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流派、文化思潮与服装设计探析

艺术流派、文化思潮与服装设计探析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美的共同认识和追求使服装的设计风格与各种艺术流派、文化思潮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这些艺术流派、文化思潮影响着服装的风格与流行,甚至与服装风格产生互动关系。许多设计师将波普艺术的折中思维方法和拼贴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欧普艺术风格的服装设计是基于视觉反映的设计,它在构思上以服装面料图案的设计为主要手法。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关注人体与廓形的协调关系,款式以基本款为主,通过少量的变化使服装具有设计美感。

艺术流派、文化思潮与服装设计探析

服装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对美的共同认识和追求使服装的设计风格与各种艺术流派文化思潮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这些艺术流派、文化思潮影响着服装的风格与流行,甚至与服装风格产生互动关系。设计活动最终形成的特征性表现就是风格。设计风格是设计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造个性,它体现在设计的各要素中。风格不是简单的元素组合、分离或加减关系,而是设计理念和审美的综合反映。设计师和企业产品的个性表现便是服装的设计风格,具有复杂、完整和综合性的实质内容,不仅受到历史社会人文科技、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且也受设计师主观因素和思维个性的影响。

(一)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形式主义运动,以提倡新的造型式样和装饰风格为特点,影响涉及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装帧以及雕塑、绘画等纯艺术领域

新艺术运动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它放弃华丽、烦琐的装饰风格,从自然界获得灵感,注重形态和美感。以植物动物为设计题材,受东方的装饰风格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工厂的出现,使现代设计向民主化和平民化迈进了一步。当时的女装样式以流线型和优雅的曲线为装饰特征,设计重点在胸部的突出造型、衣身是否合体、是否收腹翘臀、裙子的下摆是否呈喇叭状放开,整体造型需要呈现出“S”形曲线。S形女装准确地反映了新艺术运动所具有的“流动性”和“曲线性”的装饰特征。同时,S形顺应人体曲线的造型特征,把服装设计的核心放到强调女性的优美体态上,从而从传统装饰风格转向自然的装饰风格。总体来看,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在这个时期的女装外观造型及服饰图案上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新艺术运动扩张后,1897年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兴起了以建筑为中心的分离派运动,它对工业、工艺和设计影响很大,这个学派提倡机能主义,倡导新的工学造型美,以单纯明快的直线造型为主要特征,是现代派设计的先驱。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S形的服装被合理主义和立体主义的摩登风格所取代。

(二)超现实主义

20世纪前期,作为一种非理性思潮,超现实主义掀起了一场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超现实主义指的是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种艺术与文学运动,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无意识行为,通过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我们可以摆脱理性的控制或审美道德的偏见,使容易被忽视的想法形成超现实,使思想的梦想可以自由翱翔。超现实主义的服装设计以一种特定的精神去选择素材,通过素材的结合,使服装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性,在愿景中,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被融合在一起。艾尔莎·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的设计特点非常鲜明,便是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三)未来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登月等一系列太空探索激发了各界极大的兴趣,人们对科学技术充满神往。因此,敏锐的时尚界找到了长久的设计灵感,很多设计师推出了具有未来感的太空风格时尚。与航天相关的技术、材料和色彩已经成为设计师所采用的设计元素。太空风格服装与传统的女装不一样,它无视女性曲线的轮廓,重点表现在简练的直线条上,设计风格有中性意味,设计点突出前卫性。

太空风格的服装重要的不是复杂的款式,也不是精巧细致的细节,而是注重块面分割,以直线和几何线条为主。金色和银色是表现太空风格的主要色彩,此外,无彩色也适用于该类风格。

(四)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又称“新现实主义”或“新达达主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60年代在美国蓬勃发展。它根植于大众文化,包括好莱坞电影、摇滚乐、消费文化等等。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蓬勃发展,是服装设计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叛逆、年轻和创新的背景使波普艺术与时尚设计自然地接触。许多设计师将波普艺术的折中思维方法和拼贴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波普风格在视觉效果上总给人一种冲击力,其设计要点主要通过图形的色彩、造型的变化产生夸张、奇特的效果。波普风格的服装整体造型除去复杂性,在其款式廓形上简洁,对于人体的腰身和曲线有一定的忽略性。色彩方面多采用高纯度或无彩色的色彩搭配。

波普风格图案以具象和抽象两种形式表现出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类:

(1)各类通俗易懂、直观明了的图形,包括广告、商标、文字或动物等;

(2)高知名度的政治人物、影星、时尚人物的照片;

(3)字迹、卡通画、涂鸦、人物造型等;

(4)点纹、条纹和格纹图案;

(5)具有抽象感和不规则形式的线条与图形;

(6)具象的几何图形纹样简单,图形相对较大,视觉冲击力强。

(五)欧普艺术

欧普艺术又称为“视幻艺术”或“光效应艺术”,它以几何图形表现为特征,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是在抽象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欧普艺术通过绘画达到一种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以产生令人眩晕的光效应现象与视幻效果。在欧普艺术的作品中使用黑白对比或强烈色彩的几何抽象,以纯粹色彩和几何形态冲击人的视觉。人们在视觉上对这一艺术风格中产生了空间变形等错觉反应,运用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弧线、格纹、点纹、斑马纹、水波纹、七巧板纹和古典方格等形态组成有规律性的组合。欧普艺术风格的服装设计是基于视觉反映的设计,它在构思上以服装面料图案的设计为主要手法。

(六)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盛行于70年代,影响到建筑、电影、戏剧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少即是多”奠定了极简主义设计的内涵。极简主义风格要求设计师具有整体把握能力,追求宁静安逸。

极简主义设计尊崇“简单中见丰富,纯粹中见典雅”,以“否定、减少、净化”为原则,简洁但不简单。它注重服装的功能性,以减法为手段,删除装饰细节,只保留极少的精华部分。

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关注人体与廓形的协调关系,款式以基本款为主,通过少量的变化使服装具有设计美感。单一色调是极简主义风格的体现,尤其是中性的黑、灰色系的应用。这类风格的服装基本不采用图案,注重用材质表现肌理和平整的结构。

(七)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的逻辑出发,反对体系各部分按照一定规则组成,坚持各部分随意转换并改变结构本身,同时,各部分相互独立,造成结构无序状态,并注意结构的外部暴露。

服装领域的解构主义是一个不断打破旧结构,形成新结构的过程。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身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保留,体现了对传统观念和结构的否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是反常规的。通过不断打破原有的模式和创造新的形式,重建服装结构。这种服装在造型上表现出非传统性、不固定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结构复杂,线条混乱,整体外观不完整、不清晰、不规则,且具有无序性和偶然性的特点。

解构主义服装的设计构思主要有以下几种:

(1)堆积。以同一种设计手法重复叠加,在视觉上产生层次感和体积感;通过面料再造,产生奇特造型效果。(www.daowen.com)

(2)错位。将某部位的结构移至另一位置,改变原有的属性。错位可以是同一服装上部件的位移,也可以是不同服装上部件的错位。

(3)不完整。对具有破坏性结构的织物表面进行处理,采用不规则撕裂、断裂、挖洞、开洞等技术,表现出不确定性、无序性和未完成感,是一种典型的解构主义设计方法。

(4)结构处理。注重服装结构的变化,结构处理与款式造型设计被放在同一位置,两者都起着重要作用。对结构进行了不对称的处理,打破传统的服装分割布局,创造了服装的新面貌。

(八)嬉皮风格

电子时代的巨变中,一些权威发出了世界将成为地球村的预言,同时,持强烈反对意见的人,怀疑工业进步的益处,特别反对消费的产业战略,认为浪费是社会罪恶。一些设计者提倡再循环技术,模仿自然形式,这些观念在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嬉皮士运动获得了发展,为70年代的生态保护和绿色设计埋下了伏笔。

嬉皮士们拒绝消费文化和工业化,随着其影响的扩大,逐步发展成一种社会改造运动。嬉皮士文化探索潜意识和解放想象力,召唤致幻旅程,寻求精神的解放。与嬉皮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迷幻文化把视幻图案和刺激感官的色彩引入各领域中。即兴创作、质地革新、自由形式构成是嬉皮风格的标志性特点。穿着从跳蚤市场买到的各种各样的二手服装或印度、远东服装,留着长发成为嬉皮士的典型装束。

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世界性经济衰退结束了设计的乐观主义时代,新的社会寻求传统和安全感,所有的设计风格都在随后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和方法中得到重新思考。

(九)朋克风格

朋克是一种风格前卫的街头运动,其宣扬的是自我与主流文化的差异,用特立独行的装扮突显自己。朋克对于权威和阶级是带有反叛精神的。朋克风格是从下到上流行方式的典型代表,主张DIY(do it yourself),其服饰特点呈现出粗糙的质感,大量的廉价服装和布料被再加工。早期朋克惯用的装饰品是狗链,以及在衣服上别着特大号别针,穿着开线或故意撕破弄脏的衣服。常见的朋克风格服饰,都是在磨损的衣边印有粗俗的字眼儿、暴力的图案,渔网状长筒丝袜,马丁博士靴等元素。

维维安·韦斯特伍德被公认为“朋克之母”,她向传统服饰挑战,冲击传统服装美学,从而造就了一种新的时尚,传统的美受到藐视和摒弃,反时髦、反时尚的样式成为新潮。她在设计上虽然是从传统历史服装里获得灵感,但是其设计的现代时装中,那些过时的束胸、厚底高跟鞋、经典的苏格兰格纹等都被剔除在外。她在20世纪70年代注重“破时尚”,80年代倾向于重视剪裁及材质运用,90年代则转向英国风格与法国风格的融合。

英国设计师桑德拉·罗德斯(Zandra Rhodes)对朋克风格的服装进行了改良,使朋克风格呈现出精致、优雅的格调,得到更多人的接受与认同。

朋克风格的服装体现反传统、反社会的精神,打破了原有服装审美体系,表现出以破坏为美、以转换形象为美和以暴露为美的特点。这一风格的服装多采用毛边、拼接、镂空、皱褶、酸洗、破坏、铆钉等设计元素,其表现为不完整结构处理、不对称衣身结构、不调和色彩组合、不协调搭配,这给时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服装展现出颓废、怪诞、前卫和夸张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设计师们追求近乎扭曲、拖沓、病态的要素。

(十)中性风格

中性也称为“无性别”或“雌雄同体”,是指不考虑性别的倾向。中性风格倡导转换性别观念,包含向世俗挑战的意味,体现了现代人追求自由和个性,反抗权威和世俗束缚的精神。

设计师开始对穿着者的性别多了一种思考和选择,在设计上也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这都是因为中性风格的出现。中性风格女装在设计中弱化了人体曲线的表现,整体造型以自然型为主,强调直线条,设计手法借鉴了许多男装的特点,主要有西装、风衣、马甲、T恤、背带裤等品类。

(十一)军装风格

军装是军队专用的制式服装,由其优越的功能性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着装。军装风格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强调硬朗的线条,常规造型多以直线为主,肩部平且宽,造型呈“Y”形、“T”形。它的设计以军装中的细节为参考,体现在门襟、领形、口袋、线迹处理、扣子等部位,主要单品有风衣、夹克大衣外套等。在色彩方面表现为棕绿色、藏青色及其衍生色彩,卡其色是军服的常用色[4]

(十二)学院风格

学院风格来源自“Preparatory School”,又被称为“预科生风格”,是美国富人家庭的小孩要去常春藤名校之前,有一个从私立高中过渡去的学校,这种学校就叫“Preparatory School”。学院风格服装带有制式感觉,是一种体现教养和低调的打扮,是基于保守、老派、正统的中产阶级思想而产生的。

学院风格服装着力塑造清新和整洁的形象,带有清纯、轻松、随意的感觉。这类服装不突出身体曲线,以自然的穿着为特征,造型呈“H”形或自然结构。服装在款式设计方面极其受限制,注重结构与细节设计。色调明快,采用红、白、蓝和褐色等沉稳、中性的色彩,强调色彩的相互搭配。

(十三)绿色设计

进入21世纪后,消费主义被新的自我意识取代,设计新方向呈现在环保和科技方面。

绿色设计起源于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曾经在嬉皮士理想主义和反工业化的思潮中出现,也曾经以极端的形式被看作另类。随着时代的进步,环保主义成了主流,绿色材质、回收再用及多功能服装成为服装绿色设计的主导。

新技术的发展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它们对人类生活和观念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球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原有的准则和方式,也使服装从设计到销售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的时代给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和机会,为设计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注释】

[1]刘咏梅,张闪,崔艳.论服装设计方法与服装先进制造的逻辑关系[J].纺织学报,2014,35(08):81-86.

[2]卞向阳.中国服装设计研究70年[J].装饰,2019(10):29-35.

[3]李志红.初探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体系及作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2):41-42.

[4]彭荟.论服装风格与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J].艺海,2015(08):101-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