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元初供应链管理公司发展因素分析

元初供应链管理公司发展因素分析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2018年底,元初供应链已经顺利完成4 813票非保税货物进出区操作,涉及货值5.7亿元,盘活了12 900平方米的仓储面积,核算下来能够降低30%的运营成本。元初供应链相关负责人称。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改革的主动参与者和受益者,既是对自贸试验区通关制度改革成效有力的佐证,更为其他企业助力改革、主动参与获取

元初供应链管理公司发展因素分析

1.“分类监管”,企业成本降低,竞争力提升

2014年11月上海海关推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试点。通过企业软硬件的改造升级,允许非保税货物进入自贸试验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储存,与保税货物一同集拼、分拨、管理和配送,实时掌控,动态核查货物进、出、转、存情况,实现了保税仓库增加非保税货物“同仓共管”的功能。2015年起,元初开始采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企业取消了区外仓库,而货物清关后依然可以存储在保税仓库内。以进口奶粉项目为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政策实施前,从国外进口的奶粉,一部分以保税货物形式储存,并安排国内经销,另一部分则通过口岸清关送到区外暂存库,进行直接配送。按照原先的规定,企业必须设立两个仓库,企业对这两个仓库不得不分头管理,导致成本上涨。这种模式下,即使一类货物爆仓,也无法存放到仍有富裕空间的仓库,由此产生的成本除了租金,还包括仓库与仓库之间的物流成本,仓库日操作能力下降带来的运营能力的下降,不能共享货架造成多余重复的托盘制造费用,以及各个新增环节配套的人力成本等。这些加在一起,企业负担不小。现在保税货物与非保税货物在一个仓库内实现了“双卡双待”,有了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企业可以更好地整合物流、贸易等各类资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元初供应链可以将原先口岸清关完毕的货物以非保税货物状态放入区内,企业整体运营成本迅速降低,节省出了一套价值80万元的设备和一套4个人的操作班子,仓库也得到了有效利用。元初公司凭借整合区内外仓库,在节约运营成本的同时,又提升了运转效率利润增长率超过 30%。至2018年底,元初供应链已经顺利完成4 813票非保税货物进出区操作,涉及货值5.7亿元,盘活了12 900平方米的仓储面积,核算下来能够降低30%的运营成本。同时,公司业务模式更加丰富、运作更加灵活,对客户的吸引力也不断加大。试点开展分类监管业务后,元初供应链已经成功引入了MUMD、嘉煦、欧德堡、京东等优质客户。不少国外企业更是看中这一点,把元初在洋山保税区的仓库作为其在亚太区的配送中心。在元初供应链洋山保税港区的仓库中,2万平方米的空间被各类货物堆得满满的。虽然货物品种多,却放置得井然有序。仓库管理员可以轻松地找到货物所在位置,并快速取出。存放着大量货物的仓库能有如此条理分明的模式,主要因为“分类监管给我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减少。”元初供应链相关负责人称。如今,一个仓库、一个系统、一套设备、一组人员,就可以做好所有相关业务。仓库管理员说:“现在有不少客户都取消了区外仓库,把货都运到了这儿。”

2.“单一窗口”:通关速度提升,服务模式创新

“以前货物到港后一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进入仓库,而现在,在‘先进区、后报关’模式下,2到3天左右就能进入自贸区仓库。”元初供应链董事长黄影明介绍,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让企业可以整合原本需要分别设立的两个仓库、两套管理系统、两套人员队伍,真正降低了通关仓储成本。

录入、发送、打印、审核,报关的步骤并不简单。过去,必须在一台电脑上才能完成这四项工作,这给企业员工带来麻烦,通宵加班是常态。员工们为了完成报关手续,经常三伏天还在报关大厅排队,提交一份份表格,非常辛苦。自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出后,直接改变了元初供应链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客户的通关速度大大提高。从国检、海事,到税费支付,未来的税务、商务证件、工商注册信息等都可以在“单一窗口”中一步完成。原来,工作人员需要一个一个部门跑,提供一些相仿的材料,耗时耗力,而现在只需要在“单一窗口”的帮助下,这些资料可以实现共享,节省下了不少时间与精力。报关途径从唯一的PC端升级成了网络版,工作人员在各自电脑上操作,在信息共享的同时,还能平行作业,工作人员再也不需要在外奔波了。公司原先一天只能报关20单到30单,如果数量多,则需要往后排队,这样一天拖一天,效率非常低。“单一窗口”却可以24小时运行,同时工作人员也不局限于坐在办公室里办公,企业负责人说:“只要客户有要求,我们就可以按照他们的要求当天完成。”

通过“单一窗口”的平台,实现了跨地域办公,现场只需要交单和查验。这样一来,从接票到交单,原来需要两天时间,现在可以压缩到半天,通关速度大大提升。

3.先入区后报关:客户实惠,企业得力发展

元初供应链有一家大型超市客户,他们从日本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进口大量食品、调味品等,每次进口的集装箱占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www.daowen.com)

按照原有模式,在入港前货物必须向海关先备案,而备案前则必须将所有申报要素整理归类。“由于货物都是从全球采购的,所以收集所有产品的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远远超过海关规定的14天期限。”企业负责人说,“食品类货物入港的申报要求更高,原材料、配方等信息要求详细完整。”

货物从日本出发只需要1至2天就可以到港,然而客户将申报的材料整理清楚则要半个月时间,这也意味着货物在港区需要停留相当长时间。

除了时间上的浪费,还有成本的增加。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这其中包括海关15天未申报导致的1.5‰滞纳金,以及船公司超过10天的滞箱费,一个集装箱就要白白多出好几万元的成本。这对客户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今,“先入区、后报关”的政策推出后,货物到港,船公司换单,两天左右就可以进入自贸区仓库。

“减少了滞留时间,客户的额外成本现在几乎为零,我们也能更快地进行资金流转。”企业负责人说“客户得到了实惠,也更愿意选择我们,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不仅是企业和客户双赢,国内消费者也从中得到了实惠。由于入港时产生的额外费用,客户都会加在产品本身,导致国内消费者购买到的价格较高,比如有一款日本巧克力,其实产品本身成本在100元左右,但加上了物流成本以及其他成本,该款巧克力在国内的售价超过300元。所以,客户运输的成本降低,附加在产品上的价格也随之降低,相当于变相为消费者谋得利益。

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改革的主动参与者和受益者,既是对自贸试验区通关制度改革成效有力的佐证,更为其他企业助力改革、主动参与获取红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