糖、盐、油、辣椒等来刺激人们大脑的奖励中枢,诱导人们购买。
我们之所以会购买这些重口味的食品,不全是为了果腹,也可能是为了追求咸、甜、鲜、辣的味觉刺激,进而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
墨尔本大学的德里克·登顿教授认为:人对盐的本能需求会促使大脑生成与对鸦片和可卡因上瘾的同样的神经结构。
巴菲特曾坦言,自己最满意的投资是喜诗糖果。为了推广自己所投资的瘾品——可口可乐和喜诗糖果,巴菲特自称每天都喝大量的可口可乐,吃很多喜诗糖果,但是自己的身体依然很好。
100多年前,约翰·彭博顿深信自己发明的可口可乐一定能大卖。虽然他未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见自己的发明畅销全球,但在他死后,他的愿望实现了。
曾经,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我们总能看到卖秘方药的广告。这其中也许有一些确实能治病,但大部分是利用了人们“病急乱投医”的心理才得以存在的。
100多年前的美国,也有过类似繁荣的“野药经济”。那时,美国的医患关系很紧张,医院流行“放血疗法”,或者直接用鸦片给患者治病。因而患者普遍不信任医生,各种家传秘方、偏方大行其道,美国政府也乐意为这些家传秘方、偏方登记专利。(https://www.daowen.com)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那时在美国最流行的一种神奇野药是来自法国的一位名叫马利安尼的江湖郎中制作的药酒。据说,罗马教皇晚年常喝他的药酒,最后活到了93岁。这种药酒被称为“马利安尼酒”,主要成分是古柯叶。古柯叶可以提炼可卡因。
“马利安尼酒”流行后,美国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山寨货,有些山寨货甚至做得比原版更有效。因为模仿者干脆不放古柯叶,而是直接往酒里面放提纯后的可卡因,所以药效更强。
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可卡因的危害,甚至普遍把它当作一种良药。这个时候,南北战争中负过伤的老兵约翰·彭博顿登场了。这个昔日的南方老兵已经选择遗忘对“北方佬”的仇恨,想办法赚他们的钱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
约翰·彭博顿曾在战争中受过重伤,为了缓解疼痛,他染上了毒瘾,所以他对各种成瘾性物质了如指掌。约翰·彭博顿也是众多希望靠秘方发财的人之一。他尝试发明过几个秘方,并注册了专利,但效果都不好。于是,他把目光瞄准了大受欢迎的“马利安尼酒”,决定发明一种比“马利安尼酒”疗效更好的古柯酒。
不幸的是,在约翰·彭博顿的古柯酒研制成功后不久,他所在的城市亚特兰大开始推行禁酒令。约翰·彭博顿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于是又推出了无酒精的饮品。
这种饮品去除了酒精成分,添加了一些蔗糖,又加入了一些具有异域风味的香料,比如,中国的肉桂、非洲的可乐籽。这款饮品就是最早的可口可乐。约翰·彭博顿宣称可口可乐可以治愈头疼、胃痉挛、失眠、抑郁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