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福建侨乡的生态振兴实践

福建侨乡的生态振兴实践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运伙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运伙村是晋江市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一个重要侨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旅外侨亲共为运伙村捐款1500多万元,[53]有力地推动了侨乡生态振兴。(三)宁德生态振兴的实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宁德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内在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宁德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福建侨乡的生态振兴实践

(一)运伙村生态振兴的实践

运伙村是晋江市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一个重要侨村。全村总人口1300多人,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共有2000多人。[52]1997年,村党支部书记菲律宾侨眷许锦芳上任时就在一个石头房子里办公,只有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村里到处是倒塌的古厝,四五百个空置茅厕垃圾成堆、臭气熏天。为改变这一现状,运伙村充分调动海内外运伙村人的积极性,特别注意发挥海外侨胞的作用,吸引侨胞为改变家乡的村容村貌出谋划策。

运伙村在进行旧村改造规划时,借助海外乡亲的国际化经验,将农业区、工业区、村居住宅区相对分隔开,并且规划出以外围村居聚落环绕中央休闲公园的大格局。2007年,运伙村聘请闽地工程设计院所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全方位的规划。2009年,运伙村邀请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对本村进行整体规划,以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植被景观、现代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讲运伙村建设成为生态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集红色文化、金色文化、绿色文化、蓝色文化、紫色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省级综合旅游基地。远在菲律宾、中国香港的海外运伙村人出钱出力支援家乡环境整治、旧房拆除、生态绿化、道路建设等项目。2010年,已经五次荣膺泉州市级文明村的运伙村,酝酿谋划省级生态文明村建设,并决定上马生态湿地公园建设项目。钱从哪里来,成为横亘在运伙村面前的拦路虎。旅菲侨胞郑和平得知后,主动给村委会主任郑金表打来电话,提出要捐资建设公园。2012年6月,耗资300多万元、占地1.2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公园竣工。昔日乱石遍布的荒谷地变成了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2013年,运伙村成立了晋江首个村级侨联会,在引导华侨华人支持家乡建设、协助华侨华人投资兴业、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旅外侨亲共为运伙村捐款1500多万元,[53]有力地推动了侨乡生态振兴。近年来,运伙村拆除旧房90多座,旱厕500多座,建设道路12万平方米,生态绿化120亩,完成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建设文化楼、体育活动中心、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养老院等,安装室外健身路径10套,灯光塑胶球场,新建水冲公厕10座,建成友尚公园、许柴佬纪念园、贤鉴公园等三座公园,以及许运伙纪念亭、廉政文化园、人口文化园、体育文化展览馆等参观游览点。2017年初,运伙村入选住建部公布的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正是得益于海外运伙人颇具远见的意见建议,使得家乡在逐步走向工业化的同时就注重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和谐发展。

(二)梓口坊村生态振兴的实践

位于三明市明溪县沙溪乡的梓口坊村是新兴侨村,全村人口2026人,在国外(其中西班牙、意大利最多)务工经商人口占三分之一,在家空巢老人、留守孩占比一半以上。[54]20世纪90年代,在海外务工经商人员把财富带回家乡的同时,回来时最难忍受的是自家厕所的脏、乱、差,于是,改厕、建厕一度成为家家户户的“必修课”。

2006年4月,该村投入资金1.1亿元进行新村建设。全村拆除旧房168栋、破旧栏舍218个,新建安置房680多平方米。村里从2010年开始计划投入300多万元,规划建设一个欧陆风情小区,占地230亩,建近400栋欧式别墅的金井小区,努力打造“欧侨小镇”。[55]主要为“造福工程”搬迁户、退宅还耕安置户以及外来种植户提供建房用地。2014年,为解决侨村留守老年人“医、养、娱”等问题,打消在外华侨华人的后顾之忧,该村首创了集医疗、养护、娱乐于一体的公益性场所——老年养护院。养护院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包括医疗室、健身室、多功能媒体室、阅览室、餐厅、34张床位等,总造价约600万元。(www.daowen.com)

近年来,海内外梓口坊人筹措资金近亿元,先后实施了梓口坊防洪堤、路桥建设、欧侨文化公园、沿溪景观步道、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农村安全饮水、幼儿园、小学教学楼等一批项目建设,乡村生态焕然一新,群众在发展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梓口坊村先后荣获“全国敬老模范村”“国家级生态村”“省级明星村”等荣誉称号。

(三)宁德生态振兴的实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宁德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内在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宁德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2016年起,宁德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改厕改水(暨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因村施策、因户制宜。截至2019年8月,全市1802个村庄完成整村改厕,1785个村庄完成了污水治理,惠及群众126万人,新建乡镇公厕167座、村庄公厕386座,1411个建制村实现村村有卫生公厕的目标。齐头并进的,还有农村垃圾治理、农房整治等多项工程。按照“每年做一点、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的指导思想,截至2019年8月,全市104个乡镇实现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2135个行政村均实现专人保洁,每年投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1亿多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运行机制日趋完善;推动843个村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40多亿元,完成裸房整治10 000多栋,整治建筑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56]

同时,宁德市通过多项举措,扎实推进“河长制”。通过加大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力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使乡村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实现“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目标。此外,宁德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发展带动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民宿等产业发展,生态“淘金”、绿色增收,让田园变乐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以生态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宁德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