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仿真实验优化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仿真实验优化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19RLC串联谐振的仿真实验电路② 双击函数信号发生器图标,设置参数:波形选择正弦波,Frequency为1 kHz,Amplitude为10 V,Offset为0。调节电容C,通过示波器或电压表、电流表监视电路,定性观察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寻找谐振点,记录此时的谐振电容值。测定RLC串联电路的谐振曲线。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仿真实验优化

1.实验目的

(1)熟悉Multisim 10的仿真实验法,熟悉虚拟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2)了解谐振特性,加深对谐振电路特性的认识。

(3)研究电路参数对串联谐振电路的影响。

(4)掌握测绘谐振曲线的方法。

2.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定性观察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确定电路的谐振点。

①从元件库中选取电阻电感和电容,从仪器库中选出函数信号发生器、数字万用表及示波器,创建如图6-19所示电路(把函数信号发生器作为RLC串联电路的信号源)。

图6-19 RLC串联谐振的仿真实验电路

② 双击函数信号发生器图标,设置参数:波形选择正弦波,Frequency为1 kHz,Amplitude为10 V,Offset为0。

③双击万用表XMM1图标,在面板上选择“V”和“~”(交流),即万用表XMM1所测量的是交流电压值;双击万用表XMM2图标,在面板上选择“A”和“~”(交流),即万用表XMM2所测量的是交流电流值;

④ 右击“Channel A”的输入线,将其设置为红色;右击“Channel B”的输入线,将其设置为蓝色。再双击示波器图标打开面板,设置示波器参数,参考值为:“Time base”设置为“500 μs/div”;“Y/T”显示方式;“Channel A”设置为“5 V/div”“DC”输入方式;“Channel B”设置为“500 mV/div”“DC”输入方式;“Trigger”设置为“Auto”触发方式。

⑤ 运行仿真开关,双击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万用表XMM1(用作电压表)及万用表XMM2(用作电流表)图标,往下改变信号源的频率(单击“Frequency”数值框,会出现向上及向下箭头,再用单击向下箭头即可),通过示波器或电压表、电流表监视电路(蓝色为端口电流的波形,红色为端口电压的波形),观察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寻找谐振点,确定电路的谐振频率f0

⑥ 暂停电路运行,双击函数信号发生器图标,频率调至400 Hz,其他参数不变;电阻R、电感L值不变。调节电容C,通过示波器或电压表、电流表监视电路,定性观察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寻找谐振点,记录此时的谐振电容值。(www.daowen.com)

(2)测定RLC串联电路的谐振曲线。

①实验电路仍如图6-19所示,取电感L=20 mH,电容C=2 μF,其他设置均不变。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测量回路电流。先通过示波器或电压表、电流表监视电路,确定此时电路的谐振频率f0,然后以谐振频率f0为中心,左右各扩展至少取5个(以40 Hz为一个频率间隔)测量点。将以上测量结果记录于表6-1。根据测量数据画出谐振曲线,根据曲线得出通频带BW。并用示波器定性观察在调节频率的过程中,端口电压波形与端口电流波形的相位关系,体会当频率从小到大变化时,RLC串联电路从容性电路到感性电路的转变。

② 改变R1=50Ω,重复步骤①。

表6-1 谐振曲线数据记录表

3.注意事项

(1)判断已达到谐振状态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观察端口电流,当端口电流最大时电路发生谐振。

② 观察电容和电感串联后的两端电压,当电压最小时电路发生谐振。

③用示波器观察端口的电压、电流,当端口的电压、电流同相位时电路发生谐振。

(2)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可通过用示波器来观察采样电阻R2上的电压得到。

4.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的名称、时间、目的、电路和内容。

(2)按实验内容(1)的要求,找出调节频率和调节电容两种情况下电路的谐振频率和谐振电容值,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对应电路的品质因数和通频带。

(3)按实验内容(2)的测量数据,在坐标纸上作出对应两个不同电阻值的谐振曲线,利用此谐振曲线,计算对应不同阻值的电路的品质因数和通频带,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并将R1=100Ω时的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